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

论道

《道德经》就讲道德两个字。道就是规律和规律的运用,规律就是条件与趋势,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运用,就是满足条件以使趋势成真,满足原因以得到结果。德就是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国学的内核是慈爱利人,无私无我的价值观。脱离了这个内核,去宣扬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知之欲之为之,是脱离规律,违背大道的伪国学。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怎么想,不该怎么想。该想的是慈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利世界。不该想的是利己自私。

规矩就像是水的容器。容器静了,水自然就静了。规矩静了,心自然也就静了。

人所有的智慧不是外来的,而是潜藏在人自己的内心里,生而有之。这就是所谓本我。但随着人生活中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这颗心就被埋灭在知与欲当中,至使人的智慧无法发出光芒。修行,就是把知与欲去除掉,让自己本我的光芒显现出来。

规矩是根据规律和目的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策略。规矩如果没有形成习惯,它就会是一种束缚。如果已经形成了习惯,它就是顺其自然这条法则所要依顺的自然。

(怎么做)就能实现(目标)。把怎么做填上,把目标填上。这就是一个在具体事情上成功的规律。其中的怎么做,就是规矩。目标,就是方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静心如静水。静水的方法是使盛水的器皿平稳。心器是指规矩,静心的方法就像静水的方法一样,保持规矩这个心器的平稳。就会心静如水。

人怎么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矩,就是规矩,也是规律。人再想怎么样,也得遵循规律。当一个人的心之所欲,正好等于规矩的时候,自然也就处于随心所欲而不越矩的状态了。当规矩成为习惯的时候,它也就成了人之所欲了。规矩成为习惯的方法,是简单重复合乎于规矩的行为。

商人是趋利的,不是商人的人也是趋利的。伟大的商人是利在公益。伟大的人是以利人为利己,以帮人为使命。那些因利己而害人者,最终一定会被自己所害。那些求小利而忘大义者,最终连小利也得不着,俗话说叫鸡飞蛋打。

这些都不是宿命的缘故,而是心态与命运之间的必然规律。

老子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事实上也是如此。人或者企业如果只知道趋私利,结果就是越想从别人那里索取,就越容易被别人剥夺。越为自己的小利益打算盘,失去的大利益就会越多。

常常听人说一句话:上帝与你同在。

通常我们会理解为,上帝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看不到他,模不到他,但上帝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看在眼里,也会对我们的言行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安排。

因此,我们很难看清楚上帝是个什么样子,而上帝却把我们看得一清二楚。

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上帝究竟是谁?

上帝,天主,真主,佛,道,他们其实都是一件东西,只是人们依着自己的不同理解,而给了它不同的名称而矣。

到底有谁见过他们?我想,就人们想象中的神的形象来说,有些人在幻想中见到过,但没有人真的见过他们。

而我要说的是,其实每个人都见过他们,不但见过他们,而且天天见,时时见,睡觉的时候都不例外。因为,他其实也就是我们不得不生活在其中的客观世界,而这个客观世界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行,我们所拥有或面对的一切,都是上帝。眼前的电脑,键盘是上帝,同学同事朋友是上帝,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孩子,他们都是我们的上帝。只要我们对他稍有不敬,他就会回敬我们以难堪,只要我们爱他,敬他,与他和谐相处,他就会回报给我们以幸福和快乐。上帝总是在被动地与我们相处,他怎样对我们,取决于我们怎样去对他。他能不能把我们的命运安排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认识他,理解他,跟他拉近关系,做亲密的朋友。

上帝喜欢帮助爱他的人,而对于仇视他,远离他的人,上帝会是无情的,上帝永远都不会主动来帮助你。但他永远都会帮助那些主动去亲近他的人,帮助那些熟人儿。谁跟他熟,他就暗中给谁好处。所以,在上帝面前,千万别冒傻气。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是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第二是要知道怎么做到认真,怎么做才是认真。这是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有这个特点不一定就会有怎样的成就。没这个特点,则必定会平庸。毛主席说,一个人怕就怕在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可知共产常为什么能站住脚了。从小就会背这句话,但没有训练过。现在才知道,认真,是训练出来的。

俗话说,梦由心生。庄子梦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梦里自己都不相信,但拍拍自己的翅膀,竟然真的会掉渣儿。于是相信那是真实的,而不是在做梦了。

但是那毕竟不是真实的,而是由他自己的意识幻想出来的。就连那翅膀上掉下来的渣儿,也是他想像出来的。

我们很多醒着的人,往往自以为是醒着的,但是跟做梦却差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内心里想像的出来的影子,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这样说好像很难理解。举个例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比如说真实的现实可能本来是美好的,它能给人以快乐、幸福。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但有些人从这个现实中所看到的,偏偏就是残酷。再比如,别人给自己指出了缺点,本来是希望帮助自己变得更完美,但他们可能偏偏会把这件事看成是别人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残酷,这个过意不去,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内心,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这些东西装到内心里去的,而不是来自于真实的客观现实本身。纯是由内心所生的东西,跟现实并不是一码事儿的时候,那不就是跟做梦一样吗?

人们看到的现实,往往只是他们内心里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现实。庄周梦中看到的那只蝴蝶,只是他心里想出来的东西,真正的现实是,他是庄周,而不是蝴蝶。庄周就是庄周,现实中不可能真的会变成蝴蝶。

所以,人们在观察现实,做出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应该常常问一问自己,我真的是醒着的吗?我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东西吗,还是我自己纯想像出来的呢?如果是纯想像出来的,能使自己幸福快乐,这想法也是一种智慧,何苦非要弄明白是不是真的呢?问题是很多人喜欢用他自己这个想像出来的东西去伤害自己,非但如此,有些时候也会用来去伤害周边的人。而他们却并不会认为这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东西是由他们自己的内心想像出来的,他们通常会认为,那就是客观现实。

学道德经,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善用意念。最简单的修道方法,就是问而不答。能把握住善用意念的方法,道德经就可以不读了。读起来又费脑子,又费精力,又没趣儿。

在可以看到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两个方面的阴:一个方面是这个事实的来源,另一个方面是这个事实的未来变化。真正决定我的命运的正是这两个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由历史,我们拥有了现在,由未来,我们掌握了先机。

观察一个事实,总是会有两个角度。一个为阳,是眼睛能看到的。另一个为阴,是眼睛看不到的,要用智慧才能看到。

记性太好了,反而会成为创新的包袱。知识太渊博了,反而让人失去探索的激情。

凡是现实的就是我们能用得着的。

  当人面对痛苦无能为力的时候,便会给自己创造一个理由:“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耐得痛苦的人是伟大的人。”这通常就是没有道的人自欺欺人之举!得道者会怎么样呢?道是一种万能的工具,通俗点说,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它,可以使痛苦完全消失,可以变痛苦为快乐。这就是道在苦乐世界中的角色。

强者自强,弱者自弱。示强于人,只是真弱的一种表现形式,示弱于人,反而是真强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强者从不怕别人以为他弱,只有真正的弱者才会期盼着别人都以为他强。

慈爱是一种心态,心态决定人的感觉,进而决定人的行为。周到,细致,属于人的行为。慈爱,是把对事物的处理过程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痴迷的爱。以这种心境去对待所处理的事物,必然会表现为对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可能性的观注,其最后的行为,自然而然就是周到,细致。

老和尚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过不了河,就把她抱过河去,放下后继续走路。而小和尚到家还惦着这件事,认为师傅不应该抱这个女孩子过河,认为师傅违背了佛家之德。事实上,老和尚是一切从现实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她抱过河去。正因为他是从现实出发的,所以他没有考虑到一点个人的私欲。如果他不是从现实出发,他就会想,我这样把一个女孩子抱过去,徒弟会怎么想我?一定会把我想成一个色鬼。而小和尚则是从德出发的,认为一个男人抱一个女人不符合佛家之德,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无论如何他都想不通师傅为什么要那样做。老和尚是在用道来生活,而小和尚是在用德来生活。老和尚的道,自然体现出他无私无欲的德,不怕徒弟说什么,也不怕小姐想什么,更不怕事情传出去不好听,毁了佛家声誉。小和尚的德,只是一张皮,他是从无私无欲的形式出发去衡量一件事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结果反而摆脱不了心中的私和欲。一直被心中的魔纠缠不休。

实事求是,在方法上,有个道和不道的差别。这是本质上的差别。没错儿,我们完全可以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实事求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就是人类实事求是的综合结果。大家都在求是,而且是在实事中求是。但是由于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求是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按照道这个实事求是的方法,其结果是快乐与成功,是对生命的享受,是对幸福的创造。背道而为的实事求是,也是实事求是,但其求是的结果,通常是烦恼,是痛苦,是失败,是迷惑,是入死地。这就是道和不道的区别。

存在着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必然的。任何的现实必然性,都可以作为成就我们的资源加以利用,而对其中的风险加以规避。

老子是无为哲学,主张通过改造自己,以适应和享受现实。一切从实际条件出发,接纳一切现实,在热爱现实,享受现实中生活。悟道的哲学家,眼里不但能揉沙子,而且会把沙子的存在作为一种享受生活的资源。

老子认为,“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也就是说,能够将各种相同的思想,相反的思想,进步的思想,落后的思想,革命的思想,反动的思想,现实中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美的,丑的人,事,物都转化为创造幸福与快乐的资源,这样的人,才会有资格有能力处理国家的事务,带领人民创造和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不按规则出牌。这类人一般来说,恰恰是那些有作为的人。

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都看成是一种现实资源。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去运用这种资源,而不是否定这种现实资源的存在或者它的价值。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都不缺思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思想转化成对我们的幸福有用的资源。

社会道德法律和人性规律是一对矛盾。有时候道德法律会限制人性的自由,有时候人性的自由会破坏道德法律,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人性自由与道德法律的和谐共存。

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实是在不断地缩小这之间的矛盾。 很多人性自然的东西,人们并不是没看懂,只是不愿意承认。

毕竟在人群当中,道德卫士永远多于人性卫士。道德和法律就是一种现实存在。也没有什么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有时候你触犯了它,它就会惩罚你,有时候又不会。这就是规律,就是现实。

智者的行为,应该是一方面不要被这个现实惩罚,另一方面尽可能让自己的人性在现实许可的条件下得到张扬。

道德法律的作用,并不总是消极的,也不总是积极的。我们要学会享用它的积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回避他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正常地享受人生。

感性不是凭空而来的,理性才是感性的主子,感性永远是受着理性的主使的。所谓感性的人,看上去在他们的行为中好像是并没有理性的参与,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真相是,他们的理性早已经转化为感性的自然。

上帝就是生活现实,你看到的生活现实是什么样,上帝就是什么样儿。 说它就是生活现实,人对它就没有敬畏感,所以人们喜欢把它说成是上帝,或者是上天,或者是神,真主,天主,佛等等。这样,人们对它就有了敬畏感。有了敬畏感,才会热爱、尊重、认同、顺从。所以,它们都是被人们运用信则灵的规律创造出来的。

不论是高尚的灵魂,还是卑微的灵魂,在投生于肉体的时候,都不会以肉体的美丑为标准而做出取舍的。高尚的灵魂既可能会投生在美丽的肉体上,也可能会投生于丑陋的肉体上。卑微的灵魂,也是如此。

知识放在规矩里面就是财富,知识脱离了规矩,就是垃圾。

发现我们的缺点,去改正,不如去发现我们的优点,然后去大力宏扬要来得快捷得多,实在得多,有实效得多,也轻松得多。人需要了解和发现的,是自己有什么特长,怎样将这些特长发挥到淋漓尽致,而不是整天去发现自己的短处是什么,整天在那里哀叹,硬着头皮去改变。把钢琴弹到世界顶极水平的人,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又有什么关系?把袜子洗到世界顶极水平的人,不会弹钢琴又有什么关系?人第一要做的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第二是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借风使船,而不必去造风使船。扬长避短,借长补短。珍惜并运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要试图去创造自己根本没有的资源,而牺牲眼前的现成资源。

“但是现在的问题又来了,我很难找到自己的强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强项,找不到,是因为你没有去找。比如说,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就是你的强项。只是因为你把这种强项用来克服自己的弱点了。比如,拼命去改变自己的紧张脸红,拼命去学习自己吃力的课程以便不拉在别人的后面。再比如说,文字的逻辑表达能力比较强也是你的强项。如果你把前面一个强项,与后面这个强项结合,你可能是一个出色的文字工作者。

既然不善于说,为什么你一定要去说?既然你善于文字表达,为什么偏偏又不在文字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有一个人很能说,而不能写,而你很能写,却不能说。那么你们从短处来说,都是自卑的。从长处来说,又都应该自信。是自信给你带来快乐,还是自卑给你带来快乐?人不要难为自己,人要享受生命。

