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源流与版本

【说明】本文原为编撰《论语时解》所做准备工作,成文于2010年。之后10年,笔者未能做到如《礼记·大学》所言“日日新,又日新”,因此本次仅将原上、中、下三篇合而为一,原稿发布。

《论语》源流与版本(上篇)

《论语》的含义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典籍。

“论”是论纂的意思,即编辑。《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称为一章,集章为篇,汇总之后成书。其章与章、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的关系。

“语”既是指书中之言,也是一种文体。《礼记杂记》郑玄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 而王逸的注,说得更明白:“出口为言,相答曰语。”

例如《国语》、《家语》、《新语》即是此类语书。

关于《论语》的成书及其名称的由来,《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最为权威:“《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成书与编订者

《论语》当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这点没有疑义。至于具体由谁主要来完成(或者说最后的编订者)以及成书时间,则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认为“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柳河东集·论语辨》)——即最后由曾子及其门徒完成的,时间当在战国初期。

通行的版本

历代关于《论语》的书籍,各种注、释、疏、解、议、证、论、评……者,其作汗牛充栋,不一而足。

即便是《论语》本身的版本,也是各式各样,其间相互乖舛者大有人在,且还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

其间最著名,且自成书后一直流传不辍,完整保存至今的主要有几种:

一、两汉时的《论语》

《论语》传至西汉,有三种本子:

今文的《鲁论语》、《齐论语》、出自孔壁的古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底本,兼采齐论之善,而成《张侯论》。由于张禹出身博士,而且在当时地位尊崇(贵为帝师、位为丞相,赐爵关内侯,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封侯拜相之人),因此其说大盛,被“立于官学”,东汉末年,刻熹平石经以为蓝本。因此,此书成为定本,实乃今传《论语》之祖本。

东汉时,有郑玄之《论语注》。然其书久佚,故后世无以论之。唯近世出土文物中,复见其残卷,拼缀之下,亦颇能窥其全貌。然其影响,终不可与诸书同日而语矣。

二、《论语集解》

重要的《论语》集注本,三国魏何晏等撰。其《序》云:“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该书汇集了东汉以前对《论语》的研究成果,又辅之以编者之意为断,遂成为同侪中最权威、最通行的本子。

至此,《集解》之前的本子,遂不复存。

三、皇疏和邢疏

南朝人皇侃,在《论语集解》的基础上,做《论语义疏》,对正文和注文都做了疏解。

该书博采前人、时贤、通儒之说,做到既与《集解》一脉相承,不破《集解》之说,又能酌存异说,兼具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此书之出,遂成为宋以前最通行的本子。

北宋人邢昺重新为《论语》做疏,名为《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该书在皇疏的基础上成书,后成为“十三经”的标准注疏本。《四库提要》评论说:“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

四、《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撰。朱子先前做《论孟精义》,《集注》即其采摘此书菁华,并兼取古注撰成。

该书的特点一是采众家而精要,二是多傅义理。

该书“元明以来以之取士,几于人人习之”,可称为钦定的科举读本,遂成为元明两朝之后最通行的本子。

五、《论语正义》

清朝刘宝楠父子撰。

清朝是考据学大盛的时代,在《论语》一书上,亦有其反映。

该书是清朝在这之前整理研究《论语》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后叙》云:“乃荟萃而折中之,不为专己之学,亦不分汉宋门户之见,凡以发挥圣道,证明典礼,期于实事求是而已。”

全书体例谨严、内容详博,是《论语》整理研究的经典大作。

六、《论语集释》

近人程树德撰,是书兼顾训诂、考据和义理,亦是一部《论语》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关于编撰此书的原因和目的,其《凡例》云:

“《论语》注释,汉时有孔安国、马融、郑玄、包咸诸家,魏则陈群、王肃亦有义说。自何晏论语集解行而郑玄、王肃各注皆废;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皇侃论语义疏、邢昺论语注疏又废。朱子至今又八百余年,其间名儒著述训诂义理,多为前人所未发,惜无荟萃贯串之书。兹篇窃本孔子“述而不作”之旨,将宋以后诸家之说分类採辑,以为斯书之助,定名曰《论语集释》”

