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放映队,露天电影的年代,让农民更多更好地欣赏电影
“电影上了山,人人笑连天;不是有了共产党,做梦咱也梦不见。”
山区的人们是这样热情洋溢地歌颂自己的电影放映队,和这样由衷地感谢党给他们派来了电影放映队的。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已有了许多受群众这般爱戴的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偏僻的乡村、林区、牧区以及遥远的边疆和兄弟民族地区。两三个人即组成一队的电影放映队队员们,成年累月地带着沉重的机器、影片和银幕,冒着严寒与酷暑,爬山涉水,越过一山又一岭,走过一镇又一村,把电影送到农民的门前。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的一支电影放映队,有一次到二百七十里外的罕乌拉公社去放映电影时,听说离那里九十多里的地方还有一些蒙古包,因为隔着一条极难走的“阎王鼻子坝”的山梁,那里的社员从来没有机会看到电影。放映队立即驾起马车,用雨衣盖住放映机,渡过许多条湍急的河流,来到“阎王鼻子坝”前,只见山梁又高又直,抬头望山顶,头上戴的帽子都掉了。他们鼓足勇气,踏着一坎一坎又陡又滑的石头,背着影片,拖着车子,终于攀到山顶。翻山下坡时,又费尽了力气用绳拉住车子慢慢往下放。他们到达目的地后,牧民们纷纷张罗着用羊肉和奶豆腐来接待这些远道而来的放映员。当牧民们看到银幕上出现了毛主席,都热烈地欢呼鼓掌。他们兴奋地说:“我们只看过毛主席的相片,现在从电影里看到他老人家是怎样走路、怎样说话了。”我们绝大多数的电影放映队,都像这支活跃在西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电影队一样,用他们的辛勤的劳动,活跃了农村的文娱生活,使农民从许多影片中受到启发教育,帮助了农村的生产和其他工作。农民们亲热地把电影放映队队员们当成家人,党和政府又信任地把他们称为宣传尖兵。
正当我们集中全党全国力量支援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党和人民很自然地对这一支活跃在农村的宣传尖兵寄予更多的和愈益殷切的期待。这就是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农民看到电影,和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影片,从而使农民得到更深的革命教育,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更好地搞好农业生产。
从放映队的数量上说,目前虽比之于解放前有数十倍的增加,但是与我国广大农村和五亿农民相比,确实还是很不够。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放映活动普及深入,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几年来,为了让分散居住在边远地区的群众看到电影,千万个放映队员们确实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北京房山县十渡人民公社放映队曾经抬着机器上山,为易河第一生产小队的二十几个社员映了一场电影。社员们感动地说,看到了电影,可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十渡公社一位社员郑老大娘说:“我们过去向孩子们说八路军同反动派斗争时如何艰苦,孩子们还有点不大相信。现在大家看的电影多了,把电影里演的和我们说的来印证,才越来越相信我们老一辈人说的话不假。我们应该把许多事拍上电影,好让孩子们懂得今天的好日子可是来得不容易!”
最近全国上映《李双双》《槐树庄》以来,获得了城乡观众的热烈赞扬。我们读到过不少观众热情的来信。有的述说着他们村里的一个“李双双”如何坚持原则,维护公社的集体利益;有的兴奋地谈到他们队里的记工员如何像喜旺一样的进步了。还有的谈到他们怎样从《槐树庄》里受到了阶级教育,坚定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决心。江苏省东台县许河公社放映《李双双》以后的第四天,出现了一桩人们称赞的新事:这天,记工员万维笃因为家里有事,上工迟一点,比别人少挑两担粪。晚上评工时,他根据每担粪的记工标准,少评自己六厘工。社员们说:“这么点儿工分,算了,和我们记一样多就是了。”万维笃说:“哪怕是半厘工,该我得的我才要,不该我拿的我不拿。”原来,万维笃总认为记工员的工作不好做,记工分难免没得个人情,只要七不离八、差不多就行了。由于存了这个私心,膀子就老伸不直。看了《李双双》以后,万维笃说:“工分记载着每个社员对集体贡献的大小,从今以后,我要像李双双那样认真,不卖人情,社员就会干劲足,齐心搞好生产。”
可以举出更多的类似的例子,然而,这里已足以说明群众对优秀的电影为何如此热爱。而他们的这种热情,反过来又鼓舞了电影队的放映员。十渡公社放映队队员们就自豪地把他们工作中的艰苦旅行称为“行军”。人们热切地希望这支部队继续发扬革命的战斗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把电影送到偏僻的农村去!
让农民看到和多看电影,不但需要放映队员们不畏惧行军中的困难,同时也需要领导放映队的有关单位妥善安排。映出场次的多寡固然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表明某一放映队的工作成绩,但是,放映队行军路途的远近,与场次的多少有直接的联系。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要求我们的放映队:既要达到甚至超过一定数量的映出场次,又要增加放映点。
正由于农村电影放映队是近几年才兴办起来的,因此,农民观众对电影的欣赏和放映员对工作的掌握都还没有十分熟悉。要想让农民更好地欣赏影片,放映队员们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放映的影片是不是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或在思想上、在生产上对农民确有帮助的?农民理解了影片的内容没有?怎样提高放映工作质量?
在选择适当的片子来放映的工作中,黑龙江双城县第二电影放映队做得很出色。她们时常注意社员们在干什么,就琢磨着应该放什么片子。有一次,当她们知道青岭公社延军生产大队正在兴修水库的时候,就赶快带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去放映。修水库的小伙子们看了说:“他们能把水引上山,我们就更能在平地上挖水库!”掘土日进度一天比一天快了起来。社员们因此称赞放映队员们说:“这几个姑娘(女放映员)真是摸透了咱们的底。”这句话真是说得好极了,要摸透了“底”,才能做好选片工作。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在作什么,就一定要映什么。农民观众的爱好很广泛:他们既欢迎以革命历史斗争为题材的影片,也欢迎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影片;既爱生动感人的故事片,也爱丰富多彩的戏曲片;还爱深入浅出、阐述科学原理,可以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教片……所以,摸底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
帮助农民理解和更好地欣赏影片的内容,是放映队员义不容辞的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许多放映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的在放映前利用幻灯介绍影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有的用本地话解释难懂的镜头。广西僮族自治区睦边县彝族青年放映员黎日鸿为了工作需要,还学会了几种兄弟民族语言,在放映前向观众讲解影片的内容。这种积极为观众服务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
放映工作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映出的影片声光好不好,有没有断片现象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又跟对影片拷贝的保管爱护和维修有关。放映队的工作流动性大,机器和影片拷贝搬运次数多,容易造成损坏。这就要求放映队员们在行军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
“武器”。假若我们的放映队真正做到了爱护拷贝好,维修机器好,对机器掌握使用好,也就能很好地提高放映工作质量。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对整个电影事业来说,在影片和机器的节约上也会起很大作用的。
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阔步前进。五亿农民要求能看到更多的电影,更多的戏,丰富他们的文化艺术生活。电影放映队同志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祝同志们工作顺利,相信我们的电影放映队将能做到让农民多看电影和更好地欣赏电影!
让农民更多更好地欣赏电影(1963年)原作者/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