没有拍摄下集的电影之《延河战火》
电影中曾经的那些影像,是否依旧闪回在你的记忆深处;流动的旋律,在夜晚的不经意间让你潸然泪下,曲折动人的故事,是否给了你内心隐隐的震撼。那岁月的流逝,模糊了我们的记忆,那些曾经让我们惊喜的电影成了记忆中的碎片。现在,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份难忘的记忆。
《延河战火》是1977年由长影厂拍摄的电影。
它也是中国战争片中不多的表现延安保卫战的电影。
相比华东野战军的战史改编的影视作品,如《南征北战》《红日》《渡江侦察记》等家喻户晓的影片,西北野战军题材电影中的知名作品较少。
《延河战火》只拍了上部,剧本在文革期间就已经定型,但拍摄成功的时候,已经到了1977年。
为什么只拍了上部?这不能不说是《延河战火》这部电影的遗憾与尴尬之处。
从《延河战火》的投拍,大致可以看到它与文革期间重拍的《南征北战》有着某种隐性的关联。
《南征北战》中的完整的故事架构,使得它自成体系,有着一个封闭的前后对应的精制布局。
《延河战火》从上部的结尾来看,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完整的故事起伏。
从现在的《延河战火》上部来看,它选择的故事结构,与《南征北战》的结构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南征北战》的故事重点,是放弃敌人的南边主力部队,而北上到北边,围歼相对力量较弱的敌军部队,然后再回过头来,反击南边的主力敌人。
《延河战火》从延安阻击战开始到青化砭战役结束,也基本是与《南征北战》的故事相类似的结构。在影片里,先是延安阻击战的一场激烈的战斗,然后是将敌人的大部队,引入到安塞,而主力部队却设伏在青化砭,最终迎来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大捷。
《延河战火》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南征北战》有着某种程度上的遥遥对应。如果《南征北战》是“先北征,后南战”的话,那么,《延河战火》截取了一个也是相对完整的故事,可用“西诱,东讨”来概括之,就是先诱敌至西边的安塞,然后聚集全部力量,攻击东北部敌人的一部,也就是青化砭一战。这一战略,与“运动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974版《南征北战》
但是,《南征北战》的优点是它在陈毅参与创作时,确定了一个体现“运动战”战略思想的主题,比电影据以改编的话剧《战线》的主题模糊要提高了无数个档次,而延安保卫战类的文艺作品,显然在主题上并没有集中而明确的链条,包括《延河战火》里,也没有像《南征北战》那样,用一个完整的对应的战略构思来统率全片。《延河战火》中,把主要故事动力,放在说服战友撤退延安这个主线上,战略思想反而略而不谈。这就是《南征北战》仍然被人们记住,而《延河战火》却很少被人们提及的原因。
《延河战火》公映的时候,也受到了观众的批评,《人民电影》1978年第1期刊载了一篇读者来信,认为这个电影“越往下看就越泄气,才看了一半,就有点坐不住了。”
这是否是导致《延河战火》下部终于没有拍成的原因呢?
从一个战例的角度来看,《延河战火》基本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阐明了我军战略思想的精髓所在。
与1974年重拍版《南征北战》相比,《延河战火》可以看出,它带着明显的对这一新版电影模式的袭仿。
最典型的标志是《延河战火》里的战士军装,与《南征北战》里的军装一样,都是头带红五星、领佩红领章,而之后《巍巍昆仑》里,都按照历史的真实,恢复了解放战争时期军队的真实服装制式,在真实性上,要超过《延河战火》的视觉效果。
但是《延河战火》有一个被人忽略的长处,那就是在电影里采用航拍拍摄的青化砭战役,场面宏大,气势非凡。影片里,镜头高悬天际,鸟瞰沟壑,从山凹里横向扫视过去,只见黄土高原巨大的梁峁上,横向摆放着,间杂着巨大的割裂的沟壑,我军士兵从坡顶排空而下,踏起惊天的黄尘,传递出一股强悍的视觉冲击力,舶拍镜头持续向前,掠过下陷的深谷,展现出下一个黄土梁峁,一连经过了约有十个梁峁左右,裹着灰尘的我军战士,冲锋向前,展开了一幅连绵不绝的恢弘画轴。这一组镜头持续时间长达44秒。
《延河战火》中的航拍镜头
而同样表现延安保卫战题材的《巍巍昆仑》,对青化砭战役,也采用了舶拍镜头,但长度要比《延河战火》短,只有23秒,镜头下反映的黄土梁峁只有4个左右,气势要比《延河战火》逊色许多。
《巍巍昆仑》中的航拍镜头
《巍巍昆仑》是以反映领袖决策为主要故事流向的影片,而《延河战火》更多地反映战士这个阶层的现实维度,《延河战火》停留在《南征北战》模式的演绎上,而《南征北战》新版中,据笔者个人记忆,里面的两场舶拍镜头,是中国军事电影中首次采用直升机航拍战场的画面。
《延河战火》说它沿袭了新版《南征北战》的风格正是因为在这里,它也在电影里采用了航拍镜头表现战争场面。《巍巍昆仑》开启了中国军事大片的先河,可以称着是后来的《大决战》的先声。
《巍巍昆仑》开始部分用航拍镜头
《巍巍昆仑》开始部分用航拍镜头表现国军穿行在黄土高原的崎岖道路上的硕长队列,与《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开拔长达两分多钟的航拍镜头有得一比。
《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开拔镜头
但《巍巍昆仑》并不能与《大决战》系列对人物刻画的深度相比,在《巍巍昆仑》中,对人物塑造非常乏力,领袖形象生硬呆板,真正推动中国领袖题材影片实现突破的是《开国大典》,而1988年拍摄的《巍巍昆仑》还缺乏这样的天时地利的自觉意识与创新胆略。
尽管如此,《巍巍昆仑》里壮阔的战争场面,还是显示出了《大决战》整体基调的一些最初的苗头与迹象。
作为1977年问世的《延河战火》,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人物刻画方面缺乏突破,但在航拍的镜头方面,还是复现了气势恢弘、壮怀激烈的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讲,笔者将《延河战火》放在与新版《南征北战》同时期的电影来看待,可以看出它的缺点,更看到它在中国军事片转折过程中它们迈出的筚路蓝缕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