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胡同:我在何兆武先生家收旧书

5月28日,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9岁。何兆武先生于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他的口述《上学记》被评价为“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朋友圈里看到何兆武先生逝世的消息,心里很是难过。说起来其实有好几年没有去拜见过何兆武先生了。此前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每年有那么两三次,他会打电话给我,让我去他家里收那些他不要的杂志和书。我开书店19年以来,去过许多人家收各种各样的书,其实有些时候,是“目的在书外”,去何兆武先生家就是一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书商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收那些好卖而且能赚钱的书才是正路,这才是做生意的出发点。但是何先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他的藏书要捐给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资料室。我不知道他是否说好了,但看他坚决的态度,应该是打过招呼的。他从社科院到清华任教,又在清华园里住着,对这里自然是很有感情的。我没有试图动员他卖过他真正的藏书,不管这些藏书的市场价值是高是低。他有一册胡适的旧藏,是他在旧书店里买到的一本外文书,有胡适的签名和少量批注,他给我看了一下,不过外文书的名字我没记住。

还有一次,他拿出一套线装书来,说这是他年轻时候买的,李义山的集子,是个多色套印本。他那时候与版本学家王重民是邻居,曾经问过王先生这部书如何。王先生说还不错。他就一直珍藏着,这应该是他为数不多的线装古籍之一。他曾经咨询过是否有影印出版的价值,但是被出版社否定了。他说的时候,也不免有一点点的失落。他问我:你知道哪里收这书吗?我说:我就收啊。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我只是个收旧书和杂志的。

何先生好像也没有藏书的概念,他只是把自己需要的书集中起来。我没有仔细看过他的书架,因为自己是个收古旧书的,看别人的书架好像是在提前验货,对书主来说,感觉很不好。除非是书主邀请或者特别好奇了,我从不主动提出来看他有什么书。他的家里地方不大,书房也很小,书的码放也比较随意,当然应该是有他自己的规律。我只记得书房一角的书柜顶上放的都是出版社给他的样书。他这一辈子,翻译的书远超过自己写的书,这种工作在职场来看,是很吃亏的,因为更多的是为别人服务,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讣告中所说:“惠及中国学术界一代又一代学人”。

他作为作者的书,销量最高的应该是《上学记》了,可是何先生并没有拿这本书的稿费。他说,这是文婧整理的,应该算她的成果,所以稿费也没有要。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何先生的宽容与善意。

话说回来,既然去收书目的不是为了“生意”,那是为什么呢?我虽然没有能成为一个学者,但是对于真正的学者都抱有万分的敬意,有机会能进入他的家,在收书的时候能跟他聊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不就是最好的学习吗?在何兆武先生家如此,在王世襄先生家也如此,还有许多我尊敬的学者,其实去了多年,他们都没有卖什么真正值钱的书给我,大多只是处理杂志和普通的新书,都是因为家里堆不下才想起来淘汰的。但这种面对面聊天的机会,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跟何先生聊天内容当然主要是历史,我会问他很多过去的事情,对很多已经过去的事情的看法,偶尔也问到现在的人和事。因为当时并没有做记录,说的内容大多数已经忘记了,有些特殊的会一直记住。他对历史看得很远很久,话从他的嘴里都是很淡然地说出来,不紧不慢的,但是每一句都沉甸甸的,值得反复回味。

对于某些历史,他不选择原谅,但是对于个人,他大概总是选择体谅的。比如,有的人曾经举报他“崇洋媚外”,是什么事呢?因为他上班不爱带馒头,爱带面包。他说馒头还要热,面包则直接可以吃,只是为了方便而已。他笑着说:那个时候,揭发他这个的,就是好人了,因为总要说点什么才能过关。

如果我不是个开旧书店的,哪里有这么好的机会,听他说这么多呢?能为他这样的人服务,是我的荣幸。换句话说:冲这一点,就值得把这行做下去。

作者胡同系布衣书局创办人

来源:北京日报广场版

(0)

相关推荐

  • “跟胡同 摸古书” 感受古籍之美——新中西里社区党委举办公益活动

    跟"胡同"   摸古书 6月16日 新中西里社区党委邀请到了古书"领路人" --布衣书局创办人胡同老师 带领大家沉浸式零距离接触古代书籍  亲手触摸多种明清古书 ...

  • 老北京:正阳书局与砖塔胡同

    正阳书局并不难找,出了西四地铁站,走几步就到了. 从西四地铁站出来的时候,我眼前一亮. 这里首先比我想象中安静,安静是因为不拥挤,没有高楼大厦,这更加给人一种疏朗的感觉,心情于是莫名地好. 有时,你仅 ...

  • 贩书日记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雨

    这几个月,老婆经常问我一个问题:你不困吗?谁说我不困呢?可是每天4点到5点之间就会醒来,辗转反侧之后,也只有两三次能睡个回笼觉,其他的时候,还是起来洗脸刷牙喝白开水,然后写日记,弄订单,这些事情都做完 ...

  • 布衣书局胡同:聊聊旧书业的新鲜事

    转自大河客户端20191107 他有120吨旧书,搬家一次拉了41车 张丛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在网络旧书界,胡同是最早的一批人,孔夫子旧书网第一家店是他开的.孔网后来火了,他却早已卖掉股份 ...

  • 何兆武

    [简介]何兆武,湖南岳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历任北京图书馆编目员,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 ...

  • 哀悼|著名学者何兆武、章开沅先生今日相继辞世

    何兆武(1921.9-2021.5.28),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 ...

  • 纪念 | 何兆武:重读康德

    编者按 2021年5月28日,何兆武先生仙逝. 先生为<读书>写稿的时间从1989年持续到2005年,文章二十余篇.编辑部从中择取刊发于2003年第3期的<重读康德>一篇,编辑 ...

  • 读书与自学 | 何兆武:本土和域外

    编者按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继承了启蒙时代以来的开明传统,没有局限于西方文明发展的标准模式,以一种深刻的同情,为世人留下一部卷轶浩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名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

  • 送何兆武先生远行

    今年9月,何兆武先生将迎来百岁生日.我们正等待为他贺寿,不料却听到了噩耗:何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病逝. 何兆武先生祖籍湖南,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读本科和研究生,1946年毕业. ...

  • 何兆武:历史学家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探索与争鸣 有学术的思想昨天 20:38 何兆武先生 当代实践的历史学家们往往习惯于"低头拉车"而不习惯于"抬头看路".这里的前提假设仿佛是说:结论是早已经摆好 ...

  • 何兆武先生那些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文章

    何兆武,湖南岳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9月出生于北京,1939 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历任北京图书馆编目员,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中 ...

  • 痛惜!著名学者何兆武、章开沅先生今日相继辞世

    综合: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华中师范大学官方微博.澎湃新闻等 一日之内,两位著名学者相继辞世! 5月28日上午,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发文沉痛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