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国:朋友,“孝老”这个话题被你搞的好沉重
十年前我就想以一个朋友为题材,写一篇他家如何孝敬父母的文章,几次提笔都搁浅了,因为他们的父母还健在,过早的下结论显然有些早。近几年,他的父母先后离世,我见证了他们孝敬父母的全过程。现在可以写这篇文章了,反而又不知从何处下笔,本应该是一篇赞扬文章,可又赞美不起来,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和许多的无奈,因此题目才叫沉重的话题。
我这位朋友兄弟姐妹六个,三男三女,他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本份的农民,种地可真是一把好手。兄妹几个主要收入来源是出外打工,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孩子们的大事小事老两口十分上心,亲自督战,只要老人发话了,儿女们都遵照执行,都围着老人转。老人为了减轻儿女负担,主动承担带孩子的任务,也从不伸手要钱,全凭儿女们自觉。老人曾经给我讲,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挣点钱不容易,我们生活能过就行了。我们有地自己种,菜地有,每年养头大肥猪,养十几只鸡,政府每月还给农民发点养老金。有病住院有医保,超出部分儿女们承担。一次我有兴参加他老父亲75岁生日宴,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其中二个孩子在千里之外,为了老父亲生日,请假回来。我被这热闹的场面及家人和谐相处的情景所感动。后来又遇到了几件事办的十分漂亮,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家族的传承还是老人平时的为人以及教育方式不一样。有一次我给老人闲聊有关家风的问题,老人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老人说,我们农村人不懂大道理,我们孩子多,生活都很困难,但我们老两口就是抱鸡婆。一定不要孩子吃亏,我们吃点苦受点罪无所谓。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后,凡是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我都会给予最大的支持,我们年龄大了无力帮助时,我就动员其他儿女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帮他们渡过难关,况且困难不会同时来,总是有前后。所以儿女们有问题都乐意找我们,渐渐的大家形成习惯,我们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多么简单的道理,多么扑素的情感。真正诠释了家庭存在的意义是互相温暖,家庭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朋友老父亲76岁那年得一场大病,儿女们可是费尽心思,精心护理,老太太二十四小时守候在身边,但也未能治好。说来也怪,老爷子走后,老太太身体急转直下,一天不如一天。儿子们开始考虑如何照顾母亲,经过商议三个儿子轮流照顾,一家负责一个月,刚开始执行的很好,一年后出现一些小问题。谁家好谁家一般慢慢显现,说三道四的人也多了。尤其是儿子姑娘先后也当了爷爷奶奶,有的还生活在外地,也需要他们去照顾。可老母亲怎么办?真是两难。为此哥几个商量一月轮流改为半年,以便各自家庭有一个长远打算。老太太讲,过去自己说了算,现在身体不行了要看小辈的脸色,成了他们的累赘。有的时候心也很累,又向谁诉说呢?时不时地到女儿那里住几天散散心,但女儿那里也不是长久之计。
老太太81岁那年,因半夜上厕所不慎摔倒,后被儿子发现,从此以后老太太再也没有下过地。面对此种情况,儿女们又坐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有人提议送养老院,可是费用如何分担,也有提出请专人到家护理,可这都需要钱,这对农民及打工人来讲难以承受。最后商量由一家负责照顾,大家出钱。但此办法不到一年,负责照顾的一家不干了?原因是出力不讨好,说三道四,辛苦无所谓,主要是得不到全家人理解。开始大家误认为是不是钱给少了,并提出多给点钱。但照顾老太太一家认为,多少钱都不行。你们认为出点钱就是大爷,不闻不问,好像就是我们一家的事。制度执行一年后,又改为六个儿女轮流值班,一家一个月,也只能这样了。女儿照顾可以呀!可是儿子照顾就不方便了,责任只能落到儿媳妇身上,有的还行,可有的连面都不见,这可难坏了儿子,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有个儿子家里条件还可以,轮到他时干脆把母亲送到医院。
随着病情加重,照顾的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头脑时日清醒,时日迷糊,大小便失禁状态下,大家的烦躁情绪也越来越重,除自己照顾期间外,根本就不来看一眼。最关键是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卧床就是两年,放到谁身上都不轻松,外人确实不能妄加评论。
我见到一位朋友把母亲从老家接到千里之外,母亲不愿去,他也不想这么做,可是现实没办法,只能做出都不情愿的做法。还有一位老人儿子在外地,想接老人过去,好好照顾多敬点孝心,可老父亲死活不同意,放在家里没有人照顾又实在是不放心,没办法,儿子给老父亲商量,到敬老院,一切费用由儿子承担。可老父亲说啥也不同意,儿子又找左邻右舍给老父亲做工作,仍然没有效果。儿子很无奈,又不能丢掉工作回家照顾,真是两难选择。眼看假期快到了,父亲的安置问题还没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儿子给父亲说,明天去敬老院,先去看看,不习惯另想办法。可万万没想到,儿子早上起床叫父亲时,父亲已经喝农药离去。怪儿子吗?不能怪,怪老人吗?显然也不合情理。我也看到养老院里的老人,一到周末盼望家人的心情,似乎这就是一周的希望所在。刚去时还可以,经常有亲人来看,时间长了次数相对减少,老人能不失落吗?我这个朋友母亲前年去逝,老人不用受磨难了,儿女们似乎有解脱之意。兄弟姐妹六个也没什么争议了,但心里总觉得有说不出的滋味,总觉得回不到原来。
敬老真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实敬老看平时,关键是看老人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做的如何?因具体情况不同,敬老的方式也各异,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认为养老敬老应区分不同阶段,可分为年龄段、身体状况、失能程度、失伴独居、城市农村、收入状况等。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是夫妻双方身体状况还可以,那怕是八十多岁,只要是能自理,多数不会给晚辈添麻烦,他们会相互扶持,一旦失去另一伴,也就成了独居老人,这个时候应该考虑老人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虽然他们不愿意到子女那里生活,但一人独居能放心吗?但凡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甚至达到痴呆的程度,吃饭靠喂,大小便失禁。作为晚辈应该尽最大努力敬孝,时间也不会太长。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从理论上看八十年代独生子,一对夫妻要负责致少四个老人。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只负责最后两个老人,况且正常情况下都有时间差。不会同时遇到四个老人卧床不起,只要夫妻双方一人身体允许,都不会推到子女那里。
愿我们子女们都有一颗善心,孝心。
2021.2.7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