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之谜

2014年,93岁的老诗人周梦蝶逝世,备极哀荣。但在生前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极为困苦。1948年,当年27岁已结婚生子的他,离开河南淅川老家,到武汉当兵。一日,在一家书店读到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爱不释手,又无钱可买,便找机会常去捧读,边看边背诵。当他把这本书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突然部队接到命令要他们上船去台湾。离开武汉时站在船舱的甲板上,正值晚霞满天,望向长江滚滚逝水,顿觉满怀苍茫之感,这时他心中最挂念的竟不是家中妻儿,而是暗自告诉自己,希望能很快回到武汉来,而且很快再见到那本书。没想到他到了台湾,在台南街上的一家小书店,竟然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但这时他仍是没钱,就趁店员不注意把书揣走了。回去后:“这本书一口气看了七遍,我觉得非常对得起这位作者,一点儿也没有罪恶感!”为了这本书,周诗人完全语无伦次了:他对得起王昆仑,却对不起书店老板啊。这本书在台湾后来有了再印本,周梦蝶买了很多,到处送人。
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也有幸读到了。评论家亮轩曾经就陈冠学先生的《田园之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部书再好也无法说是非读不可,一部好书真正的影响是让读过的人感觉到:“如果此生没有读过这部书,该是多么大的遗憾!”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也是这样的书。比如,在《林黛玉的恋爱》一篇中,他写道:“她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这里面酿造出她自己的性灵,爱好,妒恨,以及她精巧的语言与幽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她自己。”还是在这一篇里,他指出,“《红楼梦》作者写宝黛恋爱最深刻,也最特殊之处,就是他描绘出他们中间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真是不刊之论。正如冯其庸所言,“这本书里像这样精辟的段落太多了”,我不能把全书都抄在这里!
看完书,自然也想了解作者。王昆仑先生的祖父王忠荫,清朝官居三品。父亲王镜明大概超级有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的七十二峰山馆,是他兴建的太湖别墅中的一座。而王昆仑却好像非常喜欢政治活动。父亲宣布与王昆仑脱离父子关系。母亲则因早年曾受秋瑾影响,故支持王昆仑。显然是母亲的力量更大,在之后的政治活动中,王昆仑是“穆桂英挂帅,阵阵不落”。《红楼梦人物论》是上世纪40年代写的,据王昆仑的女儿王金陵介绍,“父亲一生喜爱文学,但远在四十年代之前,早已舍弃个人爱好,从政多年”。我奇怪的是,激烈的政治活动怎么可能会对他的“诗心”毫无损伤?他是如何保护“诗心”的?更让我不解的是,写完《红楼梦人物论》后,王昆仑就再也没有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了,一个具有如此巨大文学禀赋的人,怎么可能会对文学如此绝情?他是如何做到的?(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