生气的时候,对自己说“道法自然”,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利益终身。

看一个人事做得对不对,不是看他做得有没有道理,而是看他做了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好不好。做得有道理,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效果。做得没有道理,也不一定就没有好的效果。但效果才是硬道理。

淡定的必然条件是:无得之奢,无失之恐,成竹在胸。

为什么第一感觉是最真实的呢?因为你第一感觉的判断是没有逻辑前提的。每个人都有无逻辑前提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直觉。无知,就是用直觉来判断,而不是用知识和逻辑来判断。

道德是一种智慧的利己工具。但人们常常会把道德视之为自己人生的目的,于是道德便成为这批人自残的工具。

事物不是因为有道理而存在,而是因为存在而有道理。

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存在一定是必然的。合理与不合理是人的意志,必然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存在即佛,存在即上帝。任何的存在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也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之别。只是我们使用和处理它们的方法,则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区别。

有功利心是心态上的弱点,自己的功利心,是被别人伤害的根源。别人的功利心,是可以供我们享用的资源。

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任何人,事,物,思想,行为,都是可资享用的资源。

天下没有荒谬的道理,无论它是不是符合所谓的科学。任何的道理都只是一种武器。天下确实存在大量荒唐的人。他们习惯于用道理这个武器,有意无意地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理性智慧的人习惯于用它来保护自己或保护他人。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不应该是罚款,而应该是抓到后请去强迫听课,看录像,并反复进行考试,接受有效的训练。简单罚款解决不了根本,还会把人引向道德歧途。

存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但它们一定都是有用的,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找到使用它的途径。

不再跟别人讲理了,那就是成熟了。如果你还在用道理去要求别人,你便只是别人家里的一个宠物,或一个婴儿。想想看,你会跟一把刀讲道理,怨他不按你的要求做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还年轻。不止是年轻,甚至有点愚昧。跟别人讲道理,要求别人人按你的道理去生活,同理。

很多规律,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从理性上讲,你不去努力,必定没有你想要的结果。你去努力了,也未必就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只管耕耘,不论收获。成也坦然,败也坦然。

非理性的办法,就是问而不答,我怎么做就能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然后顺其自然。最终得到的结果不论是什么,都是上天留给你的那个最好的答案。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理解“实事求是”这个词的涵义所在的人并不多,能够遵循这个原则的人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以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实事求是”的,所以,人们犯错误的时候,才会理直气壮地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碰了南墙也回头。

现实就是一对铁轨。思维和行动就是铁轨上的那趟列车。愿望就是你这趟列车要驶往的方向。这个铁轨能通到你要去的方向吗?你的思维和行动有没有脱离了这个轨道?如果它不能通到你要去的方向,你最终就会失望。如果你的思维和行动脱离了轨道,你这趟列车就要中途翻车。

存在即佛,存在即上帝。任何的存在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也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之别。只是我们使用和处理它们的方法,则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区别。

绝学无忧。不要用知识去代替实践,不要用知识去要求现实,不要用知识去猜测未来。

麻烦是你想象出来的。究意应该还是不应该,看具体事实是什么,随机处理,而不是拿脑里子的框框去套。

规范人行为的礼法越多,人的心理压力就越大。追求虚荣,玩弄技巧,会使人失去自我,变成疯狗一样,互相残杀。尊重事物的本性,事实的发展就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容易出差错出乱子。让事物自然地去发展,成功就会顺理成章。人有了欲望,就会背离事物的本性,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来。

自私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的动物性。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无私则是有智慧的人的修养,它的目的是能够获得最大的私利,即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人绝对不应该是为了道德才无私。为了做个有道德的人而迫使自己无私,是对自己人性的虐待。

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道德而无私,那么他等于是在毁灭自己的人性,实质上他只是一个追求虚荣的自私狂。人生中受到的精神痛苦最多,个人的人生幸福得到最少的就是这种人。

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圣人无欲,故能成其事;圣人无为,故能成其业。一个无私的人,反而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一个无欲的人,反而会得到最大的个人利益;一个无为的人,反而会成就最宏伟的事业目标。

人不应该为了道德而活。人必须为了他生命的最大利益而活。这个最大利益,就是健康和快乐。一切与这一利益相冲突的观念,都是愚腐的观念,不管它多么具有道德性,听起来有多么高尚。有利于健康和快乐的观念,才是我们唯一需要的,尽管它在道德上也许不值一文甚至违背了某些“道德”说教。

束缚人性的道德是缺德。

真正能够得到个人人生最大利益的人,充分享受人生快乐和成功的人,恰恰是那些彻头彻尾无私的人。他并不追求物质财富,但他所拥有的财富却最多。他不追求别人说他高尚,但他在人们心中却是最高尚的人。他不追求得到人们的赞誉,但他所得到的真心赞誉最多。他不追求得到别人给他一个多么好的名声,但他却能够名垂千古。

一个地地道道无私的人,才是一个有智慧的,懂得如何满足自己最大利益,成就自私这一动物本性的人。他并不高尚,他也不需要别人给他冠以高尚的美名。他只是一个最会成就私利的高人或智者。

自私的人,不在于他道德水平有多差,而在于他是个自以为聪明的笨蛋,脑筋不会转弯儿。无私的人,也不在于他的道德有多么高尚,而在于他有别人无法理解的智慧。

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人,是为道德而活着的。他们的本性是自私的,因为道德的缘故,他们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无私的伟人。但是这种人活得非常痛苦。我们称这种人的行为为虚伪。这种人总会报怨自己做了好人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

很少人能理解道家的无为、无欲。好像那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无进取之心找来的借口。其实,无为,是为了“为”得更好,“治”得更妙。无欲,是为了“得”的更多,更舒畅。当我们真正悟到了无为、无欲,做到了无为无欲,我们也就真正理解了人生的价值之所在,真正理解了人生的快乐之所在,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之所在。

有了神,形会自然而来。求形而神未至,做人就会很累。

所谓修行,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这个习惯合乎于规矩,这个规矩,合乎于规律。

天下没有荒谬的道理,无论它是不是符合所谓的科学。任何的道理都只是一种武器。

天下确实存在大量荒唐的人。他们习惯于用道理这个武器,有意无意地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理性智慧的人则习惯于用它来保护自己或保护他人。

人都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活的。君子与小人,智者与愚夫,其区别只是在于私利的内含不同而矣。君子,智者,以赚取快乐幸福为私利。小人与愚者以赚取财,权,物,名,位为私利。前者的追求在内心,后者的追求在身外。

修养身心,然后一切顺其自然。

有功利心是心态上的弱点,自己有功利心,容易被别人利用来做坏事。别人的功利心,也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来做好事。

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任何人,事,物,思想,行为,都是可资利用的资料。

才就就是若干良好的习惯。它不是一天养成的。就像胎儿,不是一天就长大了。

政治是一种现实,而且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现实。你可以不理踩它,但是你的生活没有办法不受到它的影响。

不执于欲,是指不执于一切客体,这样才能客观。身体对于灵魂来说,它也是客体。身体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它就像远处的大楼,河流,山川,马路上的汽车,对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不过它离我们的意识最近而矣。我们说灵魂要与外部的世界和谐,首先就是要与自己的身体和谐,因为它直接支撑着灵魂的运转。

人生的困惑多在于执着。执着于普世的认知,或他人的认知。而不是执着于规律本身。执着于规律本身的话,应该是:我怎么做就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怎么做有这个结果,就执着于怎么做。这样的执着才是有价值的。

执着的东西跟你想要的结果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的执着就会让你活得很累很累。因为你想要的得不到,但你还得挺认真地去做,而你所得到的结果又跟你想要的没有关系。

你怎么做就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这里面的怎么做,与你想要的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叫做规律,就叫做道。

你找到了怎么做,然后就那么去做,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这就是对规律的运用。也就是常道。

道德是另外一种现实,跟政治不同的是,你没有办法不理踩它。道德就是海洋,没有什么人能从道德的海洋中登上陆地。

规章制度有时候是别人给我们制定的,有时候是我们给别人制定的。别人给我们制定的制度也是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规律。

现实是一种工具,它对我们是利是弊,取决于我们怎么去使用,而不是取决于它本身是好是坏。

人最大最可悲的不是无知,而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最大的悲剧乃是自以为是,并且还强加于人。

相对于真理这个大概念来说,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天底下没有哪一个人是真正的完全懂得了真理的人。在这一点上,只要是个人,大家就都没有任何的分别。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而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跟自己不同的观点视之为谬误。

造成不同判断的成因:

客观上的原因:事物本身就具有使我们得出不同判断的属性。

主观上的原因: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生活目标,决定他们在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判断中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或认同。

人所有的智慧,无非来源于这么两句话:我怎么做,我的目的就能实现?做就是条件,目的就是趋势。怎么做,就是策略,现实就是策略所产生的结果。前者是道,后者是常道。前者是规律,后者是规律的运用。反复发问,既可以帮我们找到规律,又可以使我们得到运用规律的方法,最终有效地实现我们的目的。

这就是道德经教给我们的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你得出来的答案,就叫做智慧。或者叫做境界。你的答案可以是逻辑分析的结论,这属于理性的智慧和境界。也可以是非逻辑分析的结论或结果,这是直觉与灵感性质的智慧和境界。

天底下有谁不贪婪呢?人与人的区别,是成功的人能用规矩来制约贪婪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从而得到自己最终所要的结果。而普通人,心里根本就没有规矩。所以也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规矩,就是德。守规矩,就是有德。它是根据规律制定出来的行为策略,它可以制约知与欲的负面作用,从而使我们的行为不脱离规律。

社会有它不变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这些规律会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怎么做我们就得不到一个理想的结果。你只要顺应这些规律,听从这些规律的指令,生活起来就会很简单。如果你不熟悉它们,有意或无意中跟规律对着干,你想要的结果就不可能得到,你不想要的结果就会接踵而来。这时候你就会有社会太复杂的感觉。

有智慧的人,不追求高调儿,也不追求低调儿,他们只是追求效果。

能有问题是好事儿。那是上帝给了你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谁也不愿意跟一个比自己差的棋手下棋。比你强的棋手总会给你一个新的问题,而你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成长了。

大道对事物的解释并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多,一分为无限。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现状,都可以从无限多个角度去理解。任何事物所带来的发展,都可以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独立思考的内涵:用自己大脑去获得对事物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解释拿来奉作神明。独立思考的外延:“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就是说要去思考别人得出来各种解释或结论所依据的事实,而不是简单地背诵或记忆别人的解释或结论。注意事项:只有事实是绝对的真理,任何对事实的解释都只是相对的真理。

道就是规律,常道就是把握规律,把握规律就是把握条件和趋势,原因和结果,根据对规律的把握制定行动策略和计划。思维能够把握规律,就是虚静。由规律而采取的行为和策略就是无为。

以道治国者,国家治理自然而然会万事顺利,人民也会受益无穷.但如果不是以道治国,而是把一些堂而皇之的表现形式作为原则和标准,当成是换取人民信任的工具,这样去治理国家,除了可以使统治者在百姓那里赢得一点儿虚荣之外,未必真会给国家的治理带来什么好的结果。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造者,每一个人在集体创造的过程中都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谓好人,坏人,忠臣,奸臣,无非是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所持的观念不同,对现实分析的角度不同。不同观念的组合才是最完美的创造。这种观念的不同种类越多,创造的过程就越接近于完美。

如果只允许一个观念存在,只承认一种观念正确,那么,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现实本身不可能只拥有一种角度,而它的多角度性决定了,面对他的人,每个人都可能会看到与他人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思想。如果无视这一点,而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念才是唯一的真理,那么,你根据这一观念而制定出来的政策,自然就会使国家昏乱,民不聊生。

一个真正能把道做到家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把他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人。

道是个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运用起来,有个水平高低的差别,有个熟练程度的差别,还有一个运用范围的差别。在某些方面,你可能是运用道的高手,在另一些方面,你又可能尽做些背道而行的事情。在某些时候,你可能是运用道的高手,在另一些时候,你可能又是一个背道之徒。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此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按常理理解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只能选做某些事情,而舍去某些事情不做。然后才能做成一些事情。如果什么事情都想做,便什么都做不好。这可能是孟子的本义吧。

但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人只有不违背客观实际而为之,即不为,而后才能有所做为,取得成功。这两种解释都是合乎情理的。后面的解释便是老子的无为之意。

通俗点儿来看阳代表客观存在,阴代表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两者和谐一致则心理通畅。两者不和谐则心理阻滞。各种心病由此而生。

老子的大道,是讲方法论,而非世界观。所有的世界观,都是用大道这个方法思考出来的。世界观有时效性。时过境迁,不同的世界观随着时代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时代的消亡而消亡。武装夺取政权的观念,在毛时代是真理,在今日这时代就已经过时了。方法论是没有时效性的,无论是在什么时代,过去之所以是真理,今天之所以变成了谬误,都是由思维方法决定的。都要经历思维的必经过程。所以任何世界观或思想观念的产生都离不开大道这个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确切地说只要人类存在它就永远有效。这就是老子虽死,而其大道却永远都不会消亡的秘密。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在于改变环境,而在于对环境的认识、适应和利用。

