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义)忆青春——返后山茶场三日游记

忆 青 春

——返后山茶厂三日游

文/李宗义

Beautiful

Flowers

2013年9月15日下午,叙永宾馆大厅,一幅“纪念叙永县后山茶场建场五十周年”标语下,涌动着熙熙攘攘签到的人,几百名三四十年前从茶场走出去的“知青”们激动地喧嚷、握手、拥抱,许多人眼里泛着泪花,情绪难以平静。是啊,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美好青春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这些“知青”的记忆深处。相聚使我们重温那一起走过的日子,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那份千金难买的情缘……

正是这份回忆,使我更加珍惜那曾经过去的相识、牵挂、友谊,更加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

正是这份回忆,夜晚我失眠了,三十八年前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1974年我刚满16岁,初中毕业就赶上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纯粹以年青人为主体的极其壮观的生命大迁移。毛泽东主席一挥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近千万的知识青年“赶”到了农村。当时,青春年少的我们虽然心里知道下乡艰苦,但也别无它路可走,万般无奈顺应潮流地去当了知青。记得我当时的行李是:一床棉被、一张草席、几件换洗物和上、中、下三本《征途》全集。下乡去后山茶场那天,天上飘着雪花,崎岖的山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到了我们的住地,大湾子生产队时已是黄昏。阴沉的天色,又冷又饿,当时的心情有那么一丝凄凉和无望,就像今天常说的“霾”一样,那种茫然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

回忆在茶场那段已经绝版的集体户生活,日子虽然艰苦,漏雨的茅屋,粗陋的饭食,繁重的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有痛苦也有幸福,有忧伤也有欢乐,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其中。

那段日子,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带给我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它是我踏入社会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最难忘的时期。而最重要的是我在那段日子里,在那地方,有了我的初恋,收获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结识了我的爱人并同她一起幸福地走到了今天,这是我最大幸运……

淅淅沥沥的雨滴声把我从回忆中拉醒,一看已是凌晨五点,却毫无睡意,还是休息一会,为了明天,不,为了今天的故地重游,小憩一会吧!

Sunny

and  Warm

Beautiful

Flowers

9月16日上午,在叙永县政府综合会议室,县领导向返乡知青致欢迎词,返乡知青向县委县政府赠送书画作品,后山茶场原场长,曾安国作了专门发言,他详细地讲述了后山茶场的发展史,从第一批开拓者到改革开放,使我对我过去生活的地方又有一次新的了解。当我面对我熟悉的几位老领导、老前辈心里总是有一种崇敬之心,我把他们当作我进入社会后的好师长。是他们的身教言传,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们的实际行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今天社会里难以看得到的朴实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处事方法及原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很好影响力,我从心里感谢他们对我的教育和帮助。

就说老场长张安民吧,1978年,包产到户在全国还是不公开的事情,极少的地方这样做。张安民场长带领办公室的技术人员,亲自逐一对每一块茶园从土壤到茶树、茶叶平方发芽率,千芽重量等等进行一一评估。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包产到户工作做得十分完好,他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作风,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还有曾安国场长在改革初期,以他的精明博学、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工作魄力,带领后山茶场,摆掉外贸系统的统购,走向产供销一条龙道路,使后山茶场一跃成为叙永县的盈利大户、纳税大户。正是他们这些老前辈的榜样作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予了正能量,今天,我们身上的一些好的品质,应该是从那里建立起来的。因此,我及许多知青当谈起那段日子都有一种感激之情。

