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清楚呼麦的发声技巧

常见的呼麦技巧有四种,内蒙地区流传的有12种,唐努乌梁海地区(今图瓦共和国)则有20种,而我们之前讲过的只有区区两种。今天给大家分享了呼麦的发声技巧,赶紧来看看吧!

呼麦的发声技巧

常见的呼麦技巧有四种,内蒙地区流传的有12种,唐努乌梁海地区(今图瓦共和国)则有20种,而我们之前讲过的只有区区两种。但要唱好这两种,就足够难倒许多人了。今天文章介绍的是第三种技巧,“嘴唇”呼麦,以及一种不常见的呼麦,“鼻腔”呼麦。

“嘴唇”呼麦,蒙古语名字叫“Uruuliin (уруулийн)Khoomei”。Uruul (уруул) 一词在蒙古语中就是“嘴唇”的意思(-ийн(-iin)是蒙古语中的所有格),就是说通过嘴唇间狭小的空间产生泛音,与我们日常概念中的口哨十分相似。与isgerelt相反,uruuliin呼麦是通过舌头不断向前伸来提高声音的频率的。演唱的时候,依然以xahah为底音,然后把嘴唇向前伸并窝成很小的圆形,舌头盖过下牙,轻轻抵在下嘴唇背面,然后做出微调,找到与底音同为do的位置。这便是“嘴唇”呼麦的基础。

练习的时候,用同练习isgerelt一样的曲调对着墙面唱,反复体会嘴唇和舌尖的位置。熟练之后,可以通过舌头的弹动增加音的跳跃性,也就是说,在两个音衔接的地方把舌尖迅速往回收,再快速回到下一个音的位置,这样每两个相邻的音之间就会有一个类似长调中的波折音的音调的音夹杂着,是旋律更加有律动,更有气势。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有可能会找不到so音的位置。这是因为呼麦的音域都比较窄,so算是比较高的音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大家不妨试试把嘴唇和舌头都一直往前伸,然后把嘴唇口再闭小一些,就会听到so音了。那种声音十分洪亮尖锐,比单纯的口哨声金属得多。

至于“鼻腔”呼麦其实技巧跟isgerelt基本上一致,不过产生的泛音并没有在口腔中明亮地反映出来,而是灌进了鼻腔。这是因为,演唱hamrin hondii的时候嘴唇是完全闭合的,不会有任何气息从口腔中流出,声音也自然而然流入了鼻腔。于是通过鼻腔的震动获得的哨音就十分微弱了。

蒙古族呼麦怎样发声的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这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等地区。

虽然呼麦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呼麦无疑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最古老的声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行动能力有限,狩猎活动的范围很小,必须用声音把动物召唤到近旁,因而,他们会在狩猎中模仿狼嚎、鹿鸣和狐狸的声音……这就是呼麦最早的源头。

后来,人们又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用呼麦和动物交流,呼唤五畜的声音也是原始的呼麦。其间可能因为风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声音中出现了更多的变化,逐渐形成富于旋律的效果,最终成为一种歌唱手段。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蒙古族呼麦是独一无二的,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蒙古人千百年游牧在草原上,他们信仰自然的“长生天”,而信仰给了草原牧人最谦卑与朴素的灵魂,他们用呼麦这种歌唱形式与天地、自然、万物对话,感激并敬畏这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他们也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呼麦,记录并延续了草原民族内心深处对时光的记忆。

呼麦遇见流行音乐会怎样

“呼麦,这种音乐形式不适合在酒吧演出,观众和环境都不适应。”王启源说,“把呼麦融入到流行音乐里,是这几年我一直努力的事情,我希望能做得好一些。”

据了解,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38岁的王启源是乌鲁木齐人,小喜欢音乐,2002年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同年组建部落乐队,演绎流行音乐以及Blues(布鲁斯)风格的音乐。之后,他天南地北地闯荡,演出、开酒吧、开餐馆,音乐渐渐成为了业余爱好。直到2015年,王启源在乌鲁木齐经营一家餐馆时又唤起了他的音乐梦想,开始研究学习呼麦的唱法。

“我妻子是博乐人,蒙古族,我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呼麦。”王启源说,开始琢磨起呼麦的时候,他才知道,呼麦因地域不同,表现也不同。蒙古国的呼麦铿锵有力,有战场将士的气概;内蒙古的呼麦融入现代元素,更适合现代人们对音乐的追求。而图瓦人的呼麦,更像是一首民歌,带给人快乐和音乐的享受。

身为新疆人,王启源还专门跑到喀纳斯,跟当地的图瓦人学习呼麦。

呼麦的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为了获得美妙无比的声音效果,王启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学会图瓦呼麦,练习的时候,喉咙练哑是常有的事。当王启源和朋友们录制完他演唱的图瓦民歌《阿木然》后,他自己也被这首利用呼麦唱出的歌迷住了,“就像身在草原、森林、瀑布、小溪,不可思议,呼麦的魅力太强大了。”王启源兴奋地说。

出于对呼麦的热爱,王启源还创作了三首音乐作品:《巴音杭盖迎宾曲》、《阿尔斯楞的小黄马》、《踏歌而行》,这三首歌曲融入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并加入呼麦唱法。其中《阿尔斯楞的小黄马》是王启源写给儿子阿尔斯楞的歌,欢快的乐曲融入了布鲁斯风格和呼麦,听起来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流行音乐的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