柔弱,是以实际为行动标准。刚强,是以愿望为行动标准。柔弱,是有尿就尿,永远不会活活儿地被憋死。刚强,是一定要到厕所去尿。找不到厕所,宁愿憋死。

道不是神,神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人,则是道创造出来了。

道,在万事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它不是人造出来的,而是自然本来就有的。

神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对自然世界所做出来的一种解释。自然界本没有神,人对自然现象的变化感到奇妙,不能理解,但又一定要给出来一个解释,于是神就这样诞生了。

孔子的中庸,类似于老子的大道。其核心,就是俗话所说:实事求是。看问题,做决策,脱离了实际,就脱离了大道,也就是偏离了中庸。与中庸对立的词:左倾和右倾。左倾和右倾,都是从主观意想出发;中庸,则是从实际出发。

统治国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国家的人民都能够珍惜他们的生命。只有这样,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统治者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老子和庄子也是世人的一部分。既然都是世人,就一定会感怀得失与情义,七情六欲是世人的共同本性,没有七情六欲,就不是世人,而是尸体了。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每个人对这得失与情义所做出的定义和所规定的条件都有其个性。例如,老庄计较的是精神上的得失,他们计较的是幸福与快乐的得失,幸福与快乐不是由谁恩赐的,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来的。现实本身就是他们给自己创造和享受幸福与快乐的条件。也就是说,无论现实是什么样子,都能给他们以幸福与快乐的享受。

世人计较的是名、利、地位与权势等的得失,但到底这也是事关幸福与快乐的得失问题,仅从追求幸福与快乐的角度来看,老庄与世人没有分别。但是世人的幸福与快乐,不是以现实为条件,而是以未来的得失为条件的,即只有当他们占有了名、利、地位、权势的时候,它们才会有幸福与快乐。而名利地位权势其实是没有止境的,这些东西永远也没有最大可言。既然如此,世人的幸福与快乐就会永远在未来。

任何人对这个世界所做出的任何解释,都是绝对真理这个链条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人对任何观点的歧视和攻击,都只能证明他们自己的愚味和偏见。

灾生于欲,祸起于知。

中华文化之复兴,中华民族之崛起,在于将大道内核发扬光大,而不是将美丽的大德的外衣套在身上就能了事的。

知之,就是教条,是一种对待知识、经验、学问的态度。把任何观念拿来生搬硬套,都是教条。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什么人的理论与观念,例如老子,孔子的反对者,马克思的理论或者马克思理论的反对者,他们所写的东西,他们的观念和理论,都不能说是教条。但是如果看书的人,把他们所看的理论与观念当作万古不变的真理拿去实践中套用,那么这些理论与观念就变成了教条。所以,所谓教条,并不是属于理论与观念的发明者或创造者,而是属于教条的人使用各种理论与观念的方法。教条是一种僵死地运用知识的方法。

道德经从头至尾都是围绕着大道而展开的。表面上看来,文章很散,东一句,西一句,段与段之间好像没有什么相关性。事实上,当你理解了大道这个概念之后,你会发现,其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是与大道的原理紧密相联的,可以说,没有哪一句话与大道这个概念无关。也没有哪一段话与大道原理自相矛盾。每一句话与大道之间都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果你在解读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那就说明你所理解的大道并不是老子所说的那个大道。

圣人求己,凡人求人。圣人内求,凡人外求。圣人要求自己做对,凡人是要求别人做对。圣人要求自己完美,凡人要求他人完美。圣人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智慧,凡人的幸福来源于他人的智慧。

不要认为顺其自然就是有道了。吸毒的人,会认为满足毒隐就是顺其自然。这类的自然越顺对自己的伤害越深。人在没有正确志向的情况下,他们的自然,往往通向的是一条邪路。自然,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而这个自然,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你的目标吸引来的。如果这个事实是一个悲剧,那是因为你心中的目标消极背道。如果这个事实是一个喜剧,那是因为你的目标积极而光明。很少人把目标当回事,但他们并不是没有目标,只是他们无意识中输入给潜意识的目标,是悲观消极的,负面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处处不顺。

把之一,当成唯一,这是知之的特征之一。扩大化,绝对化,僵化,形而上学,以偏概全。造成一种结果的原因有无数种,可能是此,也可能是彼,还有可能是其他无数种未知的原因。但理性上,往往根据知道的原因之一或之二,或之三来做出判断和决定。这就是理性的缺陷。

左倾就是激进,超乎于现实,希望达到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目标。右货就是保守,不肯去实践现实中应该,并且已经能够达到的目标。

排除心中的杂念谓之静。排除某一个杂念的方法,是根据产生这个杂念的事实,再创造出无数多种完全不同的念头来。一个空间里,如果只有一个人和一只翁翁叫的苍蝇,这个人心中会因为这只苍蝇的存在而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在这个空间里,还有鸟儿在歌唱,美妙的音乐在播放,美丽的图片在吸引着他的眼球,那么作为杂念的这只苍蝇也就不在他的大脑中存在了。这时候他也就进入了一种静的境界。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空间,一只苍蝇在房间里飞,于是就会有“这只苍蝇真讨厌”这样一个杂念干扰自己的心境。如果这个人换一个想法,比如,“这只苍蝇很有趣”。“ 苍蝇飞行的动作对人类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会很有价值。”“这只苍蝇或许能帮我解开久思未解的难题”?于是,“这只苍蝇真讨厌”的杂念也就偷偷蹓走了。虽然苍蝇还在,心已经达到静的境界。

慎独有两种,一种是被迫的,一种是自然而来的。

“我不能这样做,万一别人知道了,会被人耻笑。”

“我没有兴趣这样做。”

前一种慎独会保护自己的名誉,而伤害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致于身体的健康。后一种慎独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既有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又能赢得人们真诚的赞美。

  自然,不是一种状态,而是指变化的规律。顺其自然,是指思想和言行遵循客观规律。规律指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希望事情怎么变化,就去准备好相应的条件。你不希望事情怎么变化,就去消除相应的条件。

修行的目标,就在于把理性关在笼子里,而把直觉解放出来。

在没有理性作用的情况下,人依赖的是直觉。直觉对规律的认识范围,远远超越我们理性所能理解的程度。随着理性的越来越强,直觉的作用范围,也就会越来越弱。

有很多的规律,并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认识层面,但我们却每天都不自觉地遵循着它们,因此保障着我们的安全与幸福的生活。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对规律方面的认知,但对规律的运用,却能把成人们惊得目瞪口呆。

最无私的爱,是慈爱。最感恩的爱,是敬爱。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草扎的狗。也就是说,圣人把他人看作是一种物件儿,所以只是决定去选择用它或者不用它,而不会对他有要求,向他发脾气,生气挑理抱怨。

凡人很难有机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很难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智者则不然。因为他们总是想要去做他能做到的事情,希望得到他能得到的东西。

欲望只是一把刀,杀手是用刀的那个人,而不是那把刀。

有的人用这把刀建功立业,享乐人生,好比用菜刀做饭给自己吃。有的人用这把刀伤害自己的心,好比用那把菜刀割自己的动脉。 有的人用这把刀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用同一把刀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戴上规律和策略这副透视镜,你会看到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世界。它简单,可爱,奇妙,完美!

无论什么事,你用规律与策略去分析,就可以迅速抓住其本质,把一个外表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一个迷茫的问题分辩得清晰透明。

条件和趋势是道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也不可能缺一。有条件就必定有趋势,有趋势也必定就会有条件。

人生中最难做到的,是把原则变成实际的行动。而这也是计划成败的最后一关。人之行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败在这最后一关上。

后其身而身先。把个人的意愿放在现实需要之后。服从于客观现实,是个人意愿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

周易是思想的工具,好人用它可以做好事,坏人用它可以做坏事。就像刀是切割的工具一样。好人可以用它做饭切菜,坏人可以用它来杀人。

天下学问归一统。无论哪种学科,哪种宗教,哪种哲学,哪种学派,其探讨的内容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就是规律,德就是根据规律而设计的致胜策略。 普天之下,别无二致。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常道,就是无为。如果说党能够把这个思想贯彻到底,那这个党真的将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尽管它也会遇到和面对各种危机,但遵循这样的思想路线,肯定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调查一下民间用周易算命的故事,你会发现人们是如何用它杀人的,也会发现人们是如何用它造福于人的。周易的杀人与造福于人,最关键的是运用了人们对它的迷信功能。周易的哲学和道德价值,更多地是用来造福于人。有很多的发明和发现,是在周易的启发下实现的。周易的最高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思维的燃料和点火器。不论你用迷信的方式去使用它,还是用科学的方式去使用它,它都可以点燃你思维的灵感,使你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现实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更灵性的理解。

谦虚有真有假。懂道的人谦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总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很自然就愿意去听听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这是真谦虚。大多数人的谦虚,是因为谦虚是个褒义词,所以虽然自以为什么都懂了,但为了让人觉得自己有谦虚的美德,所以会装出很虚心的样子。这是假谦虚。

漂亮也罢,丑也罢,善也罢,恶也罢,不过就是一种现实。现实没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只有用途之别。用巧了,就是福。用蠢了,就是祸。

逆来顺受并不一定是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顺应现实。这里的所谓顺应现实,是指根据现实的特点而采取行动,比如说,冬天冷,就多穿衣。对喜欢听赞扬的人,就通过赞美他而达到你的目的,对喜欢听批评的人,就通过批评他而达到你的目的。

有智慧,就是主动地去顺应现实条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智慧的本质。不过从表像上来看,当有智慧的人这么做的时候,也许会被不懂他的人视之为没有出息的逆来顺受。比如,韩信的甘受跨下之辱。相信当他在受此大辱的时候,没有几个会把他这种行为评价为一种智慧。

顺应也好,不顺应也罢,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为,能不能达到你的人生目的。这才是有智慧与没有智慧的区别。历史上有很多被人崇敬的英雄,只不过是得了一个美名,当过了英雄之后,他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却并没有达到。这样的人,有志气,有骨气,但却没有灵气。

历史上也有很多死后被人唾骂,遗臭万年的人。但他们的可耻行为当时确实是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尽管我们可以骂他们是坏人,无耻的人,下流的人,罪大恶极的人,但他们却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好人,也不一定都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没有品德,幸福不会长久,因为没有品德的智慧,依然是有缺陷的智慧。没有品德,本身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现实中人们痛恨没有品德的行为。所以说,没有品德,已经脱离了现实。终有一天会遭遇到这个现实的惩罚。有品德而没有智慧的人,幸福也不会长久。缺乏智慧的品德,是有缺陷的品德。他们常常缺乏应对现实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缺少智慧的时候,包括圣人,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做得很智慧。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再智慧的人,也有不智慧的时候,再愚蠢的人,也有智慧的时候。

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只是必然的事情,常常会以偶然的形式发生而矣。因此,凡是发生了的事情,都是必然要发生的。凡是没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不会发生的。所谓偶然,只是我们一时找不到其中必然的缘故而矣。

道德经方法论的核心是无为。其方法的原理是遵从于规律。道德经的最终目的是使修道者拥有慈爱天下的心和慈爱天下的能力。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慈爱天下。跟老子既学做人,也学做事。老子强调的是慈爱天下的心态。就是像父母爱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去慈爱天下所有的人。

孔子的爱,更强调仁爱的形式,而忽视仁爱的心态。而心态才是形式的本质。没有心态的仁爱形式,塑造出来的便是虚伪。是人格儿的分裂。慈爱与仁爱,其格局本身更有天壤之别。从方法论上来说,孔子讲中庸,而老子讲无为。无为比中庸更具体,可操作性更明确,更强大,效果上也更明显。

潜意识好像一部电脑,你善于运用它,它可以是你生活的全部。你动都不动它,你也能生活,只是会活得很累。

人生好比是一家公司。意识就是这个公司的老板,潜意识就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五脏六腑是各部门经理,五官四肢就是基层员工。如果能各就其位,人生就是成功的,幸福的。如果老板做总经理做的事情,事必躬亲,虽然堪称勤奋,但必定是一生辛劳万事空。

阅历及思考并不能解决对道的理解这个问题。能理解老子,是一种缘分。阅历再丰富,老子读得再多,如果对道这个概念理解不了,也还是等于在读天书。什么是道,这个问题类似于1+1=2 的数学题。但是要能得到这个概念的真蒂,却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儿。靠的是恰巧你有机会认识了它。

