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五篇 势篇(下)
【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②。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③。势如彍弩,节如发机④。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⑤。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⑥。治乱,数也⑦;勇怯,势也⑧;强弱,形也⑨。
【注】①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郭化若说:“这里用水这一物质,在迅猛奔流的运动中产生的冲力和能量能冲走石头作比喻,说明‘势’的含义。即指挥军队作战行动迅猛有力,就能加大对敌的优势而易于取胜。”陈宇说:“孙武在本篇中所说的‘势’,不管是指形势、态势、位势,还是气势、优势,其基本含义都落脚到一种‘力’。”“在战争中,主要是指军事力量的优化集中、妥善运用和充分指挥,表现为战场上有利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激水,湍急的流水。疾,快,急速,迅猛。漂石,指湍急的流水使河床上的石头漂浮起来。
②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鸷鸟,指鹰、雕、鹫之类凶猛的禽鸟。毁折,指猛禽捕捉擒杀弱小的鸟雀。节,郭化若说:“节,即距离。这里指接敌距敌愈近,则发起冲击时愈能迅速而突然。这就是‘节’的含义。”李零说:“‘节’是什么?就是出击的时机和节奏。”
③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郭化若说:“《孙子》出奇造势的中心命题就是这里所说的‘势险’和‘节短’。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隐蔽地接近敌人到最短距离,突然地猛烈攻击敌人。这种战术原则,至今仍可资借鉴。”
④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朱军说:“以‘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来比喻战时部队集中,人人逞勇,个个欲战的待动状况,只待一声令下,便能发动。在这时刻,即指挥员采取决心、下达命令的节骨眼的关键时刻,其节是很短的,决心的节,只存于方寸之间。本段用两个比喻说明在战争中既要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又要做到机动迅猛,才能发挥威力;既要近战,又要有节制地运用兵力,……其次,还说明战时用兵‘势险’、‘节短’之意,表示指挥员的决心既要正确又能及时,始能不误战机。”彍,指拉满的弓弩。意即把弓弩拉满。弩,用机括发箭的弓。
⑤“纷纷纭纭”四句:赵本学月:“纷纭,杂乱之貌,浑沌,无分别之意。言酣战之时纷纷纭纭斗虽若乱,其实步伍素分,号令素定,自有整齐者在,不可得而乱之夜;浑浑沌沌形虽若圆,其实奇正有方,分合有度,自有疏畅者寓,不可得而败之也。”朱军说:“在战争进行中,参战的兵种、人员、兵器众多,协同又有按时间、按地点进行的,稍错一步便会混乱;而前方、后方,消耗与补给,左右友邻等情况以及战场情况,都是瞬息万变,从外表去看,确是情况混乱,但是不能乱。靠什么?靠的是主官的冷静沉着,机断指挥;靠的是战前周密计划,通联无阻;靠的是各级指挥官坚决按照计划进行作战,情况有变时又能及时报告,适时按照上级命令行动。”形圆,指摆成三角形、正方形、六角形和圆形等阵形,能做到首尾连贯,部署周密,应敌自如。
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另一种解释,是说乱从治中转化而来,怯从勇中转化而来,弱从强中转化而来,故而在治、勇、强时不要松懈,避免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此说亦通。冯友兰说:“孙武初步认识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矛盾着的双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动的。战争也是如此,而且其变化比其他现象更为迅速剧烈。……‘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切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进行的。孙武注重主动地创造条件,使战争中的变化向与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
⑦治乱,数也:陈启天曰:“军队之或治或乱,因分数而定;或勇或怯,因战势而异;或强或弱,因军形而显。凡此,皆人人所知之一般原则。伪乱、伪怯、伪弱者,不过活用此原则,以出奇误敌云尔。”郭化若说:“可解释为治和乱世属于组织纪律的事。也就是警告人们:严整的队伍,约束不严就会产生混乱。”数,即分数,军队的组织编制。
⑧勇怯,势也:张预曰:“实勇而伪示以怯,因其势也。”李零说:“勇怯取决战势,即人为的态势和作战环境。”
⑨强弱,形也:李零说:“强弱取决兵形,即双方的实力。”这两种战斗力量,或是军队固有的,或是伪装出来的。
【译文】湍急的河水快速流动,产生的作用力使河床上的石头漂浮起来所形成的态势,这就是“势”的含义;猛禽在较短距离内突然加速发起进攻,捕获到了猎物,这就是“节”的含义。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有力的,向敌人发起进攻的距离是较短的。势就像弓弩拉满后的状态,节就像在较短距离内瞄准敌人触发弩机。战场上看起来混乱不堪,但在混乱中作战却能做到章法有序;战场上看起来形势不明,错综复杂,却能做到自如地应付各种情况而不被敌人打败。示敌混乱,实则组织严整;示敌怯懦,实则英勇无畏;示敌弱小,实则实力强大。严整或混乱的军队管理,取决于它的组织编制水平;勇敢或怯弱的军人士气,取决于战场上的态势;强大或弱小的战斗力量,取决于军队的实力。
