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进国展的套路,其实你也可以!

要再具体些?那好吧,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古人讲“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将此称作烙饼大法第三重。
对,临摹求形似是第一重,进而在节奏、墨法、书写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础,对结体、笔法、节奏、墨韵有了相当积累,那就开始拆解组合吧。
譬如结体,以左右结构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宽窄有别,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为参照,进行简单置换、变化,反反复复烙烧饼,循其规矩而求变,
久之,法度融汇始贯通,何愁不能创作!
言归正传
展览有其规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个评委能够左右现状。哦,你问哪类作品容易胜出?呵呵,当然是好看的了!
别那么不屑一顾,这个“好看”学问大着呢。
侃侃主认识一美女,每见一次都有变化,化妆使其有了七十二变,想多看几次,却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存在。
对呀,新鲜感对评委而言,有很强的杀伤力。当然,这要建立在美的基础上,颜值极高那一类,歪瓜裂枣就算啦。
如何让评委对你的作品感兴趣,简言之,就一句话:丰富而不做作。
丰富在表现技法层面,包括笔法、结字、墨法、节奏、章法诸多方面,以笔法论,方圆、藏露、曲直、粗细、刚柔能否相互关照?
结体上有没有考虑疏密、错落、纵横、大小、正敧?
是否因势赋形、兼顾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径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须考虑大空间下的视觉感受,体现出书写的节奏感和情绪化表达;
章法与审美取向紧密联系,是字与字、行与行间的整体考量。
从形式角度讲,丰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质、色彩、拼接,犹如女人化妆,摆弄得好,颜值提升个三五成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书法毕竟是线条的艺术,线质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准备隶书展,有点全局观还是好的。
展厅需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仅是形式、色彩,风格、流派绝不能忽视。
对了,有朋友问,写清代隶书有没有希望?
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隶书大家就那么几个,风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学得到位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想法,当然没问题。
此乃流,肯定要兼顾,一家能上一两件就很不错了。
汉隶是富矿,汉碑、摩崖、简帛书,一碑一世界,流派纷呈,按理说,展出的作品应该很丰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一窝蜂地朝那几个名碑上挤,即便写得很纯正,竞争也惨烈。虽是隶书展,打酱油的却不少。
什么?你是初学,只写了三五年《张迁碑》,现在还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还真不错,有模有样的!
不过我告诉你,这样可不行!除了结体、章法,你还有什么?
墨韵呢?书写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习作么!
当然,前些年这水准或许可以,现在嘛,呵呵,你还是洗洗睡吧。
其实,字写得好坏与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你的字还是下了功夫,步调却慢了,理念没跟上。
嗯嗯,你这态度我喜欢!要我说呀,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训练:
可以再写得活一些,对,执笔要松,弃掉镂刻痕迹,书写性还要加强,墨韵要出来,枯一些涨一些,节奏感还是要兼顾的;
当然,写到这个份上,肯定为数不少,评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枪毙了。要再保险些,对笔法不妨多些思考。写过篆书吗?
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笔意,现在比较一下,这不是高估了一些嘛!
字法还是《张迁碑》,似合似离,有些新意;说得也是,这两招别人可能也会用,没准就撞船了。
如果哪个环节再差些,嗯,还真不好说!要玩高难度?视觉效果还要强?亲,你的营养似乎跟不上呀!
哦?
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调整一下章法。
看,《石门颂》《杨淮表记》属于有行无列类,《张迁碑》可不一样,要以此看齐,哦哦,结体、笔法都要调整,我头都大了!
咋一看,出处不明显么,真是这样!那就比划一下,与《张迁碑》有相合的地方吗?
对呀,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有些东西似乎真割舍不掉,这就是经典胎记。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便专注一个碑帖,思维活跃了,还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竞争力的作品。
再说另一种可能,如果资源够丰富,手头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种,受众感到陌生,你不妨写得纯正些,没人与你竞争,只要法度、格调过得去,那是绝对地存在。
其实,也有讨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
比如他人写《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什么的,字径多在四五厘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厘米以上。
这一变,不全是视觉大小问题,在技术上就要多实践。
譬如竹简,字径宽不及一厘米,能写成三四厘米也说得过去,要整到十几厘米以上,线条质量,气象都会出问题,还真不容易做好。
对,你不妨琢磨一下鲍贤伦和毛国典。
鲍贤伦作品
哎哟,你问我学当代隶书名家的字行不行?怎么说呢,好的东西都可以借鉴,厚古薄今是带着有色眼镜晃荡,当然要不得。
就怕你将习气当成了风格。如果缺乏较高的审美判断,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趋,那就坏了。
夹生饭容易做,余味却经不起品咂。更何况艺术崇尚原创性。侃到这里,想起何应辉先生。
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铁杆粉丝,获过奖,地位也显赫,多少年过去了,年龄也一大把,个人对书法的思考却少得可怜。
倒是有位姓孙的书家,继承了何氏笔法,追求线条之苍涩、恣肆,于结体、章法上又有个人的切入点,“隔”的意识比较强,获奖也理所当然。
嗨嗨嗨,那个谁,你笑啥?码这么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吗!也不见打赏一下!好啦,没功夫闲扯淡,开始准备作品。
先说写什么。
征稿启事上写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联赋,还加半句,提倡自作诗文。或许有人会嘀咕:内容宽泛得很,随便写呗!
咳咳咳
侃侃主不这么认为。一搭笔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谁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觉晓”!
的确,这些都是经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错了地方。或消沉哀伤显晦气,或童叟皆知似嚼蜡,谁待见呀!大家作文,抒怀、载道,情绪化的东西极多,这是最动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却极少。
反而是那些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辞,被书家抄来抄去。当然,也有些内容还不错,已经抄滥啦。
也就是说,书写内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适即可。
比如田园诗赋一类,还是合适的。
如果内容再生僻一些会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啰嗦。对了,文论、诗论、书论什么的,也不错。
至于抄录自个儿的东西,还是要谨慎,若无较高诗词联赋功底,也别难为自己。
内容确定后,还要留意版本优劣,摊开《书家挥毫必备》或依靠度娘搜来问去,相当不靠谱。
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过一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共5册,朱东润主编,繁体字编排,至今印刷数十次,超过100万册。
那年月,老先生们学问好,做事严谨、细心,这样一套书在手,写错字的几率就小了许多。书法创作要求繁简字不能混用。
文字变革给后人制造了许多麻烦。
如“术”与“術”、“厂”与“厰”、“云”与“雲”、“后”与“後”、“范”与“範”、“里”与“裏”、“制”与“製”等等,乍看以为是简写与繁体差异,实则表达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还是要勤翻字典。
错别字是作品的硬伤,常被一票否决,所以要高度重视。
形式是作品的重要构成部分,若运用得体,必然锦上添花。
展览准备之初,可以大量翻阅历届大展作品集,梳理一下风格与章法、取法与形制、材质与格调、气象与尺幅大小等问题,进而构思属于自己的那一件。
就隶书展而言,师法的多样性决定审美与形式的生成,或整饬俊秀,或雄浑博大,拙朴恣肆也罢,灵动奇古也行,就看你走的哪一路。
哦,你觉得自己功底扎实,想复古一回,好吧,技法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否将形式构成与展厅效应结合起来还需要下一些功夫;
而汉碑的存在,决定其大的审美走向,若走此路,章法上没有大的起伏,只需在字法上予以调整使其丰富,不必太过做作;
摩崖一路重气象,多作大字,形式不能太过计较,在墨法、字势、线质和章法上多些努力即可。

