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区分“做”和“作”?
“做”和“作”都读zuò,字义又非常近,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但在有些地方又有区别,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字呢?

最初,只有“作”,没有“做”。
“作”的部首是“人”。“人”用作部首,在字的左侧常写作“亻”,俗称“单人旁”。人部的字可以表示人的行为,如伸、依、做、修、使、侦等。
“作”的本义是站起来,《论语》记载,孔子让弟子谈志向,轮到曾子时,曾子“舍瑟而作”,就是放下瑟站起来。
站起来可以引申为兴起、振作等义。《系辞》中有“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是指包牺氏没落,神农氏兴起。我们常说的“一鼓作气”,是指作战时第一通鼓最能振作士气。

由兴起,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从事、举行、制作、创作等含义,如作工作、作报告、始作俑者、作文。

“做”是后起字,最早见于北宋时期,是作为“做”的俗字出现的。
“做”主要表示从事、制造、成为等含义。表示从事,如做事、做工、做生意等;表示制造,如做衣服、做手工等;表示成为,如做人、做官等。

“做”是“作”的后起分化字,主要承担了“作”的引申义。在“作”的本义及近义引申义(站起来、兴起、振作)上,两者不会混淆。但在“作”的远义引申义上(从事、制造、作为),两者才会混淆。
“作”和“做”的区分比较复杂,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有争议。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不过,吕叔湘认为标准不是绝对的,“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
“做”和“作”都是作为,有所作为当然不错,但是也不能太过。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要妄为,不做不必要的事,为得太过有失自然之道,也就是做作了。
网络热词“作”大体就是“做作”的升级,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装出来的行为,“作”的公式如下:
作=无理取闹+无中生有+小事化大+转移话题+必须胜利
公式中的划线部分是重点。“作”是有程度的,“作”到一定程度,就是“作死”,并由此催生了网络热词“NozuoNodie”。

说句题外话,语言专家都觉得“做”和“作”没有绝对的区分标准,那这种区分还有意义吗?是否可以考虑将两个字进行合并。当然没合并之前,还是要区分,毕竟考试还是要考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