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第一次做父母,需要明白这些事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句经典台词: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其实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养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为孩子定目标,对孩子该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当孩子普通平凡时,该如何面对等等……
初为父母,面对这些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措,但幸运的是,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在其著作《父母的觉醒》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1
放下对孩子“不现实”的期待
武志红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被妈妈逼着“培优”,从来没有假期。六年时间,他被送进的“培优班”不少于30个,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11点睡下。
在五年级时,孩子开始长白发,初中后,越来越严重。不得已父母带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
很显然,这家长希望孩子从小优秀,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以至悲剧的发生。
作者萨巴瑞在书中,就曾说过:
过早地为孩子树立目标,会削弱他们的潜力。若是孩子很早就接受到家长的灌输:成长医生、律师、科学家等等,就会产生一种过度的自身缺失感。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好事,但要合理化,不能超出现实,否则就会物极必反。
孩子对自己的期待,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有时是不一样的,就算不一样,父母也不能仗着自己是父母,就要求孩子必须迎合自己的愿望。
父母的愿望是父母自己的,跟孩子无关。
就像作者所说: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而父母却需要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
2
让孩子拥有做自己的权利
演员海清说过,对待孩子要懂得放手,孩子不是我们后半生的延续,他是他自己新生命的开始,不能用他来满足你的遗憾。
但有太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更觉得给予了他生命,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就有权力支配他,让他听从自己的安排:
自己当医生、做老师,就要求孩子必须从事和自己同样的行业;觉得这个专业以后会火、能赚钱,就强迫孩子必须就读指定的专业……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特征,哪怕是父母 ,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而不是想着去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就像前段时间很火的考古女孩钟芳蓉,她母亲在面对采访时说:
“曾经也希望女儿能报考热门专业,如今还是尊重她的选择。女儿有女儿的世界,自己的打工生活也还要继续。”
不得不说,这位母亲甚是通透,没有被外界迷惑、去跟风随大流,要求孩子做出违心选择。
让孩子做自己,遵从自己生命的轨迹去生活。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孩子亦是如此。
在萨巴瑞看来,当父母一定要有种意识: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做父母,多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多去关注孩子的需求,努力让孩子享有做自己的权利,根据孩子的需求去培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塑造。
3
理性面对孩子的平凡普通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有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人窒息。
她对女儿的要求永远都是第一,学习争第一,跳舞也要跳得最好,否则就不要学。
事实上她女儿成绩不赖,年级前三,家里奖状堆满,有目标有追求。可她并不满足,总希望孩子做什么都是最优秀的那个。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出色,可事实上很少有父母能真正搞清楚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变得卓尔不凡。
萨巴瑞博士研究发现,更多的父母希望孩子卓尔不凡,是因为那样可以让自己脸上有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一座宝藏,且创造力惊人,善于想象,但大部分父母看不到这些隐藏的闪光,而是更关注孩子是不是比别人更厉害、是不是能成为第一。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优等生、成为社会精英,行业领袖。有时,父母竭尽全力,孩子仍旧平凡普通。于是,这些父母开始焦虑,然后在焦虑中用力过猛,再然后看不到想要的结果就变得更加焦虑,如此以来,循环往复。
书中也说到,父母这样的焦虑担忧,并不会给到孩子正面的效果。
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只有父母先放平心态,活得真实纯粹,孩子才能心理健康,才能在平凡生活中活出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一个观点:父母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孩子。
没错,孩子是父母的延续,也是父母的情感寄托,父母也需要把很多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就能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没有实现的梦想统统压到他们的身上。
相反,为人父母要时刻清醒意识到:孩子的人生应由他自己来规划,未来想成为社会精英,亦或去过平凡普通的凡人生活,都在于他自己的选择,只要他内心认定,不后悔就好。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路,在前行的路上,彼此间需要的,永远不是干扰、控制和强迫,而是相辅相成,成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