9月17日,我们大湾子生产队的二十几名知青,相约去离别三十八年的生产队去看看,在老队长宋元春的带领下,我们分乘六辆汽车沿着记忆中的老路前行。谁知老路早已废弃,只得改道而行。老队长也是离开生产队多年了,他说现在没有多少人去那里了,也没有钱修路,只有一条机耕道,可能勉强还能通车。轿车自然是不敢开了,幸好六辆车中有一台“小皮卡”,于是一台“小皮卡”的驾驶室挤了七个人,三点多平方的车厢更是挤下了二十多人。“小皮卡”晃晃悠悠地行进在荆棘丛中的小道上,沿途不时有倒下的小树和粗壮的藤蔓挡在小路上。遇到这时,老队长宋元春就会提着大砍刀,前去为我们砍去路障。七十多岁的人了,动作还是那么敏捷,硬朗,笑容可掬,乐观豪爽,岁月仿佛没有给他留下多少沧桑。

看着他挥舞砍刀的身影,记忆又把我带回了三十八年前的1975年3月16日早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一阵阵急促的口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紧接就是时任生产队队长宋元春那洪亮的声音,“起床了、起床了!”从那时起,我的知青生活就正式开始了。宋元春也算是我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第一个顶头上司,第一个管我的人。吃过早饭,宋队长和老知青严肃庄重地像给士兵发武器似的把锄头、砍刀、茶筐,发到我们新知青手里。修路,就是我下乡后的第一次劳动。宋队长将新老知青混编成三个组,他带着我们那组一起劳动,路是从住地通茶山的三条行人小道。宋队长在前面开挖,作示范,他对每一个细小地方都认真仔细地去做,不结实的阶梯,一定要夯实,有青苔的地方一定要铲除,尽量把路修得平坦,规整、安全,他一边修着路,一边对我们说:“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道路修好,修结实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会摔跟头,才会走得顺,走得远!”他那简单朴实的话语,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情景就像昨天。

就是在那条路上,从那天开始,我的青春留下了数不清的脚印。16岁的我,身体还未完全发育,却要扛着近百斤的化肥上山;烈日下挥舞锄头,深耕细作,开荒种茶、筑堤坝、修电站、滂沱大雨下采茶叶,不管天气怎么变,我们的劳作是周而复始,从没空闲。那份苦和累,是现在的年青人不可能体会和想象的!现在连我自己都为那时能够顺利挺过来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单纯的劳作,锤炼了我身体,净化了我及我们这一群人的思想,我们很快变得跟茶场茶工一样,就是一群劳作者。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好好休息一天,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肉,纯粹是一群原始的人了,思想和欲望特别简单。

Sunny

and  Warm

Beautiful

Flowers

“到了,到了!”“小皮卡”车厢上战友们狂叫起来,我们到了大湾子生产队,离开近四十年,当年的一切都变了,俗话说是物是人非,而眼前却物非人无,过去的驻地早已没有人烟,残垣断壁,一片荒凉,简易球场,杂草丛生,大家都分别在荒芜的废墟中寻找自己当年居住的房屋,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我开着“小皮卡”来回拼命碾压,为了平出一小块平地。我们在故址上,在旧居上合影留念,人人都在大声说话,大声吼叫,人人都在渲泄、感慨,在流泪,在心里流淌着万分复杂的眼泪,我们的青春,我们美好年华留在了这里。突然有人说,有今天太不容易了,今后还有机会再来吗?

现在,我们就在这里为自己留下一句话吧,也算是我们自己的“致青春”于是就有了——“我想哭”、“我眷恋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是我的人生起点”、“这是我的第一个家”……。当我的爱人说到“感谢这片土地,它让我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啊,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当年的青春少年,如今早已两鬓飞霜,风华不在,我们得到的、失去的都永远驻足在这片土地上。真是让人不能释怀啊!

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三十八年的相识、牵挂、回首往事,不管你是否曾经风光过,也许落漠过,无论你是否地位显赫,还是平淡如水,这一切都不重要,我们为曾经的友谊情缘,好好地享受今天,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珍惜那曾经的过去。

岁月如梭,时光流失,我们知青会渐渐老去,而我们知青的故事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更长……

二0一三年十一月

Sunny

and  Warm

主编 | 余显中

责编 | 万中华

编辑 | 陈言熔 曾琴

了解永宁历史

品味永宁文化

关注永宁古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