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读林清玄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  。林清玄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 [6],《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7]

林清玄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台湾作家林清玄以他众多温婉澄明的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林清玄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绝大多数散文是以佛学文化为底蕴或题材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 ,佛学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导引.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 ,同时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 ,佛学的般若 (智慧 )已经深入他的气息和血脉 ,成为他观照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凭藉与指南.因此 ,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现出佛学风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1979年,林清玄与陈彩鸾结婚。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林才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

在一个雨天之后林清玄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和陈彩鸾离婚以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

1997年,林清玄和方淳珍结婚。

事实上,陈彩鸾却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清玄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翻开林清玄散文书,我便看见了这几句话,它们背后的扉页上是一片白桦林,纷繁的飞絮,似乎编织着一个个凄迷而又隐讳的故事,映射着文字间跃然浮动的暗象。

这又是个满怀愁苦的作家吧,我思付道,在我所读过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种轻快自如的笔调来吐露心迹的,余光中的《乡愁》,虽写得婉约真挚,却也有过“乡愁是一个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感伤之余,又多了几分世事无常的凄楚;席慕容的文字,的确也有清丽脱俗的篇章,但在不经意间,她还是会流露出种种对往昔的伤逝之情,她用的是一颗“初心”,圆润光滑,细腻隽永,却似乎着重于感情的抒发,而忘却了凝重的质感;陈冠学以一名当代的梭罗自喻,在他悠闲自如、从容舒缓的淡墨画面之外,却是一种行将消失的紧迫感;李敖呢,一柄锋刃的剑,充满了剑气的张弛与挥洒,直刺向世间一切的丑陋,羁熬,迅猛。而林清玄则是一派佛家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是内容和形式,灵魂和肉体,历史和现实,瞬间和永远的结合体。

在当代中国的散文文坛上,林清玄是以其艺术个性著称的佼佼者之一。他擅长将眼前的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的场景与历史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流转万里而又隐讳婉转,一一收入艺术的品位和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流动的气清神定的凝注里。读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他同样关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农民、士兵、小商贩、小职员,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但与鲁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着意去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比如说鲁迅的《孔乙己》;也不是为了从小人物身上发掘一些悲喜剧的成分,比如老舍的《茶馆》,他也没有一味地强调人性自身的坚韧和价值,你也许会奇怪地问:他的文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我自己来说,我最喜欢的是那种气氛,一种柔弱生刚强、宁静而致远的人世间的一脉温情和心香,用苏东坡的一句话来说,便是“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一蓑烟雨任生平。”

林清玄的《月光下的喇叭手》便体现了他这一风格。故事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个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穷苦艺人,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冬夜遇到了作者,他们两人同样怀着寂寞:“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墨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当“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用骊歌为死人送葬的喇叭手后,“他不觉仰天笑了:‘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响,英雄豪杰都一样。’”老人谈起了他的生平,他故乡的大豆田和他的童年,说:“故乡真不是好东西,看过也发愁,没看过也发愁。”而“我”却说:“故乡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离别时,老人吹着喇叭,“我”唱着歌: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林清玄把所有人世间的苦难和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失落,统统看成是一种无常和苦谛,而对付无常最有效的办法,自然不是尽情的发泄那一份无力和无奈,而是向内转,和一颗植物一样,回复并内敛为一颗种子,追述到种子发芽的瞬间,最具有张力,引而不发。他总是会把诸如乡愁一般的感情,融入像月光一样气清神定的温情中,换句话说,他有一套将激情醇化和晶体化的本领,能将如火如荼的激情化为透明的洁白的瀑布那样,带给人欲罢还休,虚实生辉的感觉,如沐浴在一片梵乐、馨香之中,从而置于一个“返朴归真”、“空故了群动”的意境里。

林清玄的文章自始自终有一个独创性,但又非偏激和极端。比方说,他把台湾社会转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形容为《洗碗水社会》,他说:“洗碗水社会就是温吞水社会,一天天的在浑浊。洗碗水社会最可怕的是,不管你是多么清澄的水,……一流下去马上就脏了。”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清晰的辩证联结——先是社会的萎靡,再是风气的倒退,接着便是人性的堕落,且丝毫没有环转的余地,台湾残酷的现实也就暴露无遗。