对人对事对物,用好坏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和眼光去进行分别,这些很容易激活人在情绪上的好恶。情绪上的好恶,会使人产生偏见,从而失去客观,无视真理。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对物,都要避免情绪上的偏见。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去用好坏对错善恶的标准去对它们进行评判,而是要用有用,无用,可用,不可用,如何用,何时用的眼光去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与实践。

你能看到的,听到的所谓权谋也好,策略也好,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这些,都只是一种知识。一方面,我们有功夫应该去多学多读多听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切忌把这些知识拿来去简单地套用,或用它们来要求自己,或用它们来要求别人。或用它们来小看别人,或用它们来高看别人。

读看听,只是一种文化享受。不要去要求自己会用,也不要要求自己直接拿去实践。因为它们只是粮食。粮食要放到胃里消化后转化成血液才有意义。如果你把知识拿来去用,相当于你把粮食打烂直接输入血管儿充当血液。读书学习,就是往大脑仓库里存粮食。

问题是怎么把这些粮食消化为血液,即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呢?方法很简单。首先要你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人生的目标或者目的。

然后每天有空的时候就反复问自己:我怎么做就能……?只问不答,只问不想。然后生活中一切顺其自然,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生活。你的生活现实会以一个理想的结果作为你所问问题的答案。

大巧不用计,大智不用脑。问而不答,顺其自然。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就是大巧,做出来的事,自然而然就是大贤。

  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大彻大悟的人,只是让自己心存善念,然后一切就万事大吉了。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动脑子算计,花心思筹划。也不用担心灵机一动的做法会招惹来什么大灾大祸。所有的智慧凭空而至。所有的成功水到渠成。

大道至简。人的智慧越高,眼里的世界就越简单。好像看人,如果你看到的只是细胞,而非人的整体。就会迷惑在复杂里。

.每个人对正直善良的解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差不多谁都认为自己是最善良正直的人,这包括你事业上的对手。尽管大家都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那么正直善良的事情。甚至于那些公认的大恶人,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为害天下的本意也是出自于善意的。

是人的知识、经验和欲望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人们习惯于从这些知识、经验和欲望出发,以它们为标准,去对客观现实做出判断,并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最后的选择,采取最后的行动。其结果就是脱离实际,背离了人们自己追求快乐、幸福和成功的本性,导致烦恼、痛苦和失败。

这不是人们所需要的,而是人们所要回避和消除的,但这种结果又恰恰是由人们自己导演的。所以,老子教给人们的解决办法,是无知,无欲。这并不是说不要知识,放弃欲望,而是不要让知识和欲望成为认识和判断客观实际,进而做出选择的标准。

那么标准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有效”。有效地实现快乐、有效地实现幸福、有效地达成目的与目标、有效地达到和谐的人生境界。

智商不等于智慧。智商可以比作一把刀的使用价值,智慧可以比作这把刀的使用方法。有人用好刀杀坏人,有人用好刀杀好人,有人用好刀杀自己。同一把刀,可比作同一种智商。用法不同,是因为使用者的智慧不同。

智商是由大脑结构决定,是人脑的硬件,智慧是由思维的程序决定,是人脑的软件。

智商是人的自然属性,是由先天决定的。智慧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形成的。

智商高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因为那跟人自己的努力无关,它只是一种被智慧使用的工具,是为智慧服务的奴仆。智慧高却是可以成为人们骄傲的资本,因为那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是对智商呼来喝去的主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左右自己的智商,而且可以左右其他人的智商,使它们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有人用高智商背书,有人用高智商写书,有人用高智商创造书中的内容。同样的智商,使用它的智慧不同。智商高,称之为聪明,智商低,称之为笨拙。智慧高,称之为高明,有道。智慧低,称之为愚蠢失道。

中国人在外国,可以成为顶尖儿的科学家,这可以证明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智商高。中国人在本国,却少有名冠世界的高手,这可以证明中国人使用智商的方法,没有人家外国人使用智商的方法高明。所以很多高智商的中国人,在高智商的中国,鲜有作为。而到了低智商的美国,却可以创造出奇迹。

国家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两个字即源于老子。和,是阴阳和的和,代表决策和行动。谐,谐调,统一。和谐的意思是说,在做出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要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处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的行动,要与事物变化的规律统一起来。即所谓顺乎于自然之理。

再说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出自于老子。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和的过程。

普通人的生活,也每天离不开老子学说。脱离了大道时,生活就会遇到尴尬,心里不舒畅,人际关系不和,生命与生活不谐调,生理与心理不谐调,人生无幸福可言。时刻走在大道上,人生除了幸福就是快乐。

人世上所有的失败、烦恼与痛苦,归根结底,都是由知和欲带来的。没有知,没有欲,就没有失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人世上所有的成功、幸福、快乐,归根结底,也是由知和欲带来的,没有知,没有欲,就没有成功,没有幸福,没有快乐。

人们因为失败、烦恼与痛苦,而痛恨知和欲,希望将这两种祸根从大脑中根除掉。但是没有人能真的做到。除非大脑细胞坏死。

人们因为成功、幸福与快乐,而拥抱知和欲,希望这两种福祉深深埋藏在自己的大脑细胞当中,源源不断地为自己的生命提供充足的养分。

知和欲,是人脑的必然产物。人因为有知有欲而成其为人。如果真的是没了知没了欲,那么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其实知和欲,既非祸根,亦非福水。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精神资源和工具。

  人类可以利用它们来为自己制造灾难。也可以利用它们,来为自己创造幸福。

因此,知和欲是祸是福,并不是由它们自身来决定,而是由使用它们的人使用它们的智慧来决定的。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无为,并不等于说不要有知,不要有欲,不要有什么作为。读懂了道德经,理解了大道的本义,你就会明白,所谓无知无欲无为,其实说的是要学会正确地使用我们的知和欲,这就好比是在说,我们要正确地去使用原子能资源,用它来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用它来毁灭地球。知和欲,就是这样一种可供我们使用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用它们来为自己制造失败、烦恼与痛苦,也可以用它们来为自己制造成功、幸福与快乐。这中间的区别只是一个使用的方法不同,使用的目的不同,因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一种角色是祸根,另一种角色是福祉。

控制心态的方法

1、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一定要确保你所采用的手段必然能达到你的目的。

2、手段与决策权的统一:你有能力有权力实施你所选用的手段。

3、决策依据与现实的统一:你用来决策的依据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主观上的意想。

所谓适应,就是从现实的可能性中去选择最好的结果。适应并不反对更不排斥进取,相反,它比所谓积极进取更进了一步,它的确是反对脱离了实际的所谓积极进取,但是它提倡切合于实际的有效进取。进取必须是在适应现实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适应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让自己去享受当下。这要求你要对当下的现实持有一种满足的心态,欣赏的心态,热爱的心态。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不进取。只是在一种美好享受的感觉中去完成人们通常会感受为辛苦的那个进取过程。这是智者与愚者在积极进取上的根本区别。

英雄和民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除此之外,还有宇宙大自然的环境,这包括各种天像的运化,大雨,大雪,动物,植物,地震,海啸,火灾等等.说不定这次的大雪灾,会造就出一批英雄来,而这批英雄,哪一天又成为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始作俑者”。

历史是由一种旧有的历史现实,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历史现实。然后这种新的历史现实,又以一种旧有的历史现实的身份,再一次创造出另一种更新的历史现实。

老子把旧有的历史现实称之为“有”,把新的历史现实称之为“无”。也就是说,历史,是一个由无和有不断转换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历史是由这个过程创造的。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功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或某一群人,或某一种历史条件。

成熟意味着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一个成熟人的心目中,没有太多的原则需要去克守。最成熟的人心中只有一个原则是永远不会放弃和改变的,这个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道德是一种智慧的利己工具。但人们常常会把道德视之为自己人生的目的,于是道德便成为这批人自残的工具。成为他人绑架自己的绳索。

存在即佛。任何的存在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也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之别。而我们使用和处理它们的方法,则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区别。

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存在一定是必然的。合理与不合理是人的意志,必然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发生了的事实中,都有可供我们吸收的营养。毒药有时候也能治好我们身上的病。

韩国人把孔子奉为自己的祖宗,把针炙也列为自己的传世文化。这让许多中国人心里很不舒服。中国人的计较和韩国人的懒皮其实都是一回事儿,就是都喜欢当老大。不同的是,韩国人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资源,就只能靠懒皮了。中国人有这个资源,故而理直气壮的样子。孔子和针灸是谁的祖宗有那么重要吗?不论是谁的祖宗,那光荣也只是属于古人的,而不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光荣只能通过你自己创造出来,如果有种,就别拿着古人的光荣充大个儿。

人们喜欢把别人在他们的事实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当成真理来学习,并美其名曰:“善于向别人学习,不封闭自己。”恰恰是这种学习的方式,使人们陷入思维的误区,将别人成功中的经验教训,变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老子主张,“学不学”。主张对别人经历的事实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去模仿和学习别人得出来的结论。因为别人的结论并不是真理,只是他们对自己经历事实的一种创造性的解释。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他们所经历的事实再次进行创造性的解释。也许我们的解释跟他们得出来的经验教训完全一样,也许我们对这种事实的解释,与他们的解释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所以,前人的经历才是真正的财富,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一定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所谓精神“财富”。恰恰相反,如果你稍不小心,它们就成为我们前进的负担,成为我们创新思维的绊脚石。现实中学富五车的人往往反而被自己的学识束缚得伸不开手脚,没有什么成就,充其量就是一个书橱。而大量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满肚子学问的人,恰恰是那些不被任何学识所累,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能创造性地工作的人。

经验教训是人们对所经历事实的一种解释和结论,对任何一种事实的解释和结论都有它的合理性,也都有它的片面性、时效性、不合理性。所以这些解释并不是真理,只是多种可能性解释中的一种很普通的解释。如果你把它奉为真理,那你就会犯常人经常犯过的错误。我们需要的是对人们所经历的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每一件事实对于我们来说都意味着无数可能性的解释。一旦你把某一种解释奉为真理,那它就会成为你今后思想生活的囚房,限制你未来的发展,潜能的发挥,感觉的舒适。

麻烦是你想象出来的。究意应该还是不应该,看具体事是什么,随机处理,而不是拿脑里子的框框去套。

没有顾虑了勇气自然就来了。为什么顾虑,因为你老去提前猜想,猜想的结果,就是你的顾虑重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问而不答上,就不会再去猜想未来,也不必去猜想。相信你的问而不答,自然会给你一个最称心的结果,这样你的顾虑也就消失了。没有顾虑了,自信,勇气也就来了。

用慈爱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那是人天然的本性,就连动物都能做得到。而要做到对其他的人有慈爱之心,那可就不容易做到了,但这是一个人修行和成长的方向。

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当问为什么的时候,会导致我们去探讨规律存在的原因。而一个规律存在的原因,通常是说不清楚的。知道怎么做了。明白了是什么,很快就可以把知识变为行动,然后变成结果。

而一味去追究为什么,使人永远处于思考之中,而不是处于观察之中,这会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力,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过去中国教学的习惯,就是让学生背书,并不去讲书。那时候小学生毕业的思维水平,远高于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原因就是,他们只问是什么,不去问为什么。有时候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说明白。

当问题什么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规律本身。人知道了规律就

  不停地问为什么,得到的是空洞的理论。不停地问是什么,产生的是强大的行动力。

  我们劝人的时候,往往习惯于讲一大堆为什么。效果通常是微乎其微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反作用。直接让他看到是什么,说服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在部队,在任何团队,老问为什么的人,很难晋升。做生意的人,老问为什么,生意总是见不到起色。老问是什么的人,很快就能晋升。生意很快就能火起来。原因是他们执行力强,行动力强。能力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不是在为什么的思考中形成的。

乱子都是想出来的,事情都是做出来的,方法都是问出来的。

民意和真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和谐才是硬道理。能达到和谐发展效果的,不一定就是民意,也不一定就是人们自以为是的“真理”。

道不需要吃,也不需要喝,道,是一个无和有的过程。宇宙万物,都是道创造万物的资源,万事万物也都是由道这个过程创造出来的。宇宙间的万物都处于这个过程之中,没有任何事,任何物能够脱离这个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可以称它为谷神。过程永远都不会死亡,会死亡的只是这个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事物,包括我们人都是通过这个过程而产生出来的,我们人会死,但这个过程不会死,它会永远不停地制造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更多的物。一切事物都由道这个过程创造出来,所以,可以称它为玄牝。

天地都是由道这个过程创造出来的,天地也要依赖于这个过程而生存,发展和消亡,所以,它又是天地之根。道既是一个创造万事万物的过程,我们当然是看不见它的存在的。我们只能看到从这个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事与物,而看不到这个过程本身。但看不见的,不代表它不存在。道这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万事万物,它的作用是永无休止的。所以说它绵绵若存,用之不勒。

*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你能把道解释清楚了,道德经里就没有什么语言是不能理解的了。道德经里,每一句话都可以用道这个核心概念给以解释,如果你用你所理解的道这个概念,不能解释道德经中的某些话,那就说明你理解的这个道,并不是老子所讲的道。所以,道并不是不可以道,名,也不是不可以名,道,绝对不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概念。而是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甚易知,甚易行的科学原理。“道”这个概念没有解释清楚,对道德经其他文字的解释,只能是牵强附会。

同一个专家,一会儿说它某些语言是积极的,进取的。一会儿又说它的另外一些语言是消极避世的,一会儿说它的某些语言证明它是唯心的,一会又说它的另外一些语言是唯物的。一会儿说他的某些语言是教人向善的,一会儿又说他的另外一些语言是教人搞阴谋诡计的。这么伟大的一本书,老子这么伟大的一个哲学家,难道就那么自相矛盾不成?

