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贤古镇:时光想挽留一个人
像贤士一样隐于寿县西南边陲约65公里处的隐贤镇,与寿春城、正阳关、瓦埠镇并称为寿州四大历史文化名镇。
时光徜徉,兰墨泼香!请走进隐贤镇的青石小巷,走向东汉末年那段古老的时光,你会发现,隐贤古镇,想挽留一个又一个人……
第一个人是东汉末年的曹操。被后人称为一代奸雄的他,挟天子汉献帝以令诸侯。为了看清他与隐贤古镇的关系,时光需要停留在东汉末年的建安五年(200年)。这时的曹操与袁绍在河南省官渡这个地方,开始了生死较量。曹操以弱胜强,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建安十三年(207年),曹操开始为南征做准备。在进入湖北省赤壁地区与孙、刘联军决战之前,他曾率领10万大军安营扎寨于隐贤古镇。在这里埋锅烧灶,打造兵器,训练水师。因为隐贤镇依傍淮河重要的支流——淠河。水系发达,依仗舟楫,交通便捷,利于他挥师南下。
据说,当年这里建有数百座火炉,红光冲天,赤壁之战的峰火虽未点燃,此时,空气中已经弥漫了呛人的硝烟。叮叮当当锻造兵器的声响,至今还能听闻于我走过的青石小巷。
青石小巷,青砖的老房,一座座静立在我的身旁。尽管天气阴霾,丝毫不影响小院里的凤仙花,带着火红的笑意滴下清露的声响。这座来自东汉的小镇,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俘虏了我的芳心。隐贤古镇,就是面对曹操这位汉相,也当仁不让,令他无法挤进我这颗纯净的心房。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尽管没有皇帝的头衔,却牢牢把握东汉末年的朝政大权。挟天子以征讨四方。他精通兵法,而且文韬不输武略,他的诗作慷慨悲凉,直抒胸臆。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趋于成熟,但他始终以汉相自谓,坚持不称帝。有人认为他想奉行汉朝的正统地位,避免天下再度陷入混乱。其实不然,他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猜疑心重。就连有恩于他的世交也全家死于他手。还有,他为了挟持汉献帝,削其羽翼,把汉献帝怀有身孕的董贵妃当着皇帝的面拉出诛杀。甚至,贵为皇后的伏氏及两个皇子也死于曹操的刀下!据此,这位宦官的孙子,一直背负着“汉贼”的骂名。
百姓是负重的底层人物,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时,他们的判断力和践行的胆识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我的这个观点在隐贤古镇的命名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隐贤镇,在唐朝以前都叫做百炉镇。结合前文的介绍,你肯定能够顾名思义出原因。发人深思的是,当这个名称到了唐朝,遇到一个叫做董邵南的儒士之后,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改名换姓成隐贤镇了,而且威力持久,一直冠名到了现在。
那么,这个叫做董邵南的一介儒士何其能德?头无炫目的功名,却战胜了呼风唤雨的曹操!让百姓把使用了近400年的地名给更改了!下面,请随我继续漫步青石小巷,因为他是这座近两千年的古镇想挽留的第二个人。
漫步隐贤古镇,静静地,似乎还能听到唐朝的风声。偶尔会有一只小狗跑出来,绕着某段坍塌的墙垣,留下顽皮几分。在这段残垣里面,也许住过一位安份的女人。也许她曾亲眼目睹了董邵南那名科场落魄的学子,在淠河客船里聆听过岸边惆怅的钟声。
董邵南,中唐时期安徽寿县人。他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科场失利,始终与进士无缘。传统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功名思想,曾让他萌发了去河北服务藩镇的想法。他的朋友,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专门为他撰文两篇,表达了委婉的阻拦之意。
韩愈一直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唐朝的一统格局。他本人的前半生也是郁郁不得施展才华,所以很理解董邵南的科场失意,但是,韩愈反对董邵南去为割据政权服务,所以,他的规劝之文措辞委婉。何去何从,完全取决于董子本人的心意。
后来,董邵南乘舟沿着淮水溯源而上,打算择一幽静之所发奋读书。当他来到隐贤镇的时候,发现这里既远离尘俗,又有淠河与外界有效沟通,并且民风淳朴。于是就在某一天的清晨,当他身在客船,再次听到一阵钟声响在对岸,他开始心怀释然。决定留在这里与乡邻为伴,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教化乡邻,太平这一方田川。
曹操与董邵南,一个权倾朝野,十万大军过境;一个没有功名,只有茕茕的读书身影。有趣的是,这里的百姓却十分敬仰董子,为了纪念他而更改地名为“隐贤”。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这个名字一直使用了约1200年。知道为什么吗?