【原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①;予之,敌必取之②。以利动之,以卒待之③。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④。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⑤。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⑥。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⑦。
【注】①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杜牧曰:“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使来;我弱敌强,则示之以强形,动之使去。敌之动作,皆须从我。”郭化若说:“这里的‘形’字是作动词用,但与《形篇》的‘形’字略有不同,而是把我方佯动的假象故意暴露给敌人看,使敌人信以为真,发生错觉而听从我之调动。”从,信从。
②予之,敌必取之: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陈启天曰:“凡军莫不因利而动,因此我可饵敌以小利,使敌争趋之,是谓予之,敌必取之。”
③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曹操曰:“以利动敌也。”何氏曰:“敌贪我利,则失行列;利既能动,则以所待之卒击之,无不胜也。”卒,士卒;一说同“猝”,突然,仓促。
④“故善战者”四句:裘锡圭在《说“择人而任势”》一文中说:“‘择人而任势’当读伪‘释人而势’,‘释’训为‘舍’,正与‘任’字之义相反。‘释人’承‘不责于人’而言,‘任势’承‘求之于势’而言。善战者能造成态势而使人不得不为用,而不必在此以外另有所责求于人。这就是所谓‘释人而任势’。”择,即“释”,放弃。责,求。任,用,凭借,依靠。
⑤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曹操曰:“任自然势也。”刘寅曰:“木石之性,置之安地则静,置之危地则动,方正则止,圆斜则行,皆自然之势也。故兵士甚陷则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不得已则斗,亦自然之势耳。”
⑥“木石之性”五句:梅尧臣曰:“木石,重物也,易以势动,难以力移;三军,至众也,可以势战,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安,指将木石平放。危,指将木石倾斜着放置。
⑦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杜牧曰:“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此篇大抵言兵贵任势,以险迅疾速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法国学者魏立德在《关于〈孙子〉兵法中的数理逻辑》一文中说:“《孙子兵法》采用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形’,一是‘势’。‘形’在古代著作中指一切可以看得见的物体。一支军虽的‘形’包括它的可以看得见的各种因素:人员的数量,兵力的配置、武器装备的数量等等。‘势’是一种比较微妙、更为抽象的概念。一支军队的‘势’包括它在交战中所处的态势,部队的士气,各种战斗队形的变换,以及一切构成军队潜力的因素。”江贻灿在《势义探微》一文中说:“势就是战争力量的合理积聚和正确运用之后所造成的主动地位,以及在积聚和运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冲击力。”刘庆说:“《孙子兵法》兵学范畴中的最高范畴是势。”“势是中国古代关于军事实力的表现、使用和发挥的重要兵学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是力,唯这个力不是静止的,而是要在运动中获取最大的能量,发挥最大的效力。……势在不同的军事领域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军队编组上表现为分数,在阵式队形上表现为形名,在作战指挥上表现为奇正,在军事实力上表现为虚实。对势的把握和运用是将帅作战指挥艺术的重要一环,将帅只有懂得识势、造势、任势,使己方在战场上居于有利的地位,最终因势利导去战胜敌人。”
【译文】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信从;给敌人一点好处,敌人必定接受而将空虚薄弱之处暴露出来。用利益调动敌人,以士卒守候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将帅,总是只求于势,而不求于人,所以能放弃人而依靠势。依靠势的将帅,他们指挥士卒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头和石头的特性,平放就静止不动,倾斜着放就会滚动,方形的会保持静止的形态,圆形的就会滚动行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所造成的态势,就像转动圆石,让它从八千尺的高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势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