该书的体例和内容,尤其是其对材料、观点的取裁,在《凡例》中做了精到的说明。其立意也,本为经世致用;其所取裁也,则“是书职责,在每章列举各家之说,在学术上力求不分宗派,苟有心得,概与採录,以供学者研究。”确实做到了“不分门户,期于求一正当解释,以待后来学者,藉此以发明圣人立言之旨。”

《凡例》短短千言,其间展现出来的学识与胸襟气度,令人叹服;其真知灼见,几乎可以称之为对《论语》研究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论语》源流与版本(中篇)

《论语》为中华民族千古不易之典,故近世以来,虽有打倒孔家店之颠覆、“破四旧”之扫荡、“文革”之浩劫,乃至于西学之冲击、异端之肆虐,而不改其为中华民族传统主流思想之地位,其光芒自在人心。历朝历代,都有关于《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于近人亦然。

本篇所言之近人,其历史断代为满清终结之后,大致对应中国近代、现代史时期,为叙述方便,也包括当代的一部分。

本文之《上篇》主要讲《论语》的古籍版本,《中篇》主要讨论近人之作,并结合今人读《论语》的实际,重点讨论《论语》的版本选择问题。

《论语》虽为中华民族千古不灭之典,然古文深奥、圣言高深,因而今人读《论语》,面临了两大难题:

一是古文功底问题。《论语》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言辞古奥,非今人所耳熟能详;且文字本身也存在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同一字词、语句,在不同时期,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殊非今日读者所能把握。

二是历史背景问题。《论语》多载圣言,其辞也简奥,其旨也精深,且孔圣每好用微言大义之法,寓褒贬于一字,若无史学以徵之,则茫然失其所指矣。诚如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所言,当求一“具体的、历史的结合”。而这也是我们在《论语》研究、学习中,一直强调“经史互参、经史互证”的原则,并看重这方面著作的原因。

且读《论语》者,意在求道,意在求得一社会之真理,在求得人生之真谛,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程树德先生云:“盖义理而不本於训诂,则谬说流传,贻误后学;训诂而不求之义理,则书自书,我自我,与不读同。二者各有所长,不宜偏废。”故训诂与义理,就成为研读《论语》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何妥善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如何结合新时代,尤其是针对当前读者的特点和需求,出一本适合今人研读之书,就成为近人孜孜以求的目标——钱穆先生有云:“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之书,注《论语》者虽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

关于近人之著作,适合今人阅读、名气大、较为流行的主要有:

一、《论语疏证》,杨树达撰。

其书宗旨“在取证一疏通孔子之说”。

内容包括文字训诂、义理发明、史实例证诸方面,可谓合理。

取裁标准,除前人古说外,亦辅之以作者审断与独创。

作者是文史界前辈高人,是书学术价值高,体例亦有新意,然结合其行文,且为繁体竖排本,似并非雅中今人易读速成之思也。

二、《论语译注》,杨伯峻撰。

该书成于1958年。作者系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其学术背景及家学渊源,形成了他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的特征。该书特点在于严谨平实,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较好的一本入门参考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可以说是风靡一时。此书对于初学者,助益颇大,可对《论语》文意粗通之。

然是书也,重训诂而忽义理,以至当训不训、不当训而滥训之处不少见之;其训与义理相悖者,更是多见。这和杨伯峻先生虽博通小学经史,却雅非儒家思想的修行实证者有关,因此该书之注,相对来说有寡而失要之嫌,尤其在儒家义理的阐扬上是欠缺的。因此,网络上称该书为“可谓仅得皮毛的工具书”,似不为过。

平心而论,将《论语》当做一本平常书来了解者,可选此书;而有志于《论语》之精义而求修齐治平者,是书恐不逮也。

三、《论语新解》,钱穆撰。

宾四先生一代国学宗师,著作等身,本书乃其倾力之作。

该书的起因和目的,作者在其自序中说得甚是明白:“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之书,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其做法,则“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