以第三届全国隶书展获奖作品为例,现就其审美走向与形式做简单梳理。

范振海这件汉简作品系复古一路,就师承而言,此作对居延汉简探索最多,偶尔几条看似木质疏朗空间,可窥武威竹简些许影子,不仅技法纯熟,于材质、章法以及形式方面,都极力营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古典意境。
包括条状书写载体、形状、排布以及那种沧桑、陈旧感,经过了反复的琢磨、对比和制作。
将这些写好的木牍样式托在黑色宣纸上,以两道白线使其割裂为二,黑、黄二色对比强烈,而白色除了间隔连接,也缓解了黑底所致沉闷之弊。
董士林的作品以《张迁碑》为基调,参以摩崖石刻些许元素,取正大气象,故而在结字上弱化纵横、大小变化,得其清刚沉雄之势,用笔多铺毫,沉实又不乏灵动;
结体虽无大的起伏,又非一成不变,相邻的字在纵横、疏密、穿插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这是一件大字楹联,因中间一条白宣纸而连缀成条幅,四行小字行书与大字隶书构成大与小、动与静、密与疏等多角度对比,丰富了视觉体验。
加之龙纹咖啡色与纯白间隔相衬托,愈发提神。
董士林三届隶书展获奖作品
杜国库以三条屏组合而成的中堂,将汉碑、简帛书和魏碑熔铸一炉,用笔轻松,虚实拿捏得也很好,有极强的书写性;
结体纵横、大小、正敧甚是讲究;
虽有行有列,却婀娜多姿,不因界格而局促。是作由三种色彩两种书体构成,首尾因咖啡色而呼应,虽然醒目,却显得做作,有添足之嫌。