只有5000字的书,就闹出那么多自相矛盾的笑话儿,还要被所有的人那么追捧,中国人自己追棒也还好说,外国人也拿着它当宝贝呢。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人,就都那么白痴?非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对“道”这个核心的概念并没有搞清楚。事实上,道是有解的,而且是毫无异议的解,是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就能让人理解的解释。道德经全文的每一句话,都将这一解释贯串始终,根本没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

大道的意义,正是在于教人去面对现实,拥抱现实的方法,而不是逃避现实。如果逃避现实,那是因为不理解大道。理解了大道的人,是不可能逃避现实的。

佛家的空,即是大道之阴。佛家之色,即大道之阳。阳即现实存在,阴即现实存在的意义。观色悟空,即观阳悟阴,白话就叫做:观察实际情况,理解实际所蕴涵的意义。

同是捐助,心态不同。不同的心态,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捐助,发之于对被捐助者真诚的同情与怜爱。有能力施爱于人,又能被人所接纳,对他们来说是件难得的幸福体验。施舍的同时,他已经体验到无尽的快乐。有的人捐助,是耍小聪明,是在物质上有所图,有私欲。舍小财,图大利。用金钱买虚荣。他在捐助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只有当他收获的时候,例如受到别人的赞美,知名度提高了,儿子上北大了等等,这时他才会感受到瞬间的快乐。如果捐助的结果不是这样,那么他所能得到的,就只有失败、失落、后悔的感觉了。前者,是善用大道的“善人”,后者则是不善运用大道的“不善人”。

孩子们的行为,或许是出于他们那种纯朴的爱心或者是好玩好奇之心,或者是同情之心吧,也许是一种施爱于人的心态。那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更不是为了要做一个学雷锋的好孩子。他们所得到的,是好名、好利的成人们所难以体验到的。一切发乎于自然,是合乎于道的举动。该得到的快乐已经在他们推车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自然不必留下来等老者来感激他们了。或许他们还认为该感激的是这个老者呢。因为是他给了他们享受童贞的机会啊。

如果你说不上道是什么东西,如果你不能用你理解的基本原理解释通道德经里的每句话,那你就一定是在误读.如果你按照有人告诉你的道的原理来解释道德经里每一句话,发现有解释不通的地方,那么,他告诉你的这个道就是假的。如果你能用这个原理解释通道德经里的每一句话,那么这个道就是真的了.老子的文字,皆出于道之原理.道德经如果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那就不是道德经,而是骗人经了.老子也就不成其为老子,而是老糊涂了。

白居易就一定是懂得老子的权威吗?“圣人被竭而怀玉”,是老子的抱怨之辞吗?非也。老子绝不是在抱怨自己的被竭,因为他是无欲,无知的道者。他说这个话,意在说明人掌握了实事求是这个大道,会比穿名牌,吃美餐,住别墅,开名车,当大官,发大财活得更有价值得多。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懂得什么是道的话,就真的可以体会到,老子道德经之中没有一句话是与道自相矛盾的。老子也许确实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道与这个事实有矛盾。

道是什么?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说,如果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是事实,那么首先就是要去认识这个事实,承认这个事实。然后,就是以这个事实为依据,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后人因这个事实而做出的创造,都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结果。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道这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去进行创造的结果。同理,老子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但计算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小进步,都不可能离开老子所讲的道的作用。

你以为实事求是简单?可它是党的思想路线。你以为实事求是简单到你一看就懂吗?按照道的标准来看,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实事求是,怎么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有什么作用。共产党确实伟大,不懂道的人,就不会把实事求是当作思想路线。当然了,知道应该实事求是是一码事儿,做到实事求是是另外一码事儿。共产党人很多人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所以犯的错误也不少,如果每时每刻都能真的做到实事求是,它就不会犯错误了。既然像你想像得那么简单,为什么连一个把实事求是当成镇国之宝,统驭着十三亿中国人的大党都做不到完全实事求是?这是因为实事求是的学问看着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不是靠喊两句口号,吹两句大牛,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了,就做到实事求是了,那是要有方法,有技巧,有习惯,有经验,久经训练才能做到的。

智慧常常被知识,经验,欲望这一类的东西所迷惑。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没有知识,没有经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反而超过了有知识有经验的人。 老子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教导人们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无知,无欲。

人们在谈论孝的时候,大多强调的只是一种形式。这种习惯从孔子的言论中就已经形成形式化的遗传基因了。孔子讲仁爱,有很多都是以形式为标准去衡量的。古代有个名人出于伤悲而无法自拔的缘故,为父守孝三年。于是后人就把这个视之为孝的一个标准了。孔子的弟子父亲死了,问孔子说,我非要守三年吗?我守一年行吗?孔子就在背地里跟他的学生说这个学生的坏话,说是这个弟子不孝,肯定不得好死。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弟子事业上发展得很好,在社会上做了很多仁义之举。孔子自己也后悔了当初的判断。尽管如此,孔子的学说,在脱离实际的形式化这个问题上,留给后人的祸害实在不浅。

所以说我们讲的孝,应该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内核儿,或者说起因应该是爱。而我们的文化中,重中之重,都是在强调无爱的孝,这种孝并不是出于孝者内心里的爱,而是出于道德。换句话说,如果不做那些孝的形式上的表演,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生活中这样的虚伪其实人人都讨厌,但人人又都要那么去做。这种道德教条表现在过年送红包上,就显得更为突出了。不送吧,怕人家说小气。送吧,又觉得没意思。送出去的与收回来的不平衡,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但是明天,还得要这么做。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还是应该回归于道。就是说,要回归于孝的本质,爱。如果是发自内心里有爱的存在,守孝三年和守孝三天又有什么区别呢?健康的人三天就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像古代那位守孝三年的孝子,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心理调试能力比较差,所以三年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当今社会里,我接触过一位朋友,17年了,还没有从父亲的死中解脱出来。你能说有17年痛苦的才算是孝,只有痛苦了三天就是不孝吗?

汶川地震,很多人父母去逝了。但为了救其他的人,他们连一天的孝都不能去守。你能说他们就不孝吗?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一种政治管理手段之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道德手段之一。这就是他们的共同之处。社会的畸形变态,是把这些手段升级为生存的目的。这就经常会造成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背离,最终使社会无法达成和谐的目的,使个人无法达成幸福的目的。

社会主义只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除了社会主义以外,还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等。所以,社会主义不应该是一种唯一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应该是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方法,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或军国主义等等其它任何主义的方法,而应该是这些方法中所有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用的方法的有机结合。

人最可怕的是迷失了人生的根本方向和目的,而代之以手段为其追求,使人眼中的世界本末倒置。例如,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实现人生幸福,社会和谐的手段之一,而如果将其视之为人类和社会存在的目的,那就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故而成为老子所说的“乱之首”。

儒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产生这些思想的思维方法。思想是会过时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儒学所倡导的各种思想,道德规范,是顺应了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以说,产生它的过程是科学的。但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变化,影响社会和谐的规律也在发生变化。适用于当时当地的道德规范,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来。而新的规范的产生过程,方法却是不变的:都是实事求是,顺应规律。

人应该努力去做事,但不要努力去想事儿。

尚贤,是以别人为榜样去生活。比如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尚贤的概念。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就是大部分人,只学其形,羡其名,培植虚荣心,以此为自己的政治或道德声誉去争名夺利。

贤人的根本是遵循规律,即道。要尚,应该尚道,而不应该尚贤。贤人做出来的言行举止,是因规律而来的。但如果一尚贤,人们就忘了贤人行为背后的规律,而是简单模仿贤人们所做出来的行为。这就成了韩郸学步,东施效频。

贤人遵循某一种规律而做出来的某一件事,换一个人去做同样的事,就会有问题。因为看似同样的规律,人这个条件却已经改变了。

先尚贤,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再想尚道,难上加难。人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克服坏习惯。而尚贤,是个坏习惯。

道就是规律。比方说,从5楼跳下来,会摔死。这就是一个规律。这就是道。尚道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你不想死,就不要从5楼往下跳。而如果正好想死,就可以从5楼跳下来。这就是尚道。

什么是尚贤呢?有一个人功夫很深,倍受人称赞。被人称之为英雄。他能从10楼跳下来而不死。尚贤就是以他为榜样。既然他能从10楼跳下来而不会死,都是人,我为什么不能?我要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于是,本不想死,但因为榜样的力量,你就能勇敢地从5楼跳下来。结果,贤人不会死,你做同样的动作,却不能保命。

现实中,很多人看到别人做某项投资很赚钱。于是就学他的样子,也搞这种投资,结果亏损惨重。原因是什么呢?规律。在同一个赚钱的规律当中,别人具备了赚钱的必然条件,而你的条件却没有必然性。那些投资公司的业务员常常拿这一手儿骗人投资,什么某某大老板一夜赚了多少钱之类的。这就是用尚贤的方式拉你下水。

聪明是指智商高,即反应能力强,记忆力,理解能力强。

智慧是指想问题的角度在正确的轨道上。比如爱心。对他人,对生活缺少爱心,就是低智慧的标志。一个人反应能力再强,记忆力理解能力再强,然而做起事来总想着坑人,占便宜,而且总能得手。就说明这个人很聪明,但他的方向是错的,所以很愚蠢。

人能说到很容易,能想到也不难。然而做不到,都是瞎掰。只有能做到才是得道。人应该怎么做人,谁都会说,也都会想,不用说大家互相之间也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有的人能知道,也能做到,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做不到。

犯了罪的人,媒体喜欢送给他们一个借口,犯罪的人,也很喜欢使用这样一个借口:“不懂法”。这都是在说谎,有几个犯人犯罪不懂法的?大多数罪犯,是知法犯法。有些犯人犯的罪,只有对法特别精通的人,才能做得出来。他比一般人,甚至比律师的法律意识和知识还要强上百倍呢。他只是做不到守法而矣。职位都做到最高层去了,难道他们不懂得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吗?懂归懂,做归做。

法律既不在于公平,也不在于不公正。而在于它是不是合乎于相应的规律。法律的目的是什么,法律的手段能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这其中的奥妙就是规律。规律就是条件产生趋势。法令滋彰,盗贱多有。滋彰不是指法律条款立得太多,而是指法令条款背离了规律,通俗地讲就是乱立规矩。

人的心就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易变的。水要想有用,就得被盛在相应的容器里。心要想有用,就得装在规矩之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荣辱不惊。这只是一种善为道者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矣。它是由智慧的想法决定的。如果没有想法上的相应支持,勉强模仿外表不悲不惊的样子,是一件很痛苦,又没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人越怕犯错误,越容易犯错误。人不犯小错儿,就容易出大错儿。

数术的革命性价值,不在于它能够预测未来的过程和结果,而在于它能够影响未来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数术学,是指用易经卜卦的活动。人们常常简单地把这种活动扣以迷信的帽子,但是,奇妙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往往真的如预测所言。这就解释了,为人什么人们对于算命总是迷而信之,算命事业虽被耻之以鼻,但却久盛不衰。

真相有两种可能,一是,事物的发展之所以会有算命时所预测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预测,而人又极度地相信这种预测,信念使预成真。二是,未来确实是早己经注定了的,因而是可以被人的特殊能力预知的。很难说究竟是哪种原因。

不论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可以运用数术学的这种功能,开拓思路,启迪灵感,为未来打好心理基础,做好心理准备,为排除我们眼前的困惑,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而指导我们的行动。

如果我们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卜筮活动,来开展卜筮活动,易经可以是创造幸福生活中无可替代的思维工具。把易经中的易理与卦辞,与我们的生活目标与人生目的进行联想,可以触发我们思维的灵感,扩展我们思维的空间。

成功与不成功,也不是由你做什么不做什么决定的。你向一个成功的人学习,他做什么,你便做什么。他不做什么,你便不做什么。结果,他成功了,而你得到的却可能是惨败。原因很简单,但也很难理解:在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跟他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反过来,如果跟他的想法是相同的,做法上是不同的,你也一样会成功。是想法决定结果,不是做法决定结果。

