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因李苦禅作品名次而起
因李苦禅作品名次而起
刘晓林
当前的中国美术界人士时刻在找参展的机会,连做梦都在想得奖!现实逼得艺术工作者很无奈:收藏家知识结构“不健全”、拍卖机构收作品“很严格”,画廊卖作品要考虑“房租”……至少你要是全国级书协、美协会员才是!最好要得过国家甚至世界性大奖,这样才能证明你的“艺术水平”与“艺术影响力”。
话说回来,不仅艺术界讲究名次,其他什么界也大多讲究名次;讲究名次有道理,但未必全对。故去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讲过类似的话:在中国人们大多追求高分,我在上学时经常考80多分。如果为了得到满分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到头来仍未必得到。我为什么大致转述先生的话?我的意思:人生在很多方面是要依层面来划分AB等的优劣属性的,而绝不能以精确的123来做出界定。比如,亿万富翁一定比千万富翁的才能大吗?未必。
对于艺术而言,本就是一模糊下相对精确的行业!艺术怎么能分名次呢?实在是无奈的滑稽!哪有什么纯粹的“艺林至尊”?实在是过度的赞誉,它非是主观界定下形成的相对客观的产物而已!!
1980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五届全国美展”(即“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共展出作品417件,获奖作品82件。因为是“文革”后第一次重要的全国性大展。为了办好这个展览,文化部、中国美协、北京及各地分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当时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被评为一等奖;高虹、何孔德的《军委全会》,乔十光的《泼水节》,石齐的《人人都在幸福中》被评为二等奖;王路的《长江三峡》,杜健、高亚光、苏高礼的《不可磨灭的记忆》,闻立鹏的《红烛颂》,李苦禅的《盛夏图》等被评为三等奖。
现在回头来看,李苦禅先生的作品竟然被评了三等奖!乍想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若心平气和来考虑又会觉得很正常。只有标准定了事物的属性或优或劣才能得出。否则,一片混沌。在那个年代什么作品才是好呢?既要艺术,更要政治。李苦禅先生的《盛夏图》能得到名次实在是有些幸运,或许沾了“盛夏”有些寓意(欣欣向荣)的光!?
李苦禅先生的艺术水准应该不低,我会坚持我的认为。然而,他只得了三等奖!当然先生作品如果是应付之作,我要判他不得奖,如果我有这个权利。延伸一下,齐白石在没成名前如果碰到了举办的全国美展(事实上不存在),他的作品可能不会入选。
因李苦禅作品名次而起,我絮叨了这么多。最后一句话:如果你我想写写画画尽管去做,参展与否或得奖与否绝不是完全决定你我艺术成就高低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