杜国库三届隶书展获奖作品

如今,展览不提倡过度拼接、染色和涂抹。于此,或许有人会误读,以为风潮又要回归素面单一时代。
其实不然,对度的把握和对制作水准的高要求才是关键。展览评选和展示空间决定了形式存在的价值,非三两个评委能够左右。
当然,研究历届展览,不仅仅是为了在形式上有所斩获,毕竟,此类展览采取评比淘汰制。
在书写水准相当的情况下,你该知道他人还做了哪方面的努力。轻视了你的对手,这场竞赛注定会失败。
征稿启事明确要求,参赛作者每人投稿不得超过2件,要一次性投寄。
事实上,多稿分投是老司机的经验之谈,即便有道理,现在也不能这么玩啦。
展览是否如意,运气不可小觑。
投稿上万件,评选之初会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评委好恶、本组整体水平都将左右一件作品的命运。
如今,一次性投寄2件作品,分到一组的可能性极大,其意义远不如分开投送。现在,堵了这扇门,请不要无视它的存在。
真想增加中标几率,还是要在风格取向、形式构成诸多方面做文章。不喜欢你的大字,或许小字就有人看好;热衷豪迈恣肆,典雅整饬或许要吃亏。
多稿投寄,不是以雷同来弥补运气落差。我们能够左右的,仅此而已。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

  • 郭名高:理念决定方向,临帖需要主张

    ■ 郭名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书法写的是一个人的理念和综合素养,前者决定方向,后者左右深度.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反对字 ...

  • “赵之谦”风书法为何频频获奖?

    近年来,在全国展.兰亭奖等重量级书法赛事上,悄然刮起了一股"赵之谦"风,以赵之谦风格创作的作品,尤其是篆书与行草书颇受评委青睐,频频斩获重大奖项.赵之谦的行书可以说是"二 ...

  • 金农“漆书”容易写?没这四种技术,你玩不了

    金农五十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他独创"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 ...

  • 隶书进国展的套路

    要再具体些?那好吧,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古人讲"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将此称作烙饼大法第三重. 对,临摹求形似是第一重,进而在节奏.墨法.书写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础,对结体.笔 ...

  • 隶书进国展的5种思路,转发了!

    书法报社 昨天 当代隶书创作可以说进入深水区,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进则退,面对汉隶和清隶这两大高峰,各书家想跨过去,真的是难上加难.不过在当代还是有部分书家取得不错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是采用以 ...

  • 隶书进国展的5种思路

    当代隶书创作可以说进入深水区,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进则退,面对汉隶和清隶这两大高峰,各书家想跨过去,真的是难上加难.不过在当代还是有部分书家取得不错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是采用以下五种结合方法: ...

  • 大家都在写褚体,但这幅进国展了,评委说了理由:

    2017年3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在河北省博物院进行了展览.入展作品取法多元,反映了当前全国楷书创作的较高水平.为让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更为全面的了解此次展览 ...

  • 想你念你,即便走不进你的世界,你也是我不渝的情深,无悔的值得

    素手抚琴,为你弹一曲地老天荒:低眉清唱,为你唱一首地久天长. 虽然你只是我遥遥凝望的隔岸眷恋,我的爱,我的情,我的心,我的念,也注定只会为你一人守望. 最爱的人,轻轻地问候一句:你还好吗? 回眸想一想 ...

  • “碑体行书”,为何容易进国展?

    细观近年来的书法界的最高赛事兰亭奖和国展,可以看出,评委们的审美取向有了一些变化,一改以往唯"二王"是重,而趋向多元化,尤其取法清一代的书法成为了香饽饽,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受益的书法 ...

  • 楷书进国展是有缘由的:12届国展作者自述!

    林超凡(福建) 余书立足锺.王,遍临诸家,博采众长,期于艺文兼修,于古拙处见灵动,寓时代精神于传统之中,似有所得.一日沐手焚香,澄神静虑,取<寒山帝谈>,研老墨铺册页,自然书就,甚为畅快. ...

  • 掌握这些套路,你也会植物配置!(附植物配置案例图)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 ...

  • 拒绝呆板隶书,摆脱创作套路|90后的他助你写出隶书大气象

    近年来,娱乐圈掀起了一股宫廷剧热潮,<甄嬛传>火了之后接着是<芈月传>,<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这两部剧让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成了微博热搜的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