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读《坛经·般若品第二》(01)

应几位善友邀请,本号从今天开始,将把婴孩对《般若品第二》的品读完整发一遍。

【前言】

六祖在《自序品第一》中简述自己家世以及“行由得法事意”。并在第一品结束时道出“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之佛法精要所在。并简要讲解何为“不二之法”。

佛法是智慧的成就,非盲目的迷信崇拜;佛法还是生命科学,是那些致力于探索生命究竟和生活真谛之人的明灯。  当佛法智慧之光让我们每个人心里生起永恒的光明,无论人生中我们会遭遇怎样的人事环境,我们眼中都会闪烁着人性纯粹的星星。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跟随六祖进入《般若品第二》。沐浴在六祖给我们开启的般若之光中。

【般若品第二·序】

世人皆知禅宗是上根利智者顿悟成佛之法门。但若认为禅宗无门径可寻即属误解。般若部大乘经典《圆觉经》《维摩诘经》《金刚经》《心经》《坛经》等都是世人悟道的法门。

今天要说的《般若品第二》则是《坛经》的核心内容。是六祖惠能谈论般若修行的真传和心法。

六祖惠能认为:口念心行,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修行人若能时时处处由此善自护持心念,即可见性成佛。

般若修行的具体方法在就在此般若品中。

《大智度论》偈曰:“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可见,孰若能照此般若智慧踏实修行即可见性成佛。

【般若品第二说了什么】

记述六祖应韦刺史的请益,于大梵寺升座,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智慧和自性三宝,确立了南宗禅“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若识得自性般若,即是见性成佛”。惠能大师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高举“见性成佛”的幢幡,直接了当的要我们从自己的身心中“见性成佛”,不假他物。六祖惠能把脱离苦海,去迷得悟的责任回归给修行者本身,树立了禅者自信自尊的典范。这是《六祖坛经》最重要的一品,本品将禅的价值、意义发挥得非常透彻。(斜体字为星云法师语)

【般若品第二中的几个显性问题】

何谓“般若”?

大智慧就叫做般若。般若智慧不是普通语境中的智慧聪明。是指人在体道、悟道、参悟到生命究竟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此状态描绘的是一个体悟了自性之三味的生命,站于此生命银河的中央而应宇宙生命之无穷的般若境界。

般若智慧包含五种。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此五种的内涵合起来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言的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指的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是庄周描绘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之地。

境界般若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而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境界的差异体现的是修行人成就的不同。人修到了哪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品味就会展现为哪一种程度。般若的境界是是从哪里来呢?由实相般若,道体油然而来。临济“四料简”中的“人境俱不夺”、庄子的“蝴蝶梦”体现的就是此境界般若。到此般若境界,人之气派、胸襟自与众不同。

文字般若:文字作为人类用来沟通的工具,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承载其独特的思想和现象境界。这就决定了文字虽然非道,但是作为记录人类思想以及活动的工具必然承载和描绘道在人之用。简单说,文字非道,但可载道,描绘道。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出口成章,一念即诗。优美高妙的句子信手拈来。这是因为他的天赋有文学的境界——文字般若。六祖第一次听《金刚经》而体悟道就是因为此天赋让六祖可以透过文字所承载的表面信息而直达 文字言外之谛。所以同样读一本书,有的人不仅知道作者文字表面在说什么,想说而没说什么,还能很快就能摸到作者思维层次以及其思想来龙去脉。这种差异在六祖和五祖众弟子身上体现最明显。五祖弟子众多,出色的唯有神秀。但是神秀还是不及六祖。所以即使同出一师,有些人尽管很努力很诚心但是只能成为修行人,有些人则能顿悟成佛。这都与文字般若相关。除了天赋,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也可自然发生。文字般若非由一般意义上的聪明而来。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毛用。

方便般若:可参考“善巧方便”义。即随顺机宜而施设的巧妙智用。

眷属般若即般若之眷属。眷属者,互生、互通、互成、互依也。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术语为“行愿”。是一个人在悟道后,自然发起的道德行为。在佛家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再说一下《坛经》中的善知识

“善知识”在般若品第二出现了近30次。

什么才是“善”呢?《坛经》中的“善知识”说的又是怎样的人?