其体例,则“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

据作者本意,该书注重了对各家说法的取裁折衷和“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两个问题。而这也正是《论语》今读的重大课题。

应当说,宾四先生所言,立意佳、体例好,确实切中今人研读《论语》之要害,诚能依此为之,则实为《论语》今读之开山大作也。

然观其书也,言过其实,其弊在二,作者虽知之而不能救也:

一是文字不文不白,令人不忍卒读。尤其是其“白话试译”部分,更是惨不忍睹,几不知是何方之文也。宾四自云,此书“最先属稿时力求通俗,专用白话。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复悔之。”盖作者认为“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话,阐释宏深之义理,费辞虽多,而情味不洽。”乃改弦更张:“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较可确切。”其昏乱程度居然到了一厢情愿之地步:“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这种前后矛盾到了胡说八道地步的做法,导致了其对汉语文法、句法的生搬硬造,实令人或喷饭、或惊悚、或掩面狂奔矣。为文如此,言其不伦不类,恐尚属轻微也。

二是附会义理,肉麻与悖理同在。宾四自序亦言:“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既然“不在文字”,故其文字可知。然就义蕴而言,宾四先生亦不能免诸腐儒之俗:一是牵强附会以为己能,妄代圣人立言,谬种流传;二是以今人方古人,乖谬不可名状。

故牛泽群讥是书为钱氏著作中“最大之败笔”,似不为过。

然是书也,亦有其可取可观之处:

一是先生所提出的关于《论语》今读版本的著述立意,其方法值得提倡。

二是其注释内容,亦多有可取之处。宾四为一代宗师,学识渊博,其所旁征博引,蔚为可观也。

四、《论语别裁》,南怀瑾撰。

南老者,国学之大师、学界之宗师也。

该书本是南老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整理而成,其说法、解法独辟蹊径,颇有启发。

该书特点是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启人心智。

虽然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并无学术价值”,但大概正因如此,此书具有极强的普及价值——盖其确为一部人人认可读之书也。

当然,作者亦自云:“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因此从不入学界青目。不过,令笔者讶异的是,连一向在学界当刺儿头的李零、牛泽群这样的另类,也对该书大加挞伐:“迂阔、陈腐、谬误、悖理,一应俱在……蹩脚的海侃神聊大杂烩。”不禁想起南老诗云:“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倘留一笑缘。”

以吾观之,此书开卷有益。

五、《论语今读》,李泽厚著。

李氏此书,由于作者和当时所处时代的关系,声名甚著。

然本书也,笔者实难置喙。

六、《论语译注》,金良年著。

就体例与内容编排而言,该书甚是符合《论语》今读的普及性。且其中有“段意”部分,姑不论其论说是否全然正确,此形式对读者尤其是初学者,帮助颇大。

《论语》的传承,是讲师承的,尤其在汉代,家法甚严。金氏学识功力与名气,皆未达一流,这大概是该书虽通俗实用而声名不著的缘故吧?

七、《论语新探》,赵纪彬著。

赵氏于《论语》研究,于当时亦堪称一方家。然所谓生不逢时者,亦正是此公也:在文革那样的年代,能够出版的著作,又有多少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是为赵公一叹,是为《论语》研究者一叹。

八、《论语本解》,孙钦善著。

作者在该书的《引言》中写道:“《论语》是一部思想著作,此书在古文献中看似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奥,各条语录的具体语境大多不明确,必须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乃至历史背景作全面注释、考述,才能有助于真正读懂。”

应该说,作者对《论语》的定位是把握得非常好的,对于如何解读《论语》,也是把握得非常到位的。在这种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语言文字、思想义理、时代背景”三者的解释与辨析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对《论语》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

笔者认为,《论语》研究、研读中最重要的两大准则,一是以《论语》解《论语》,还《论语》的本来面目;二是讲求经史互参、经史互证,还《论语》的真实面目。而《论语本解》的宗旨,大率不离此两条。

