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也治不好的病,病人自己吃一物却痊愈了,从此多了一种好药材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句民间歌谣相传是神医华佗所作,在东汉末年,黄疸病流传甚广,就连华佗都拿这种病没办法。后来一个患了黄疸病的病人,自己吃了一种植物后却痊愈了,这让华佗灵机一动,他连忙研究这种植物,最后果然从茵陈蒿中提炼出了药物,治疗了许多病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医,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和儿科,被誉为“外科鼻祖”。和他齐名的董奉、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可惜的是,华佗最后遭到了曹操的怀疑,被拷打至死。

不过即便如此,华佗依旧治了许多人,并且为后世的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年的华佗游学在外,见识了百姓疾苦,因此他宁愿钻研医学,也不愿意进入仕途。就这样他游历于安徽、山东、河南和江苏等地,为贫苦百姓治疗疾病,留下了显著的名声。

因此有许多权贵都寻求华佗治病,比如著名的广陵太守陈登,经常面红心躁,于是请来了华佗看病。华佗一番诊断之后,给他开了药,结果陈登吐了几十盆的红虫。原来陈登有吃生鱼片的习惯,而当时的生鱼大多为淡水鱼,有着许多寄生虫,因此陈登才患病。

不过华佗也说这种病还没有根治,一方面让陈登不要再吃鱼,另一方面让他三年后旧病复发在找自己。结果三年后华佗上山采药,陈登没有找到华佗,果然一命呜呼去世了。后来周泰为了保护孙权身受重伤,也是华佗亲自前往治疗,并且医好了周泰。

但是也有华佗治不好的疾病,比如当时肆虐一时的黄疸病。黄疸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心动缓慢、腹胀腹泻、乏力头疼等,在东汉时期是不治之症。因此有病人找到华佗,结果发现自己是黄疸病后,华佗也无能为力。

于是华佗只能劝病人在此之后吃好喝好,好好过日子。结果华佗过段时间又遇到了这个病人,而这个病人不但没有病逝,反而起色红润。华佗赶忙问病人吃了什么药物,或者是否找医生看过。病人却说没有吃过什么药,更没有找医生,不过因为家里穷,倒是去山上挖过野菜吃。

华佗赶忙让病人带着自己去山上挖野菜,而这位病人口中的野菜就是茵陈蒿。关于茵陈蒿,还有一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过了五月当柴烧”意思是茵陈蒿在三月药用价值最高,等到了五月就只能当柴烧。

其实茵陈蒿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那就是青蒿,就是屠呦呦取得诺贝尔奖的那个“青蒿素”中的青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青蒿素虽然以“青蒿”为名,其中主要成分却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黄蒿素,这是因为青蒿虽然有药用价值,但是毒性也很大,不适合人体使用。

言归正传,华佗得知了茵陈蒿的妙用之后,连忙去采了茵陈蒿,结果发现效果并不好。于是他在反复的实验后才得知,只有三月茵陈蒿的嫩叶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治理黄疸病,因此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句民间歌谣。

实际上关于茵陈蒿不仅华佗研究过,我国历代的医生都有过研究,最早在《神农百草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味苦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太(泰)山及丘陵坡岸上。”

清朝宫廷御医吴谦在由他主编的《医宗金鉴》中也记录了茵陈蒿有治疗瘟黄(黄疸病)的效果。而屠呦呦也是在翻阅了我国古代医书和药物巨制之后,总结了前人的智慧才想到从青蒿,也就是成熟的茵陈蒿中提取青蒿素。并且反复试验,最后为了防止青蒿素的副作用,改用黄蒿作为原材料,最后制作出了新型抗疟药物,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