《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坤》:大哉坤元,万物资生。又说:元者善之长。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可见,善是仁之体。仁是善之用。综合以上可知。“善”是万物赖以生长的、积极向上的、正直的力量。反之,则是“非善知识”(

)。在我们本土文化语境中,“君子”“大人”“先王”“长者”“子”“先生”“佛陀”“菩萨”或者这些人的著述都是“善知识”。“善知识”必具备天地化育万物之德。

六祖为何一再强调“善知识”?一再地教诫信徒、弟子要亲近善知识?

——大家可脑补“孟母三迁”故事。《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在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形相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之正直而有德行的人,都可以称为善知识。令外,《坛经》出现的“善知识”还有随喜、尊重、鼓励之意。

能否遇到“善知识”、分辨何谓“善知识”,除了机遇,更多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佛之“不能度无缘之人”也由此来。

【弟子问】

弟子问:“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六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节选于婴孩读《坛经·般若品第二》随记

计2251字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0)

相关推荐

  • 人最该修的,是平常心

    慈怀君说 他年少出家,此后云游四方,得名师点化开悟后,开宗立派,建立丛林,普度众生,成为一代高僧. 自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而来,禅宗祖师均以出家法名称祖:且六祖慧能之后,禅宗再无"祖师&qu ...

  • 卢道长:悟道没有那么玄乎,看懂老子的“明”字,离悟道就不远了

    马道长的传奇身份经历 2017年在北京认识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马道长,他曾是中国道医学术大会秘书长,出入儒释道三家,对诸子都有浓厚兴趣. 他是汉族人,18岁入伍,40年前的一次机缘,他结缘了宁夏一家清 ...

  • 《婴孩读坛经·般若品第二》(02)

    --接上回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在第一品中,我们知道,六祖这次说法是应这位韶州韦刺史韦使君与诸官僚所请.所以第二品的帷幕还是由此" ...

  • 静谧时刻 | 第03期:读诵经典《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让每一次相遇,都充满生命的惊喜! 生活 如沙一般 从每一个缝隙间流走 流给了孩子 流给了工作 流给了朋友 流给了柴米油盐 但是留下来给自己的时间 就剩下睡觉了 思绪 如棉絮一样 充满了大脑 每天要处理 ...

  • 婴孩读《坛经·自序品》随记(0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门人法海编集·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品第一] 提示:()内小字为婴孩读<坛经>心得随记,仅供有缘参考进入六祖坛经.  时("时"是佛经描绘"法 ...

  • 婴孩读《坛经·自序品》随记(03)

    [自序品第一]03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神秀大师偈颂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一闻" ...

  • 婴孩读《坛经·自序品》随记(0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门人法海编集·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品第一] 提示:()内小字为婴孩读经心得,仅供有缘参考.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召集所有弟子)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 ...

  • 细品慢读|《曾国藩家书》第01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 ...

  • 90期/“未来之路”诗两首 梁剑清读 白鹿原文学作品精选系列第二十六期

    梁剑说:白鹿原诗社推出的又一个女诗人."未来之路"的创作,目前我看到的应以抒情诗为主,并且她的诗作紧贴生活又潇洒飘逸.清明感怀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命运无奈的感叹,字里行间也透 ...

  • 93期/“春雨”诗选 梁剑清读 白鹿原文学作品精选系列第二十七期

    梁剑说:春雨是白鹿原诗社众多诗人群中一位最受读者喜爱的女诗人之一,诗社陈言齐老师将她定位为口语诗人,并评论说:春雨的风格: 语言口语化,娓娓道来,赋予生活气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前一阵刊出她的诗作 ...

  • 流传经典|“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首先...

    流传经典|"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首先高中作文要想夺取高分,拟定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更显的十分重要. 在下笔之前,一定要反复思考,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思路,斟酌探索拟题技巧,拟出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