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默默地支持东坡大哥浪啊浪
有人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东坡先生才华盖世,一生做官却不得意,那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让他夹在新旧两党间,老是走在被贬的路上。
被贬的路上,东坡用黄州贱如泥的猪肉烧成了著名的“东坡肉”;到鸟不拉屎的惠州时恋上了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无论多不堪,东坡先生不改旷达之情,硬 生生地把落魄的日子过成了旅游般的逍遥、神仙般的自在,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能够这样,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堪称哥哥苏轼的超级铁杆粉丝。
1、
苏辙,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
他比苏轼小两、三岁,从小就是东坡的跟屁虫,在神童哥哥的光芒下,苏辙总是在阴影里。
好在苏辙作为哥哥的超级铁杆粉丝不在乎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只是喜欢与哥哥一起游戏读书,诗词唱和。
有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就想当面考考他,看下是否名实相符。
老道出了个自己认为很难的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
都有谐音,都有所指,老道连连称好,神童名不虚传啊!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辙便念出: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
超级粉丝有机会也会故意挑战一把自己的偶像。
2、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辙和哥哥在同一天结婚,后来同时出川求取功名。
第一次考试就考上不说还被宋仁宗说成是未来宰相人选之一。
东坡作为天才人物,生性洒脱,做事不拘小节,个性十足,官场上总因说得多得罪别人,给自己招来灾祸;
而苏辙长大后性格沉稳,常劝哥哥不要那么多嘴,相对来说苏辙在仕途上平坦一些。
苏辙19岁时,给当朝枢密韩太尉上了一封书信,得到赏识,不久就做了官。沉浮官场几十年,苏辙做到过副宰相的职位,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制定管理。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这是苏轼第一次单独外出去做官,从此拉开了在地方做官的命运。
当时苏辙一送再送,难舍难分。对苏辙来说,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跟着自己的天才哥哥同戏同学,没有一天分开过。
突然要分开,苏辙心里是万分不舍,他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渐渐远去,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辙对兄长敬重有加,在文学上以兄为师,“人曰我兄,我曰吾师;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在生活上,苏辙却总是像哥哥一样照顾兄长。
在苏轼贬谪各地的时候,从诗词里可以看了东坡的日子虽然困苦却逍遥,这是因为他贬谪各地时很少带家属去。
东坡家几十口不能随迁的家属都是由苏辙来供养的。最穷的时候两弟兄人口加起来将近百人,都挤在苏辙那个小房子里,因为苏辙也穷啊!
苏辙和夫人都没有怨言地照顾着两家人的老小,过着勤俭节约的日子,因为房子又小又矮,苏辙偏又长得高大,还惹来苏东坡常对弟弟的打趣,他曾写了首诗赠给苏辙,其中就有“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之句。
没有苏辙默默做好东坡的后勤工作,东坡大哥怎能放心在被贬路上浪啊浪?可以说没有苏辙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个旷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轼、苏辙扶父柩返川)
3、
苏轼得名于诗,也获罪于诗。
苏轼为官期间经常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讽刺新法,诋毁新法。
公元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又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这次因诗获罪,苏轼也知道难以脱身,因为当政的皇上支持王安石的新法。
革新派和保守派正是斗得如火如荼之时,革新派巴喜不得以东坡为借口,对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斩草除根。
苏轼进京都途中时想过跳水自尽,又怕牵连朋友和弟弟。后来果然因为东坡的诗作唱和牵连了39人,其中就有司马光,还有著名诗人黄庭坚。
苏辙去狱中看望兄长,看到苏轼给自己写的两首诗,感觉对兄长的官司有利,故意嚎啕大哭以吸引狱卒注意,结果狱卒将诗收走呈给朝廷。皇帝御览,便认为苏轼罪不大。
苏辙又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免掉一身所有官职来为兄长赎罪。
当时不止苏辙,还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
王安石虽与东坡政见不一,但能明辨是非,他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
东坡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最后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苏辙虽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因他与哥哥政治上共进退,又上书为兄长赎罪,他也受株连被贬任为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迁。盐酒税,论现在的职位仅仅是国营酒店的一个老板而已。但是苏辙对兄长无任何怨言。
4、
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自己的兄长,他特别用手捂住哥哥的嘴巴,希望他能吸取教训,以后都沉默是金。
此后,苏辙倒是一路高升,做到了尚书右丞,执掌朝政。
这时苏轼却又被人排挤,于是主动请求调任到地方上去做官。
苏辙也连上四札请求到外地做官,与哥哥共进退,只是后来皇上未准。
好景不长,公元1094,苏辙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公元1101年,苏轼被贬海南三年后回中原准备立足常州,可他刚到常州就去世了,连自家人住处都没有安排好。
苏辙再次承担起照顾哥哥家人的责任,东坡的子女家眷全部由苏辙安排。苏辙在颖昌造了很多房子,把他们接过来一起生活,“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和东坡两人分开在各地为官的几十年间,无论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马上提笔写诗文告诉对方。
一到中秋节就会想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水调歌头》,是东坡写给弟弟的,表达兄弟情深;两苏在唱和的几百首诗作中,“夜雨对床”经常出现。
中唐诗人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诗中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两苏曾有偕隐之约,期盼着能够脱离宦海俗尘,过上闲居快乐的生活。
可是东坡在隐居生活就要来临时却先走一步,兄弟俩的“夜雨对床”之约终究只是一个梦想。
好在苏辙命子孙在他去世之后将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勉强做到了东坡说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