如果只看到林清玄婉约、清雅、独创的文风,而没有看到他本身性格对文字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也许和余秋雨有异曲同工之妙,林的文章,有许多也是文化的体现。他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他将现代人生中的无助感,挫折感,空漠感细细道来,充满着现实感,这与他皈依佛教的悟性和入世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他写过众多的篇章,如《木鱼馄饨》、《光之四书》、《佛鼓》、《黄昏菩提》,以及集禅机和生命体悟为一体的《金色印象》。尤其是《金色印象》一文,他将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事物收录于间,这里有一段:“我想,所有的果实都是美的,如果说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树的心,随便怎么摆,都是美的,如果一个人有果实,也是一样的。”《桃花心木》是当代散文家林清玄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写起,写到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引出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全文语言亲切自然,文笔恬淡清新,娓娓道来,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意味无穷。林清玄先生一生都在寻找安顿灵魂的方法,并且将所获的觉悟分享给喜爱他的读者们。

林清玄先生走了。临行前,用微博向这个世界做了最后的告别:“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他的这篇告别语,让我想起一句歌词:“花儿的翅膀,到死亡才懂得飞翔。”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凄美而令人伤感的。一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林先生,将他最后的感悟,也告知了我们。

这样的告别,无疑是属于林清玄式的——清淡,悲悯,求索,领悟,并且不忘记分享。

他一生都在寻找安顿灵魂的方法,并且将所获的觉悟分享给喜爱他的读者们,让他们在滚滚红尘中,身体力行地去体会到清凉与美好——这种美好,存在于一山一水中,一草一木中,阳光的味道和饮者的醉与醒中……

他把自己对世间有何种期待,孜孜不倦地写下来,送到人们的眼中和心中,将人们暂时被遮蔽的智慧,重新释放出来。

他的悟,不是让人们压抑一切愿望,逃避内心的真实感受,变成一片静若止水的枯叶,而是希望人们用慧眼去认识世间的一切美好和丑恶,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

在林清玄先生的文字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在当下的世界,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并没有缓解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方式,更没有缓解我们对未知的恐慌和焦虑。我们身处的世界变得更复杂更浮躁,而个体的生命,在越来越庞大杂乱的世界面前变得更渺小更不知所以。

如今,他离开了,但是仍没有忘记给他的读者留下一片永远的清凉剂——别忘了飞。对于世人,他永怀一种悲悯。这或许正是作家与文字匠人的区别。

而正是基于这种悲悯,他的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才颇受世人欢迎。许多人,是将它作为安慰心灵的药在读。

当然,他身上并非没有争议。

喜爱他的人,会赞叹他像红尘俗世中烈火烹油般的欲望火海中的清凉明灯,救自己走向一片清静安宁之路;不喜欢他的人,会批评他回避世间所有的锐度和矛盾,像一个借人们的焦虑发财的鸡汤贩子。

崇拜他的人,会认为他的文字和修炼,都达到了东方美学的完美境界;而贬驳他的人,则会觉得他离经典意义的文学相去甚远……

而这一切,是不是事实,只有留待喜欢辩论的人们,去凑一个永远没有结果的热闹,如同这几个月来,先后离开的金庸、二月河、李咏等人所受到的待遇一样。

这是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不擅长告别。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一壶月光,以李清照的淡,以柳永的甜,以东坡的烈,以放翁的壮怀激烈,以陶渊明和李白的浓淡皆宜,敬清玄先生,也敬我们身上依旧还会为一位作家的文字和身世感动的情怀。林清玄是信佛之人,他笔下的文字也时常流淌出禅思,这样的思绪空灵飘渺,少不更事时未必懂得。只是觉得林清玄的散文如一座山丘耸立于茫茫山谷,只要对美学稍有喜好之人,很容易辨认出它的行迹,并被吸引而去。等到年长一些,懂得一些红尘里的道理,重读林清玄,却有另一番心境。喜欢他的人,爱他的优雅淡泊,不喜欢他的人,却说他在写“鸡汤”,堆砌辞藻,故作玄虚,林清玄的文字题材稍显狭窄,对现实的丑恶、社会事件少有涉及,读来确实偶有脱离现实之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确实兴起过一阵“鸡汤文学”,1990年代,以汪国真的诗歌为代表,鸡汤式的“温暖”文学鹊起,抚慰了一片流离失所的少年心灵。汪国真的诗歌以“知心大哥”的方式出现,对他们的所感所想以自己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进行了心灵抚慰和自省关怀,实现了情感烦恼到智慧超然的跨越。林清玄的散文风格,与当时受到欢迎的汪国真类似,都源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读者口味进行的创作。

林清玄经常讲的一个故事是,小时候,他一直蹲在家里祭拜祖先的桌子前面写作,有一次,母亲问他,我看你整天都在写,是在写辛酸的故事呢?还是写一些趣味的故事?林清玄回答,辛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告诉他,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别人要来读你的文章,就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此后,他决心在写作中避开生活的苦难,用优美和淡泊给人们带来抚慰。

