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荀姓
姓氏渊源
得姓始祖:郇侯
郇侯。姬姓,名葡,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西周初期,周文王将其分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春秋时期被晋武公所灭。其子孙后代便以国为氏,称郇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故郇、荀两姓同源。望族居于河内(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郡。故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得姓始祖。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左传·桓公九年》中记载:“荀侯贾伯伐曲沃。”记载了在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公元前703年),郇国与位于今山西省襄汾市东部的贾国君主贾惠伯姬兕曾经联手一起讨伐曲沃国。不久之后,由于郇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被强大的邻国晋国所吞并。
郇国归晋之后,其王室子孙与部分国民曾一度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故国境地称为荀邑。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其中荀氏就是十二个姓氏之一。
黄帝予子赐荀姓,与第一个渊源有密切关系。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荀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属下有一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他后来发明了用“黄华赤实”编制帽子,他针对不同的臣子官职爵位,编有不同的冠形,令人一望便知。黄帝为此很高兴,称他为“荀始”。
在荀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名字命氏者,称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之后,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晋军攻灭了一直侵扰晋国西北地区的赤狄民族中的潞氏部落(今山西潞城),并使晋国疆域扩大至山西潞城一带,为此,晋景公特别赏赐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这是荀林父在金国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业绩。
在荀林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沿称荀氏,后来又分衍为荀氏、中行氏、智氏三支,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尹祁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隰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荀氏,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
自从郇国被晋国吞灭后,成为晋国重要的荀邑,地范扩大至今山西省晋平县以西一带。
周宣王姬静(姬靖)四十四年(公元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诬杀,三年之后显灵,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杀后,其子杜隰叔(唐隰叔)逃命到了晋国,杜国遂自然灭亡。
杜隰叔到了晋国之后,被晋穆侯姬弗生任命为士师,即专职执掌军队和刑法的上卿,并赐封于荀邑,史称其为荀卿。荀卿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荀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汉宣帝刘洵即位(公元前74~前48年在位)之后,荀氏族人为避其音讳,当时曾改为孙氏,就连他们的世代先祖、包括始祖荀卿也被冠称为孙卿。
迁徙分布
荀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零一位。
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
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
姓氏名人
荀彘
太原广武人(今山西代县),著名西汉将领。荀彘以善御车为侍中。后任校尉,曾多次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荀彘为左将军,与楼船将军杨仆从水陆两道进攻朝鲜,遭到朝鲜的坚决抵抗。次年,朝鲜王为其大臣所杀,汉朝乘机灭朝鲜。荀彘因争功相嫉,擅捕杨仆,征还后被汉武帝所杀。
荀淑
字季和,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爽
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
荀悦
字仲豫,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着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纬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荀彧
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