我想,百姓们不是看中了谁的名气大,而是要择取一种有益于他们现状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唐时期始于安史之乱,在约70年的时间里,一直战争纷繁。隐贤古镇的百姓们渴望宁静安详的生活,努力地远离战乱。董邵南带给他们儒家的仁政思想;带给他们归隐田园的和平希望;带给他们睦邻友好的合作之光;带给他们崇尚知识,发展生产的理性芬芳。
再说,百姓们不想让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再次上演,为了讨个吉祥而更改地名也在情理之中。我认为这个地名的更改,是穷兵黩武输给了休养生息。是特权让步了民生。
说到特权与民生,务必要提到赵策烈士。因为他是隐贤古镇想挽留的第三个人。
隐贤古镇的老街呈南北走向。大街呈“一”字形排开于淠河东岸的堤坝下,与自南向北流淌的淠河形成两条平行线。赵策烈士的故居位于曾经摩肩接踵的南大街。
现在,烈士故居已经站在了我的眼前。门前蓬蒿满地,高约一米。老式的插板木门红漆斑驳,华彩早已褪色。静悄悄的周围,偶尔有一只单飞的蝴蝶轻轻掠过门前疯长的绿色。时间好像忘记了我,让我有机会走近赵策。或者说时间忘记带走赵策,让他的生命继续鲜活。
与路过隐贤的曹操和移民到此的董邵南不同,赵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1909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在他父亲主办的三育小学里读书,接受开明思想的熏陶。1930年,他在南京三民中学读高中时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回寿县后,他参与了镇压“剿共团长”的行动。1934年5月,国民党寿县当局以“共匪”的罪名逮捕了赵策。
我通过360百科搜索他,信息是“1934年7月1日,赵策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步出监狱,英勇就义”。而互动百科的信息是“6月20日晨,英勇就义”。可以确定的是他25岁罹难。
我走近插板木门,抚摸一下锈迹斑斑的铁锁。轻轻叩击了一下门板,由衷的希望里面能够走出一个人。比如:赵策开明的老父;或是年轻的妻子;或是稚气的女儿。赵策是否知道他的意气风发,过早地催黄了他们的风华?
我透过门缝向里面张望,看到老屋的房顶洞开,谜一样的白光泻了进来。顶起大梁的木柱还挺立在那里,木柱上有几只蜗牛蠕动的似乎静止不动。尘世浮华,历经万般形态,只有那些卑微的纯白之光,会在某个地方,把你记忆深处的某个记忆照亮。
记得小时候,我在一些战争题材的作品里见过一些共产党员就义的场面。看不清面容的他们高呼口号后依次倒下。他们为了底层民众的解放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他们摧毁特权的壮举义薄云天。但是,能被大家记住的只有很少的几个容颜!他们在影视剧中的身份叫做群众演员。这其中包括了隐贤古镇的赵策烈士。
不过,此时此刻,当我把目光投向这里的时候,赵策在我的光束里大步走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他的舞台。
曹操,董邵南,赵策这三个人物走过红尘喧嚣,浏览了淠河岸边翻飞的夏季萤火,正在隐贤古镇来一次漫长的打坐。他们都是古镇想挽留且已留住的人。
隐贤古镇,作为寿州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对它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有许多,这些都是它想挽留的人,至于他们身处何方?这需要我继续漫步青石小巷。我相信我能找寻到留下点滴温婉的那些人,我能体会到他们艰辛创业的情深。
古老的街道,碎碎的青砖和整条的石板依依然然,青石板上独轮车的辙痕从无到深,从深到浅,一年年磨平了时光,却无法回到从前。
沿街的门面能看出来源于解放前。拱形的瓦,硬山的墙,木雕石刻,青砖衬着土坯。风雨侵蚀,有的岿然矗立,有的已经倒下。许多朽败的建筑,是那么简陋,看不出“构架皇皇”。因此,不要相信网上那些溢美的语言。
隐贤古镇,你到底还想挽留哪些人?我想走进一户人家轻轻询问,可是,插板木门紧紧关闭,古镇的人们正忙碌于庭院深深。我只能驻足于你的家门,干脆就端详起门上那副褪白的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葱的山岭,是一幅不用着墨的山水画;碧绿的淠河,是一只无需丝弦、万年常响的古琴。一副对联释放出满怀的淡然与恬静。这分明是董子的隐贤遗风。
突然,我豁然开朗。隐贤镇,你想挽留的就是全镇现在的5万人。他们秉承了仁义淡然的汉家传统,你的振兴离不开他们。你西河沙滩的一沙一草在他们的眼里不输精彩的外面世界。你淠河里畅游的白鹅,至今还在曲颈向天歌。你酷似中国版图的镇级行政区划,盛产优质大米。你的打瓜籽、油菜、花生远销省内外。你的铁砂、粮油、花炮,更是乡镇企业的排头兵。
隐贤镇,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好,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不过,关键还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隐贤古镇:时光想挽留一个人》
(作者 崔小红) 2016.7.8
诗意八公山合作伙伴:淮南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