在如今的时代,无论是汪国真还是林清玄,“温暖”文学似乎都被视作有鸡汤之嫌,被青年人嫌弃地扫进故纸堆,转而兴起的是更沉重、更冷峻和先锋的写作。汪国真已于2015年辞世,当时世人就对他颇有争议,他死后的诗作也在主流文坛得到不同评价。此番林清玄离世,在哀悼大师同时,关于他的作品也莫衷一是。

我是喜爱林清玄的,喜爱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喜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传统情怀。他在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正式走上文学之路,30岁前就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林清玄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决意进山修行,后又遇到婚姻变故,写作事业受到影响。经历起伏跌宕的他,落笔却始终轻柔,没有对世间万物的埋怨和仇恨。他后期的作品虽不如早期灵动,但依旧细腻、纯澈,使人联想起80年代曾传唱校园的一曲《白衣飘飘的年代》。

林清玄看待社会、人生的态度,都透出清淡之味。他不会把世俗的功名利禄看得太重,不会以世俗的成功和失败作为人生的衡量标准。而那种空明淡雅的心境,总是给在物质社会中奔波忙碌的现代人以心灵的净化与滋润。他曾说:“我不能化解人生的痛苦,但是我相信,不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并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传。

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宏大叙事,“小确幸”常被嗤之以鼻,在文学行业内,流派、圈层有时确实比文学本身更重要。毕竟,中国人背负着雾霾、二胎、学区房等重压,已经寸步难行,谁能有心思在佛寺闲庭漫步,看月下花开,听佛铃回响。我却觉得,有时看点“鸡汤”倒也不坏,当我们披荆斩棘,气喘吁吁,穿过无尽的生活暗潮,我们还是可以拥有一个梦,梦中有飞鸟的婉转和啁啾,佛寺的晨钟和暮鼓,更有月光下的风声和禅意,这就是林清玄赠予我们的幸福。

看来,将自己的文笔定位于气清神定的氛围中,即便没有那么明显的悲愁,也是一份难得的洒脱,谁又能说“一蓑烟雨任生平”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呢?

(0)

相关推荐

  • 致和时间赛跑的人

    致和时间赛跑的人 近日里气温下降了许多,手里的工作也清闲了不少,尽管还不到寒冬季节,但如此冷的天气,自然是没有人愿意出去溜达,大家都乐意躲在办公室取暖,我也如此.闲来无事,我便试着在手机上打开了电台, ...

  • 林清玄散文汇总

    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林清玄散文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 ...

  • 郭进拴|我读《何建明报告文学论》

    [郭进拴原创]我读<何建明报告文学论> 最近邮购了一册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全书共73万余字,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专论集,也是一部汇集了其40年来报告文学 ...

  • 郭进拴|我读丰子恺散文

    [郭进拴原创]我读丰子恺散文想拜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对老先生漫画的喜爱,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震动和启迪.当封面上白底浅绿色纹样中丰子恺漫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 ...

  • 郭进拴|我读《萧红大传》

    [郭进拴原创]我读<萧红大传> 她曾被鲁迅赞为"当今中国很有前途的女作家",被柳亚子誉为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但在生命的黄金时代却悄然凋零, ...

  • 郭进拴|我读刘庆邦《堂叔堂》

    [郭进拴原创]我读刘庆邦<堂叔堂> 刘庆邦,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十部,译成外文作品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七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 ...

  • 郭进拴|再读《烈火金钢》

    [郭进拴原创]再读<烈火金钢> 最近重读了一遍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烈火金钢>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描写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故事,展示了冀中军民在黎明前的黑暗 ...

  • 【总第1341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白银时代》有感

    读<白银时代>有感   作者/郭进拴     白银时代里,无人不疯癫,那个时代不允许人正常.数盲.傍肩.保安以及干技术工作的技术家们.在王小波笔下的世界里,王二用他独特的解释,独特的妥协之 ...

  • 【总第1332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浴血罗霄》有感

    读<浴血罗霄>有感   作者/郭进拴 萧克将军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直到五十年后才得以出版,其中曲折,令人感叹.驰骋战场60余年的萧克,从1926年参 ...

  •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黄金时代》有感

    读<黄金时代>有感   作者/郭进拴 说到<黄金时代>大家一定会想到的句子肯定是:"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 ...

  •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有感

    读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有感   作者/郭进拴 继2015年<群山之巅>后,迟子建又一长篇力作<烟火漫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这是一部在城市烟火之中叩问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