七情六欲是胎里带来的,就好象四肢五脏一样,是健康人不可或缺的东西。老子讲的无欲,不是要我们把欲丢弃,事实上没有人有能力把它们丢弃。老子讲的无欲,又叫不欲,是要我们正确地使用欲。既能让欲成为享受生活的动力,又不让欲影响我们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以保证我们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从而采取最有效的行动。

道法自然,是思想和言行与现实的统一。古人的说法,是天人合一。天是指现实,人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两者不能统一也是一种境界,但那不是一种自然的境界,故属非道。非道,难以享受自然之道的快乐。

任何人对古人的话所做出的解释,都只能代表解释者本人的理解,甚至表达的只是解释者自己本人的观点。古人的话,只是一个壳儿而矣。这可以叫借壳上市吧。其实到底真的是古人的观点,还是解释者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争论,真正有价值的是,每一个解释者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能不能起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能不能给读者带来对生命的美好体验。

说老子有消极的思想,是因为说者对道德经的原理并没弄懂,一个人倘真的懂了,没可能在道德经里发现任何消极的思想。道德经里所讲的原理,是一切积极进取因素的最原始动力。

负面心里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片面的知识和经验使然。所以只有做到“无知”了你的心里感觉才能与现实和谐。

老子是发现者,孔子是发明家。老子发现了大道,这是一种生产思想的工具。孔子运用大道,生产出一套儒家的伦理思想系统。老子是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是方法论。孔子是思想家,他运用老子发现的方法创造出一系列的思想观念。老子的方法论,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像一部永动机。孔子的思想观念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它只是老子那部永动机生产出来的思想产品。永动机,是一部永远都不会停止转动的生产设备,思想,这种永动机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期,过期就会失效。

老子的方法,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人都能使用。而孔子的思想,却不是什么时代对什么人都能适用的。

气节,是道德概念的东西。但真正能守住道德的,并不是那些单纯追求道德的人,而是那些有道的人。这类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顾及到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是魔,你是道。老子说,善救人者,不弃一人。你是救人者,但你的困惑说明你暂时还不是一个善救人者。既是思想政治老师,你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善救人者。当你把自己的定位确定下来的时候,方法自然也就有了。

左派主张激进,冲破旧有的框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右派主张保守,在旧有的框架中循规蹈矩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这两派犯的是同一种错误:即主观主义。他们都属于一派:脱离实际派。与他们相对的是现实派。即永远从现实出发,现实允许怎么做才能实现目标就怎么做。如果现实不允许那么做,硬要那么做,不论是左还是右最终都将会走向失败。

国学的根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顺乎于自然的理念。强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国学的罪过儿,例如将三纲五常作为一种束缚人性的锁链,其实是一种误导。国学并没有罪,国学之罪其实是国人对国学内容作了愚味的解释。

道不是人的发明,而是人的发现。道的名字是人起的,但是道在有名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道是客观上本来就存在着的。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牛顿只是给了它一个名字。道,在老子之前也已经存在了,老子也只是给了它一个名字。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民心,则是实际的一部分。“是”,未必就等于得民心,也未必就等于不得民心。但一定是等于“符合实际”。“ 是”,也就拥有了宇宙。

人不会因为老而胆小,而会因为“知”多了,而变得胆小。如果他能做到“无知”,那么不管年纪有多老,他的胆永远都会像一个初生的牛犊。

某家贫,其女酷爱音乐。倾其所有购低价钢琴一部。其女天赋极好,亦勤。进步神速。

一日得知有赛,邻亲皆以为,以其实力可有一拼。遂报名参加,比赛之日,曲未毕,曰:此琴走音矣。众大骇,验之乃无误,不解何出此言。

  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已知”来解释世界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用低价买的琴,显然“不是好琴,不走音才怪”。这就是说琴走音的人的“知”。这就是为什么老子主张人们要“无知”的缘故。“知”之者看世界必然会偏激,是井底之蛙眼中的天空。

一就是道,抱一就是守道,守道,就是遵从于规律。谈到爱人民,也有一个合乎道与不合乎道的区别。爱人民有个方法问题,爱的方法合乎于道,人民就有享不尽的福。爱的方法背离了道,人民反而会有苦难言。做父母的,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偏偏就有很多孩子遭遇着父母的爱带来的磨难。这是因为父母爱孩子的方法背离了道。接受这种爱会很痛苦,抱怨这种爱会被认为是不知好歹的混蛋。叫他们如何是好?

行道,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因为是个人就都做到过。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做不到,因为还没有人真正能做到家,包括老子自己。所以,服道是一种能力,既是能力,就有水平高低之分。所谓做不到,只是水平相对低一些,所谓做得到,也只是水平稍微高一些。如果说一个人绝对没有道这种能力,那么他必是一个死人,因为如果他能活下来的话,就一定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行道这种能力。如果说一个人行道的能力达到了极限,那么这个人也只能是一个死人或是没有任何意识的人。因为制约一个人服道能力的东西,正是人的意识,即“知”和“欲”。人只要有意识,就必然会受到其意识空间的束缚,使之难以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服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意识的物质,才能够达到行道的最高境界。所以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最善于为道者,非水莫属。而水是没有意识的物质。

常言说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理论上这个说法几乎没有什么人是不接受的,如果谁不接受,一定会被人耻笑。但事实上呢?真是得民心者才得天下吗?那么不得民心者呢?肯定不会得天下吗?历史似乎并不是这么写的。圣人言:得大道者才会得天下,而失大道者,必会失天下。大道,不等于民心,民心也不等于大道。

所谓无知,并不是不要学习知识,相反,倒是应该更多地去学习,知道自己所知道的那点东西并不是真理的全部,更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们只是真理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如果全部的真理是大海的话,它们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用道来衡量,可以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所学到的东西也都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老子讲人要做到无知,就是让自己明白,不要把学到的一知半解当做真理来固守,而要知道自己掌握的真理之外,还有真理。还要知道,跟自己掌握的东西一致的东西是真理的一部分,跟自己掌握的东西相互矛盾对立的东西,也是真理的一部分。所谓知之,是学到了一点东西,总结出了一点经验,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宇宙。

国学的精华是,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贵以身为天,爱以身为天下。后其身,外其身。一切以他人的利益为重。

古人的智慧,是讲究用来利人的。现代人学古人的智慧,多是用来利己的。现代人考虑的大都是怎么把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使也会宣传利人的行为,但多把这种行为理解为一种使个人利人最大化的智慧。

人总想着怎么去利人,活得就会很简单。想着怎么利己,就会很复杂,很累。

热爱自己所做的,热爱自己能够做的,不要奢望自己不能得到的东西。只要你能够把眼前的工作做到最好,让你的才智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展示出来,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不是金子,争也变不成金子。

大器晚成这句话是急于求成的反意词。指认真不计较成功的早晚,只是安心地为成功打好基础,认真做好每件事,为成功准备好每一个必要的条件,然后成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的成功就叫大器晚成。

学不学也好,绝学无忧也好,都是在反对世人的学习方法。就是生搬硬套他人的结论。道者的学习,重点不是他人的结论,而是研究他人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看从这些事实依据中到底都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不是简单接受他人已经得出来的结论。

有时候人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拙力,去做一些事情,但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有时候人们只是想一想,那个理想的结果就不期而至。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害了很多人。事实上,有理不一定能行得通,能行的通的,一定是符合规律。

讲礼数,被人们认为是文明的国粹,但在实际上,由于脱离了礼数所依凭的内容,它也是让人饱受精神痛苦的一大根源。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改变自己是件最难的事情,代价太大,有时候为了改变某个习惯,甚至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也无法实现,如果非要硬着头皮去改,这个过程会很痛苦。

人生最简单最便宜的生活方式还是顺其自然,在自我改变完成之前,巧妙地利用现成儿的自己。

出世就是站在岸边看鱼儿游水,入世就是自己跟鱼儿一块儿游水。

有时候站在山顶上,望着山脚下的车来人往。心里会感觉,那不就是一群蚂蚁吗?感觉在这群“蚂蚁”里混的时候那种较真儿的劲头儿十分可笑。可下了山,自己马上又成了蚂蚁一只,还是会跟其他的“蚂蚁”较劲。

实际上礼的背后,更核心的东西是仁爱。仁爱之心没有了,礼就会变成让人烦感的虚礼了。但如果有仁爱之心,礼就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所以,儒学中的礼,其实是表仁爱之心的一种外在表达。

无为,就是以其必然,满足我之所需。为之,就是以我之所需,强其必须。

人天然就是利已的,只是利已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由此可以分辩出一个人智慧的档次。最智慧的人,利已的内容是幸福快乐,利已的方式是博爱助人。最愚蠢的人利已的内容是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利已的方式是争抢和掠夺。

圣人的思想在于治世乱,利万民,而不在于为属于少数人的统治阶级服务。世乱,并不只是对统治阶级有害,害处更大的其实还是对老百姓。理顺乱世,推动社会和谐,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而不是统治者。

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按形式做人,很少有人能教会我们怎么去用心做人。这东西也很难教。这就是心病者多的原因。人们都很虚伪,个个人都很痛苦。根源,就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想问题,但却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该做的,又常常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要的,却又是不该做的。

对待外物的态度。动心,就会受其牵制。不动心,则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自自在在。

一个人因外物而快乐,就注定会因外物而痛苦。

修与未修的区别,在于对待外物的态度。修,使人受外物的牵制越来越少。如果不修,得到的越多,受到外物的牵制就越多。

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才会甘于平凡。色彩丰富的人,多是在物欲中挣扎。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几样东西,使人心浮气燥,无端地耗散生命。

我们应该让自己习惯于从道商的角度去看世界,从智慧与愚味的角度观察自己,从规律的角度去看人,别去评判谁是英雄,谁是好汉。多去观察他们生活的经历与结果,从他们的经历中去观察体悟规律,这些才会让你不断地成长。

一个丝绸之路,一个万里长城。一条阳光大道,一堵窝心城墙。一个劳民伤财,一个利己及人。一个自我封闭。一个开放包容。一个血海深仇,一个歌舞声平。一个心烦气燥,一个吉祥平安。

道德,是属于智慧的一部分。道德只是从属于智慧的众多工具中的一种工具。刘辈集团以道德为智慧的工具还是曾经风光过的。但是,从整体智慧上还是低了曹操一头。所以不能最终取胜。蜀国失败,是因为他们不能与规律共振,魏国取胜,是因为他们能与规律共振。

如果是以道德为标准看谁成功,那当然是刘辈集团了。毕竟人气指数比曹操要高得多。不过我想,刘辈之所以要从政,恐怕最终还不是为了要做个道德家,取得一个有道德的好名声,而是要取得天下。

唯与阿,善与恶,都是手段而矣。凡人们都喜欢把手段当成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评判别人,要求自己,约制自己。圣人则不同,当唯则唯,当阿则阿,当善则善,当恶则恶,一切取决于目的与目标。

 直觉就像一辆汽车,理性是坐车的人。这车往哪儿开,方向盘由理性控制。问而不答,就是理性手里的方向盘,腿底下的加油阀,刹车,手边的离合器。

谋遵道,行守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会因为谁是好人就偏袒谁。它只会把成功赐与那些善于为道的人。

凡是发生了的,都是必然的。看上去偶然的东西,实际是规律发展的必然。我们把它看成是偶然,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探讨它的必然性而矣。或者说,就我们的能力来说,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必然性。

平时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偶然与意外,因为这些偶然与意外,我们的计划成功了,或失败了。事实上,这些偶然与意外,是跟我们平时的思想意识相关联的。思想意识里充满了失败的意念,就会遇到各种看上去偶然的因素造成我们失败。思想意识里充满了成功的意念,就会遇到各种偶然与意外,带来我们的成功。

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是英雄,还是人民群众,这很重要吗?都不重要。属于人民也好,属于英雄也好,跟你有什么关系?就算是属于你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真正重要的是,历史是以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这才是根本。有了这个方法,就可以享受今天的生活。而这个方法,就是常道。

没听过的东西,不代表它不存在。存在着的东西,不代表你就听说过。人类还有很多东西,就摆在眼前,天天见,天天用,分分钟也离不开,但就是看不见,不理解。有人把它说出来,你还会觉得新奇。

有时候严管就是无为,有时候放任自流就是无为。一切以能达到目的的规律为准,这就是无为。有时候严管违背了规律,有时候放任自流违背规律,两者都是为之。严管与放任,都不是无为的标准。无为的标准,是合于规律,止于效果。

矛盾,阴阳,无有,都是规律即道的结构中的抽象概念。譬如马和白马,黑马,红马,老马,小马,骏马,战马,而马就是所有这些马的抽象概念,它包含了所有的马。譬如A+B=C 1+1=2 2+3=5 ABC包含了所有的数字。