该书及其作者,名气皆属微末——然正是此书,使笔者放弃了对名气最大的李泽厚《论语今读》的评点,转而推荐该书。

以吾观之,不论从专业或普及的层面上看,该书皆不在杨伯峻、李泽厚二人之下。

《论语》源流与版本(下篇)

在概括地介绍了《论语》的源流及通行版本之后,考虑到其版本的繁复与各具特色,感觉确如钱穆先生所言:“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归趋。”因而似乎确有必要针对今日之读者,将诸本子做一厘清,做一说明与对比,做一重点的推荐。

就古代部分而言(即本系列的《上篇》部分),笔者推荐《论语集释》,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出版,2006版。

固然该书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者又主要活动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间归属上当为今人之作,但正是由于占据了这样的历史高点——时间高点,作者得以对之前的、前人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整理,得以编撰出一部《论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质量与价值毋庸置疑。

同时,该书收入《新编诸子集成》,极易寻得。且该书有原作者之女公子程俊英等人的点校,虽为繁体竖排,然已是属于较为易读、易玩之本子。

就近人部分而言(即本系列的《中篇》部分),笔者推荐《论语本解》,孙钦善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版。

笔者认为,对于广大读者,于《论语》研读,有这两个本子,当足矣。

《论语》注释本,最关键的是体例与内容。就这两点而言,最适合今人研读的本子,其构成要素应当为:

一、正文及编次

1、篇章划分与数量

例如杨伯峻《论语今译》的具体做法是:

公冶长篇第五

共二十八章

(何晏《集解》把第十篇“子曰,始吾于人也”一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第一、二两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

2、篇章次第

即在每章前加注篇章序号,以便于查询。例如:

2·12子曰:“君子不器。”这“2·12”表示该文为《论语》的第二篇第十二章。

3、原文

原文重在对底本的选择,要采用通用的、权威的本子作为底本,具体内容可参考本系列文章的上篇和中篇部分。笔者较常采用的是程本和《集注》。

二、注解部分

1、注释。该部分涉及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有助于读者学习、理解的,都包括在内。常见的重点有:

字音:之所以强调字音,倒不是指古音之同异,而是因为学《论语》者,其目的本在求经世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引用,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知其发音,又何以言呢?同时,学习《论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念诵,这也离不开正确的字音。

字义:对字词的解释,尤其要注意古今之不同。

句法:适当、简要地介绍一下语法,或有举一反三之效。

相关资料:人物、地名、器物、历史事件等。

按断:凡编书,必有按断,盖无按断则汗漫庞杂不知所归、无按断则相互乖舛不知所从。然其按断之原则、依据各有不同,从中亦可窥见所编之书的特点与价值。

2、说明。主要是对义理的解说,该部分务求简要、得当。

注解部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不论是编者还是读者,皆须慎之又慎。

三、白话译文

对古文的白话翻译是解决古文今读、今人读古文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事实证明,也是一个甚有助益的办法。

语言翻译的标准或要求,其极致,在国内公认是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拟之于《论语》的今译,亦是如此。

信:忠实于原文、原意。信为首务,解经而弗求信者,必致荼毒圣人、谬种流传,故不可不慎、不可不戒也。信之首戒,在于勿执一己之见、勿求标新立异;信之首要,在求真本意;信之至善者,在得其真意也。

达:一说为风格与原文的一致,一说为译文晓畅通达。笔者以为二说皆通,二者皆重要,盖形似、神似,缺一不可也。钱穆译文之谬,即在于几不知达为何意也,试观其对“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白话译文:“人若在朝上得闻道,即便夕间死,也得了”——“得了”,罢了,我看还是饶了的好——饶了诸位读者吧!

