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菩提超话●儒家●大同世界】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孔夫子看来,人生只需要有四件事就够了。所以夫子对学生们说,你们啊,应该于此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此而已。

道须实证实修,道也者,非道也,是名道,人人不缺终日用之,人人无知!

德者用也,道之用,一切皆是,阴阳善恶之变,善恶不相杂,自作自受,无人替代!

仁者二人同向同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忠恕诚信而已!

艺者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等六种大范围科目之归纳,千百亿变化之缩简。

天下皆不离四事之追求,偏而难圆,是名有学,四事圆成无学位竟,难矣!

道高龙虎伏,德隆鬼神钦;

仁者法皆平,艺开三界香!

短短十二个字,是夫子一生对后人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自己立己立人的忠心写照。

【一】志于道:确立生命的目标

道菩提是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宇宙的形成、人自己的切身问题,是人道。这都是高远的理想,是现在的人们啊,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夫子说,人生啊,第一件事在于立志。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不妨高远一点,难以达到吗,这一生才有奋斗的动机的意味。

【二】据于德:找准做事的依据

立志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基础起步。所谓“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要以道德为根据。

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不可及,难以企及的理想作起,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起码不可以丧失德性。

古人解说“德”者“得”也,有所成果即是德。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可久享,最终害人害己,慎终也。为了道德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

【三】依于仁:理顺待人的态度

人明白了道的志向,也有道德的依据,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慈悲的价值。《中庸》说“生财有大道”,财者,利也。做事要顺利,必须应该注意人际关系。依于仁,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仁爱之心,仁者,相互成就也,依于广义范围“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仁。

依于义,是说人不应有害人之心,取之予之,都应合乎义理。依于礼,是说礼多人不怪,唯有以礼对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依于智,是说与人交往应注意吸收他人的智慧,自己也不会随便浪费了别人的时间,让双方的交往流于肤浅,最终得以互为尊重。依于信,是说人无信不立,唯有以诚信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报答。

【四】游于艺:寻求内心的丰盈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遨游之意。“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技巧的目的,正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过去、现在、未来社会,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正如有人说的“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然后走出迷宫;历史让你清楚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一切一切精神生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对我们本有生命的终极呵护与关怀。

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自然会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到处所遇的都是贵人。所以人生在世,除了要搞好人际关系,还要搞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且等艺之涵养深广之后,“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个时候才可以在艺术中得到游戏般的乐趣,才能真正做到游戏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