道是不可以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恒常不变的道。这种理解,是使很多人把道搞成玄学,整天空谈意淫的根源。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很简单,借用我们日常所说的一句俗语,可以理解为:说道容易,做道难。道就是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说的。常道,是要做,并且要取得想要的结果的。不是理解了,能说得清楚就能行道了。人们常常是理解了应该怎么做,说得也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明知跳楼会摔死,自己也不想死,但还是会鬼使神差地往楼下跳。

道=规律=条件与趋势的关系 。德=策略=满足条件以使趋势成真(趋吉),或消除条件以避免趋势成真(避害)。

依靠道德,而不要依附权贵。道德永远不会背判你的意志,而权贵或者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则随时都有可能会背判你。但是如果你把道德理解为社会道德标准,那就有问题了。按照道德经的理解,我们应该依靠的道德,不是指社会道德标准,而是指合乎于规律的策略。这样的道德才真的会是海沽石烂也不会背判你。

道德历来就有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老子的道德经所讲的道德体系,它是指规律和根据规律而制定的策略。另一个体系则是社会道德体系,它是将根据某些具体规律而制定的具体策略普遍化、机械化,僵化为全人类的一种普世的,强迫性的行为规范。人们普通理解的道德是第二个体系,并且很容易把这个体系与道德经的体系混为一谈,结果越来就越迷惑。

德与道是皮与肉的关系。把德孤立为做人的标准,脱离了道这个肉。这样德就成为无肉之皮,无本之末,无神之形。

仁义礼智信属于为人的策略。策略的根本是规律。悟其规律,则策略自然天成。不悟其所依仗的规律,为德而德,独立于规律而行之,就变成了形式主义,虚伪,束缚人性自由的封建糟粕。与规律同行时,它们才能称得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德的根据。没有道,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魂之尸。

他人就是一部机器。他具备的功能你可以直接使用,他不具备的功能,你有能力的话可以给他添加上去,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可以直接换一部有这个功能的人来实现你的计划。

很多人解道,使用一个很无赖的逻辑。你问他道是什么,他不回答你道究竟是什么,而是告诉你道到处都是,在屎尿里,在空气里,在蚂蚁里,无处不在。 比如问三文鱼是什么,回答,三文鱼在大海里。但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三文鱼究竟是什么,知道三文鱼在大海里,又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呢?即使把三文鱼抓到了手里,也不知道那东西是不是三文鱼啊。

劳神不如少思,人算不如天算。怀梦不欲,从命顺天。

事到临头的时候由不得你思考,事未发生时的思考又多是自设陷阱。平时多问,多学,多观察,多实验。战时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好像练拳,平时按拳法刻苦练习,博采众长。战时忘掉拳法随心所欲。

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一生都是在修练当中,至高的境界,是没有一个标准的。没有最高,没有最善,没有最完美。只有更高,更善,更完美。最强大的人,完全没有超乎于现实的欲望,凡是现实的,就是自己最满意的。就算是这种境界,也只是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的不同。

顺其自然。不是每一种东西都能改的,包括我们自己身上的某些习性,它是从基因里带来的,是改变不了的。改不了的东西,就是规律。对于这类完全无法改变的东西,最便宜的策略,是去利用它们,而不是为了改变它们而绞尽了脑汁儿。

贪,是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视为拥有。而知足无欲,则是把他们所面对的东西视为拥有。结果,贪,使人对眼前的资源很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使他们实现目标的资源永远是匮乏的,因此而成为一个空洞的幻想。知足,则眼前所面对的都是他们的资源,丰盛的资源,使他们更容易实现他们的目标。

所以贪,无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物质层而上,永远都是处于贫乏的状态。而知足无欲,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层面上,永远处于充足的状态。所以老子说:知足者富。

追求虚荣,玩弄技巧,会使人失去自我,变成疯狗一样,互相残杀。尊重事物的本性,事实的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容易出差错出乱子。让事物自然地去发展,自然就会成功。人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就会背离事物的本性,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来。

信息,知识,相当于粮食。心相当于肠胃消化系统。神,就相当于气血。德,就是健康状态。

人要学习知识,熟悉信息,但不能把知识和信息拿回到生活中简单地去套用。就像粮食不能直接输入人的血管充当血液。

神就是行为的决策者。神来源于心的输出,心的输出,来源于信息。心将信息进行吸收与消化,然后转化为神。

鬼谷之术,有80%都是教我们怎么得到对方的信息。

至于怎么处理这方面的信息,不是通过理性的推理与思考,而是通过心转化为神,再通过神转为决策和行动。

心转为神的方法,是坚持问而不答,神转为行动的方法是,顺其自然。

问而不答,会使你自然而然去通过正确的渠道吸收信息,并有效地消化信息,进而输出给神。

自然的结果,就是神输出的策略。只要顺着自然的结果去行动,就是道法自然。

通常我们的思维是停留在逻辑上的,这个顺序是了解信息,分析信息,做出决策,采取行动。但这实际上这是个谬误。老子,鬼谷子,显然都强调,在决策与分析之间,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识转化为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非逻辑性的思维。又叫直觉思维。决策是以灵感的方式无中生有,喷薄而出的。

由对信息的分析直接进行理性的推理而得出来的决策,往往是纸上谈兵,赵括用兵。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规律,是理性可以认识的东西,常道是非理性的东西。

道可以说得一清二楚,常道,无法用语言推理出来。

道是规律,规律是可以被我们的理性所认识的知识,信息。而常道,是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决策是神输出给我的们灵感。规律,是自然给我们的信息。我们一生中所学过的很多东西表面上看是没有用的,似乎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但实际上,人一生所遇到过的任何一种认知,都是决定我们每一个决策和行动的因子,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我们的理性根本无法理解的。

经验和直觉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又是限制人们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如果你执着于它们,多半会上当受骗,把你自己引向邪路。

智者踱步方寸可得其道,愚者行万里路枉为其人。

勤于思考不如善于思考,勤于行动不如善于行动。

不善思考思考越多越困惑,不善行动行动越多越失败。

观察一个事实,总是会有两个角度。一个为阳,是眼睛能看得到的。另一个为阴,是眼睛看不到的,要用智慧才能看到。在可以看到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两个方面的阴:一个方面是这个事实的来源,另一个方面是这个事实的未来趋势。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正是这两个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由历史,我们拥有了现在,于现在,我们掌握了未来的先机。

大方无隅,设想这个宇宙就是方的,它有无限大,你是看不到它的棱角的,这里的无隅,是看似无隅,并不是真的无隅。真的无隅也就不称其为方了。只是无道的人是看不到它的存在,而有道的人能体验到它的存在。

再说方。一般指一个人做事的原则、目标和使命。但大智慧的人,别人是体验不到他内心里的原则、目标和使命的,在别人看来,这个人是没有原则,没有目的性的,他不会用原则或目的来给别人以压迫感,苛刻感,被利用被支配的感觉。而正是因为这样,别人与他相处很自然,不知不觉地配合了他在原则、目标或使命上的需要,至使他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炒股票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规律:条件:当股票从下方上穿20日均线,趋势:意味着将有一段上涨行情。条件:当股票从上方跌破20均线,趋势:意味着将有一段下跌行情。这就是两条规律,也就是可道的道。这两条规律怎么运用呢?策略就是:上穿20均线买入,下穿20均线卖出。这就是不可道之常道。这个策略制定之后,盈利的方案也就产生出来了。但问题是,这个策略,一般人很难贯彻到底,例如,不上20均线,就急急忙忙买进去了。不下20均线就急急忙忙卖出去了。这种情况,就叫无德,不守规矩。有的人严格按策略去做。这种情况就叫有德,守规矩。所以,守规矩,有德,才能保证道的实施,即策略得到落实。不守规矩,无德,那个策略,便成为一个空想了。这是德与道的关系和意义。

股民大多都是有道无德的人,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手里有绝美的盈利方案,但他们就是无法贯彻这个方案。这个市场有大批的人是靠搞培训,出卖方案赚钱。而他们自己没有办法直接用自己这套方案去盈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守德,比有道更难。没有德的保障,道等于零。

贵大患若身。大患是一种恐惧感。人为什么会有恐惧感呢?因为人有身体。人的患来自于害怕这个身体被伤害。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也就没有身体被伤害的恐惧了,大患也就不存在了。问题是这个身体不存在,人也就不在了,不恐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个身体的不存在,是一种修养,修到自己把身体忘掉了,像不存在了一样,那么大患也就没有了。

大器晚成,这个晚,我的理解就不着急的意思。能成大器者,不急于成功,而是热衷于基本功的积累,细节的打造,大器不是他们追求的结果,他们追求的结果,是这个过程中的完美和对这个完美过程的享受。最终的大器,只是他们享受这个过程的副产品。有这样心态的人才能成大器。急于求成,在基本功上浮皮潦草,应付差事。这样的人,不可能成大器。虽然可能会很早成名。名和大器是两码事儿。

老子强调规律,孔子强调规矩。规矩是立足于规律的,是对规律的运用,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孔子所讲究的规矩被妖魔化为脱离了规律而独立存在的形式。于是规矩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盔甲。每个人都穿着一身盔甲展示给别人。我们也看不到别人的真面目,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穿着同一身盔甲的演员。

真正的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直觉,理论只是使它更丰富,更完整,更容易被人理。直觉是一粒种子,理性使它发芽,生根,长苗,开花结果。无知无欲,最合理的解决办案,就是调动直觉思维。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有个标示: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老子说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这里面的善用人,就是善于使用身边的人力资源,借他人的力,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里面的为之下,是一门借力使力的艺术。只有懂得合作这一技术者,才能恰到好处地做到借力,使力。

老鹦鹉可以一门外语都不会,但只要他肯使用会外语的两只小鹦鹉,他就不会失去因外语而得到的机会。如果他看到了需要外语才能把握的机会,又不肯借力使力,非要凭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必须眼睁睁地放弃眼前的机会。他也可以因此而去学习外语,但眼前的机会还是要放弃,等他学好了,才能去把握未来的机会。而等他学好,未来是否还会有同一种机会呢?未必。学完了反而已经无用武之地了也说不定呢。比如外语是学会了,人却老了,或者,外语还没学会,人已经不在了也说不定呢。所以呢,人要珍惜眼前的现实,包括眼前的机会,眼前的资源,善加认识和利用眼前的机会和资源。这样的人才是智慧的创造者。不会外语的老鹦鹉,价格高于两只会外语的小鹦鹉的价格,区别就在于老鹦鹉会使用、肯使用会外语的两只小鹦鹉。

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但一定是可以合理利用的资源。这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你该怎么去面对现实。

察言观色,用一句通俗的词语来理解,就是调查研究。也就是观察客观实际,只有了解了客观实际,才知道你自己该怎么做。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去理所当然地盲目行动,那是在自欺欺人。

历史是由客观存在创造的,是所有的存在,这包括宇宙间的一切物、事和人,每一个物质的原子和细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每个人的参与都或大或小地对历史的创造起着某种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有时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有的时候是我们根本看不到甚至想都想不到的。一只蝴蝶的某一次飞行,一只蚂蚁的某一次觅食,甚至都有可能会成为一次历史巨大动荡的起因。

前人的资料,善用时是路,不善用时是坑。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小时候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容易。人长大了再去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大多数人甚至用一辈子的努力都做不到。

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挽救的!!!