雅:多指译文之雅致。然在《论语》翻译中,笔者尤其强调的是,解经需用雅言。雅言者,一指标准语言,一指雅致之语言。盖《论语》虽多为口语,且篇次之间无因果连结,似呈混乱驳杂,然其所涉,多为修齐治平之大道,故译文不可失之于轻佻草率,如宾四之译文,通篇咿咿呀呀,犹若一闹哄哄之市场。以今日之会场观之,即使是最闹热的辩论会,发言者亦且多不用“啊、呀、哦、咦、唉”之类的“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况乃一圣人传道授业之杏坛乎?

四、解说

《论语》确实不是一部容易读通的书,对于今人而言,读懂《论语》的困难主要在于:

1、年代久远、古文难懂。《论语》的编纂,大致始于孔子身故之后,成书时间则大致在战国初期。这一时间距离现在的我们已经有2500年,无论从文化的发源还是历史的传承,确实是太久远、太漫长了。这期间,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很多事情湮没无闻,史实扑朔迷离、文字以及含义变化巨大,要读懂那时候的古籍,对今人尤其是非专业人士而言,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2、语境无考,其指难明。《论语》多采用语录体记事,当时的环境如何?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为的什么讲的这些话?是否有所指还是另有所指?这些具体的问题今天都无法查证,这无疑给读者准确地把握当时的情况、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增加了极大的困难。

3、义理无据,其旨难达。读《论语》者,重在执其义理而习之。然圣言简奥,其旨精微,且其间不乏微言大义、寓褒贬于一字者。如何明断义理,如何避免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是《论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如果能有一部准确、简要、易懂、通行、融会贯通的权威论断本子,对于读者的研习《论语》,求得圣人之道,实在是善莫大焉。

在这方面的典型著作就是南怀瑾南老的《论语别裁》。此书对于《论语》正文,分诸篇章娓娓道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化高深烦难为通俗易懂,确乎是讲解类的代表作。然学界一般认为,该书之失有二:一是不够严谨,二是圣言中有己言,混己言为圣言。因此在权威性方面,有所欠缺。

笔者认为这方面最好的本子,当属张居正主持编纂的《四书直解》(《张阁老直解》)。此书的特点在于:

1、准确性与通行性

该书多采自朱熹《论语集注》,底本权威、义理明审,是元明后最通行的本子。

2、简要易懂

该书乃张居正等饱学之士为童年时的万历小皇帝所编的教材,彼时万历不过一十岁孩童,因此该书之语言与道理,都须是浅显,易知易会易行。

3、融会贯通与权威性

为便于理解,《直解》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典型事例,同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发——须知张太岳身为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其识见之高水准,他人难望其项背。出自其人其口之言,其权威性傲视群雄。

五、评析

对篇章做一个概括性的题解。有助于归纳总结,使读者明了本章节的重点、要点,明了其中心思想,更好地掌握字里行间的意思。

举例:

例一、孙钦善《论语本解》之《八佾第三》篇首注云:

“本篇包括二十六章,内容皆与礼乐有关……实为《论语》中的礼乐专章,比较几种地反映了孔子的礼乐思想。”

《阳货第十七》篇首注云:

“本篇包括二十六章……内容比较重要,涉及政治、礼乐、诗教、道德、人性、天命等,家臣操权、叛乱的内容皆集中于本篇,共有三章,这是本篇的一个突出特点。”

例二、金良年《论语译注》对2·1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注云:

“【段意】此章是说,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六、附录

附录对于学习之拓展,非常有帮助;尤其对于趋向专业的研究,非常重要。

关于《论语》,其附录部分的内容重要的有:

1、索引类

(1)名句名段。

(2)重要名词。如仁、礼、乐、君子等 。

(3)主要人物。主要是孔门弟子等。

2、辅助资料类

(1)《论语》基本介绍。

(2)孔子介绍,如生平事迹、年谱等。

(3)孔学、儒学介绍。

3、参考资料类

例如参考书、论文、专著等。

综上、中、下诸篇所言,笔者推荐今人研习《论语》的三个最佳本子搭配: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版。

孙钦善著《论语本解》,三联书店,2009年版。

张居正等编论语《直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张居正讲解《论语》》。

敬亭 庚寅初夏于鼓浪不下楼半空书屋谨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