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地泡儿
得益于幼年时放牛放羊的经历,认识了很多野果。酸的,甜的,硬的,苦的...…在山里都能找到,每一种都能勾起一段尘封的记忆。
地泡儿,有很多种称呼,也没能一一考证,同县也有叫地枇杷的。一种藤蔓植物的果实,匍匐于地,果实有全在地表的,也有只露一半在外面,也有全长在土里面的,当然就是没成熟个头也很小。没成熟的时候,表皮是褐色的,捏着也硬,待到表皮红润,捏起来软软的时候,就是摘的时候了。
成熟期刚好处于暑假的中间,山里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满山翻找。掰开一个,如果里面是黑色的,怕这种有毒,就不会在这一片继续寻找了。面对美味,防范意识一点儿也不敢放松。
成熟的地泡儿要去掉前面的脐部,果肉是白色的,里面又像是无花果一样的一层,香甜的味道早就飘出来了……吃过很多种水果,但这种香、甜的味道是它独有的,认识地泡儿的人一定对它的味道记忆犹新。
偶尔看到地泡儿的照片,不自觉的口水就会流出来,然后,头皮又会一阵发痒,非得用手摸一摸才会舒服些。
小时候放牛的时候,发现有一块荒地,应该是多年没耕种,长了一整块地泡儿,每次都能摘到好大一包带回家,还记得那时坚决不让牛羊踏足这块荒地,生怕给踩坏了不能收获这点乐趣。有两年时间,没有牛羊了,也就没有机会去那找地泡儿了。
那天下午,父母干活去了。我心血来潮,叫上弟弟,还带上一个小竹篮,兄妹俩一拍即合,直奔那快地而去。虽然说几年没来,还是在乡间熟悉的小路上,一路奔跑,眼看就快到地边了。地头是一棵油桐树,宽大的叶子下,也能看到青青的桐果……似乎,已经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了。
“嗡”的一声,不好,有马蜂!还没回过神来,感觉一下子就被包围了,我挥舞着竹篮,掉头就跑,我走在前面,围着我的就多,弟弟在后面看见不对,喊了一声“跑”,就分头跑了。
我扭头一看,马蜂追上来了,排成一条线,每两只之间大约间隔六寸的样子,头上火辣辣的,但还是拼命跑。其实,我们哪敢冒犯它们啊!于是,那一年,我们村最大的一场误会就发端于此。
哭叫着到了家,父母已回来了,数了一下,我头上被蜇了七下,弟弟头上被蜇一下,手指被蜇一下,明显都肿了。扯了些草药,用尽了偏方,还是一夜无眠,头上像着火了一样…至今还有一个指头大地方不长头发。虽然这次经历不太美好,但对这美食的珍爱度一直未曾消退。
感谢家乡,给了我们童年生活富饶的记忆。
走,找地泡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