未曾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经验和直觉有时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尽信经验和直觉,常常会犯大错误,所以,经验和直觉也是不可以执着的。真正可信的方法是做你不得做的,选你不得不选的,爱你不得不爱的,躲你不得不躲的。

很多人不是不懂真理。而是太执着于“真理”了。老子讲要“无知”,就是要把现实当回事,而不是把“真理”去当回事。因为任何真理最终都要服从于现实。

文化有两类,一类是物和形,一类是思想。前者为表,后者为里。思想是根本。物和形,只是思想的一种载体而矣。同一种思想,表现出来物和形可以变化万千。

常听人们叹息说,某某文化失传了,某某传统丢失了,这里大多数讲的都是物和形。而物和形的失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必然的事情。物和形,都是思想的产品,有它的时代性。就像牛奶有它的保鲜期一样。真正恐怖的,是物和形背后那些传统的优秀思想被失传。而这些思想的积累,才是使一个民族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根本。

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称之为瑰宝。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会使一个民族变得越来越腐朽和虚弱,它们能失传,倒是一件值得应幸的事情。

看过一本书,介绍犹太人的智慧。他们跟合作伙伴签约,约定的内容他们绝对做得到,但对方却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犹太人签约的时候就很清楚,而对方却毫无知觉。到最后,犹太人就靠对方违约赔偿而赚一大笔钱。

仔细想想,现代中国,有很多企业也是用这种方式坑老百姓的。这是披着诚信的外衣,做着坑人的勾当。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为了培训合作伙伴的经营智慧。

诚信本身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德。它背后的道,是利人,敬人,爱人。诚信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交换对方的诚信,而应该是不伤害对方的利益。所以老子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很多人执着于德,而德只是道的是形,是道的外壳儿,而非道本身。它称不上是一种精神。真正的精神是执着于形背后的道。

尾生抱柱而死,他执的是一种德,而德是形,是壳儿,而非道。他的做法称不上是一种精神。真正的精神是其形背后应该有的爱。但他的做法说明,他未必真有爱,但他肯定是真有荣耀欲。是这种荣耀欲支撑着他那么做,而不是爱在支撑着他那么做。这样的执着已经超出了真爱应该有的意义了。

换句话说,封建社会里的一些规矩,其实并非不好,但当它们背离了道的内容,就成了空洞的外壳儿,转化成了桎梏人类灵魂的精神枷锁。

如果说这是一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应该定义为追求虚荣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各种腐朽现像的根源之一。如今,大部分人其实还是在执着于虚荣,虚荣既是各种良性行为也是各种恶性行为的源动力。媒体大多以一些良性行为为例,把对这种虚荣感的追求宣扬为一种正能量,一种希望人们都来追求的“精神”,学习的榜样。所以,这种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反而正大光明地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系统和其他各种社会价值观的营造系统。

学道德经,很多人纠结于用什么版本,在各版本用语用句的差异上校真儿。我感觉,什么版本不重要,各版本在说法上的差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道,你要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它是解开道德经每一句话的金钥匙。

只要你把道,常道的概念搞得清清清楚,不论什么版本,不论各版本上那用词用句是怎么说的,你都能做出符合于道的概念及其原理的合理解释来。用道和常道的原理,你可以正确地解释和理解天底下任何一本书上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物。真正的障碍是,很多人一辈子被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所困,他们总认为道这个概念是弄不清楚的,是不应该去弄清楚的,所以他们也就根本没有可能弄清楚道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才在版本上校真儿,纠结,在词句上咬文咀字。

道德经的根本宗旨:慈爱天下。它所依据的规律:天将以慈救之,以慈卫之。这可以说是与为人处事相关的基本规律。而慈爱,是最上等的策略,最大的德。

道德经里面所涉及的具体方法,既可以用以实施阴谋。也可以用于实施阳谋。然而不论阴谋还是阳谋,只要能实现慈爱的宗旨,那就是大智慧。阴谋阳谋,都可以是实现慈爱目的的有效方法。

有些人会把其中的方法用于害人利己,害人的方法,既有可能是阴谋,也有可能是阳谋。不论阴谋阳谋,只要它违背了慈爱天下的宗旨,那就是精于算计,偷机取巧的小聪明。小聪明经常可以取得局部的成功,但由于违背了慈爱天下的宗旨,这种小聪明耍得越成功,其最后的结局也会越悲惨。

历史上很多善于运用大道智慧害人的人,其结局都不理想。那些指责道德经是阴谋论的人,实在是没有看懂道德经的缘故。他们只看到了某些策略的阴谋性,绝对没有看懂慈爱是所有具体策略和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个为大道的宗旨。

道既不会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会简单地否定一切。一切服从于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否定的,就是否定的,客观现实是肯定的,就是肯定的。脱离了客观现实,完全基于主观上的肯定和否定都是背道的。在老子这里,用主观上先验的标准去对事物进行简单肯定或否定,是为道者必须要摒弃掉的“知之、欲之,为之”。

所谓无知、无欲、无为,是说不要让知、欲、为干扰了自己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分析、 决策。这几个概念,其实老子讲得也够明白的了,他反复地强调,不知而明,不欲而成,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什么意思?不知,是为了更准确地知,不欲,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欲,无为是为了更有效地有所作为。前者是手段,是措施,是方法,后者才是目的。

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百姓之心,就是我们自己以外的人们的本性要求,不论他们是善也好,不善也罢,仁义也好,不仁义也罢,聪明也好,糊涂也罢,智慧也好,愚味也罢,其实都是一种事实,一种现实。只要是现实中存在着的东西,都是成就我们心中那座理想大厦的建筑材料,或砖、或瓦,或泥,或沙。

得道者多助,这个道就是实事求是。民心就是一种实事,得民心,也就是在决策的时候,能考虑到民心这个实事的作用。当然,民心只是实事的一个方面,只尊重民心这一个实事,而无视其他的实事,还是不够的,这样也会脱离实际。所以说,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民心只是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是道的整体,得民心未必就能得道,得道者一定会得民心,所以是得道者才会得天下,不是得民心者就一定能得天下。

关于难得糊涂,老子的说法是,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这无非是说,天下存在着不平之事,这些不平之事,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它,但我们却绝对可以利用它,达到创造幸福生活的目的。

中庸,是说我们自己要中正,不要改变自己为人的本性。这是原则上的中庸。我们所作出的一切选择、决策和行动,都应该有效地达到中正,张扬人性善的最终目的。这是目标上的中庸。一个人如果只是去实践中庸的原则,却实现不了中庸的目的,这种中庸,便是腐儒。这种人常常被美誉为有原则,有骨气,有志向,但可惜取得不了最终的效果,达不到中庸的目的。

最重要的不是原则,而是目的的实现。

难得糊涂,就是指自己应该要坚持中庸的原则,做人中正,保持人性善的美德。但不一定去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坚持这样的原则,否则的话,你很有可能被别人灭掉,那样的话,你的原则还能值几个钱?别人是不是能够遵循这样的原则,那是不可控的,虽然不可控,但却是可以利用的。不论你面对的是中庸的人,还是不中庸的人,他们都可以被我们利用来达到我们中庸的目的。套用老子的话来说,善于中庸者,是不善于中庸者的老师。不善于中庸者,是善于中庸者实现中庸目的的资源。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三国演义》一书中,刘辈为了报关羽、张飞被杀之仇,不顾左右劝阻,不顾当时政治、军事上的客观现实,强行征讨东吴,最终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

再说那个聪明智慧的诸葛亮,就为了报答刘辈之托,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功垂千古。视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于不顾,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数度北伐不胜,依然固我,执着于这样一个脱离了实际的报国之愿,最终使自己积劳成疾,累死疆场。虽然是留下了千古英名,但是也为众英雄所建基业的破产,留下了不治的病根儿。

刘辈,诸葛亮,聪明,善良,有智慧吧,雄霸一方的英雄,爱国爱民的君臣。英雄有什么用,善良有什么用,任你是谁,只要你与现实对抗,最终还不都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吗?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以为不然,刘、诸是很得民心的,怎么天下会让不得民心的曹操一方得了去呢?所以,是得道者得天下。“与现实共振”,只有得道者才能做得到。刘邦做到了,故有大汉。李世民做到了,故有贞观之治。曹操做到了,故有三国的统一。老百姓做到了,故有幸福快乐。

道与义有什么区别?两者是什么关系?

义是一种目标,目的,一种使命。道是实现目标,达到目的所使用的规律和方法。要实现义的目标,就必须采用正确的策略方法,而正确的策略方法,必定会合乎于规律。

荆轲刺杀秦王是义,张骞出使西域是义,司马迁撰写史书是义,岳飞精忠报国是义,

这样,那些完成了使命的,就可以说他们是有道。完成了使命又没有死的,是道行深。那些没有完成使命,又让自己丧失了生命的人,可以说是有义无道。这时候他们的所谓义也就成了的空洞口号了。

其实悟道的意义,并不是说你从此就没有了烦脑,忧虑,各种不良的情绪和在生活中走入歧途。悟道与不悟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悟道之后,开始能自己从这些情绪中很快地走出来,能很快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有效的自我反省。能敏感地从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失误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很快去弥补这种不足。

孔子说,人不怕犯错,怕有错不改。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问题却不是有错不改,而是人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错了,或者是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既使想改,也无从改起。

周易是一种扩展思维的工具,比如说面对一件事物,有时候你找不到理想的解释,这时你随便翻到周易的某一爻,它就可以剌激你的思路。即使那些貌似迷信,复杂多变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算命法,也可以起到这种科学的作用。 当然,它的作用只能是剌激思维,而不是直接给你一个现成儿的结论。如果你指望它会直截了当地给出你一个现成儿结论来,那就错用了周易,剑走偏锋了。

低调高调都是策略性的东西。要根据规律和自己的目的而定,而不是刻意去把自己打造成所谓高调的人或低调儿的人。人真正追求的是自己的理想。有些人为了实现目标,必须高调儿,有些人为了实现目标必须低调儿。简单去学别人高低调儿,就是东施效频了。

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儿道。完全没有道的人,在这世上根本活不下来。

道就是规律,悟道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得道,就是能将规律运用于生活实际并会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规律就像是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规律之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道这个汪洋大海里。得道的人,就是会在道这个大海里游泳的人。所谓没有道的人,就是不会游泳,而在道这个大海里挣扎的人。道行高,就是游泳的水平高。道行低,就是游泳的水平差。没道行,就是根本不会游泳。

老子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事实上也是如此。人或者企业如果只知道趋利,而不讲究趋利的方式,越想从别人那里索取,就越容易被别人剥夺。越为自己的小利益盘算,自己失去的大利益就越多。

绝学不是不学;无知不是不要知识;无为不是不做为;不欲不是放弃人欲;不争不是不进取;无私不是没追求;无情不是冷血;不德,不是缺德。不学,不是不求知。把这些词意弄懂了,就会发现,天之道是自然规律,人之道就是遵循客观规律为人做事,认识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有效进取,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成功术。

圣人面前,人没好坏之分,只有规律的不同。

人终究无法脱离道,被迫服从者是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主动从道者过得则是天堂的生活。

人要执着,但要执道,不要执事。执道就是遵从于规律。一件事情,连续做可以精,断续做也可以做到精。但连续做的结果会造成身体和情绪上的痛苦,这就是规律。痛苦还要连续去做,这就是对事的执,而不是对道的执,在策略上违背了规律。

存在,就是有,是历史发展的条件。历史是由客观存在创造的,是所有的存在,这包括宇宙间一切物、事和人,每一个物质的原子和细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每个人的参与都或大或小地对历史的创造起着某种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有时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有的时候是我们根本看不到甚至想都想不到的。一只蝴蝶的某一次飞行,一只蚂蚁的某一次觅食,甚至都有可能会成为一次重大历史变革的起因。

鱼如果离开了水而去张扬自我,那就是在自取灭亡。人的张扬脱离了现实给他的可能性,就是自取烦恼。

强与弱,是条件,是手段。当强还是当弱,取决于我们所期望的趋势与强弱的关系。强带来的是一种趋势,弱带来的是另外一种趋势。一切取决于我们需要的趋势是什么,而不是取决于强与弱哪个能让我们更有面子。

理性可以做决定,但理性的决定,总是带有知之的成份,所以大多会让人后悔。

思想只是一个摄像的镜头,不论它的角度有多广,它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而直觉是一个立体的感受体,它在同一时间能够感受到客观世界的整体。

先明志。然后是思想的时候只管思想,不论行动。行动的时候只管行动,不论思想,这就是无知,无为。能做到无知无为,知行自然而然也就会合一了。

知识你只要了解它,记住它就够了。至于用,等你真正用过了之后,才会想起来。但是你如果在用之前,把这个知识拿来决定你该怎么做,那就变成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频。

思想决定行动。但前提是思想必须转化为下意识才能决定行动,否则还是决定不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到了很多好思想,明白了很多大道理,但行动的时候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不要整天坐在那儿空想。想起一件事,就去行动,专心把它做到底,直到成功。不要整天着摸以后怎么做,只要知道现在该怎么做,能怎么做,就去做。车到山前必有路,以后的日子到了的时候,该怎么做,不是今天你的想法儿能左右的了的。

存在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但一定是有用的。

规矩就像是水的容器。容器静了,水自然就静了。规矩静了,心自然也就静了。

规矩是根据规律和目的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策略。规矩如果没有形成习惯,它就会是一种束缚。如果已经形成了习惯,它就是顺其自然这条法则所要依顺的自然。

(怎么做)就能实现(目标)。把怎么做填上,把目标填上。这就是一个在具体事情上成功的规律。其中的怎么做,就是规矩。目标,就是方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静心如静水。静水的方法是使盛水的器皿平稳。心器是指规矩,静心的方法就像静水的方法一样,保持规矩这个心器的平稳。就会心静如水。

人怎么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矩,就是规矩,也是规律。人再想怎么样,也得遵循规律。当一个人的心之所欲,正好等于规矩的时候,自然也就处于随心所欲而不越矩的状态了。当规矩成为习惯的时候,它也就成了人之所欲了。规矩成为习惯的方法,是简单重复合乎于规矩的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