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另说《道德经》第3章



当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喜欢冒牌货。如商品打假,商标打假等等,怎么就没有一个文化打假呢?现在流通的《道德经》就是地地道道的假货!奉劝各位喜欢《道德经》的就不要再看了,网络这么方便,建议大家好好读读帛书《老子》吧,一起品读最纯正的《老子》。

原文引自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

不上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 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zhī无欲也 使夫知zhī不敢
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当年尹喜在整理《德道经》的时候,可是没有分章节的。分章节是后来人干的,还刻意的分出了一个九九八十一章,寓意九九归一。虽说是后来人分的,但那也是春秋时候的人了。不过分出章节也没啥不好,至少可以分段逐字逐句的解读,因为《老子》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

说字解义不是我的本意,《老子》是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让后人去触碰并亲身感受“道”的存在,并通过修证回归真我。如果《老子》目的只是治理国家,那尹喜得到真传后就应该是辅佐君王,也不会幸遇老子并得到点化后竟然决定退隐山林……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第三章提醒我们不要有分别心和执着心, 恬淡自然,不要因财色名食睡等方面而滋长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控制人为的心念,不被后天意识心主导。但凡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都是错的,都无法进入这个“众妙之门”!修道人多如牛毛,入道者凤毛麟角。为什么?因为后天意识心有一丝一毫的牵扯这道门也不会放你进去。
老子说得简单,但要进入那个妙有的世界首先降服自心,才能从有为进入无为。虚其心就是要将后天的意识心放空,只有把向外的心收回向内,能量凝集会令腹部变得充实,在日积月累中磨灭自己的欲望,将自己心性练得柔软,如同婴儿般至柔,婴儿因为无知无欲,才有旺盛的生机之炁,无知无欲才勉强称之为“弱其志。”
常让自己处于无知无欲,存一念于静中,故不敢为争为盗,自设障碍,以乱自心。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当然,从有为到无为,中间有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坏习惯,说改就改那就是一句空话,哄哄自己骗骗别人的说辞而已。人之所欲,无非财色权名食睡而已,都有对治方法降服。
从修证角度来说一般来说会通过3个台阶:“有觉有观”(有寻有伺)、“无觉有观”(无寻唯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可以体会到观与照的分际。观的境界就是寻,有如在找一个东西,比方一根针掉到地上,怎么办?屋内一片漆黑,只好藉着烛光或手电筒的亮光慢慢寻找,慢慢探索,这是“有寻”。“伺”则不寻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着吧,本来到处移动的小亮光停在一个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渐放大,这是伺的境界。最后,瞎猫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彻天彻地,便到了照见五蕴皆空,无所障碍。
凡夫入道,一开始都是有寻有伺,有个成语说的好,就是心猿意马,心如猿猴,意识如同狂奔的野马,那要驯服这两个神兽咋办?是不是必须找个东西将它们栓牢或者关起来?其实一不留神,又跑掉了,七腾八折,后来勉强定住了,就是伺。
可是刚刚以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寻寻伺伺,最后终于到达了无寻无伺地,不思善,不思恶,便相当不错了。
心中随时起观,念头何处来?何处去?等到功夫较为纯熟,前念已灭,后念未
生,中间一段空灵,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对不对?这又沦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着那一段干什么!看臭水沟啊?!嘿!你就忘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来,中间的念头当下即空,你看住它执着一个空干嘛?
因为那个空也是你心意识所造,当不得真。那么你不看它,怎么办呢?看与不看之间如何取舍?如此一讲是不是糊涂了?修行人真到了解脱处还有什么观心不观心的。解脱便解脱,毫不拖泥带水。但是刚开始时,一切都要从观心来。《心经》告诉我们: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好。综合来说:“道”本平常,没有什么新颖奇异,只要注重修心养心,重内轻外,虚心养神,实腹养气。神静如山,气行如泉,常常抱一,刻刻守中,为无为,自然与道携行。

版面文字经王老师提醒,特别有把字距和行距调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