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贵——锣鼓响.闹新春 ---儿时过大年的欢乐

锣鼓响.闹新春

---儿时过大年的欢乐

作者:铁67团 徐华贵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时代发展了,传统的走亲访友上门拜年方式,已经被电话拜年、电视拜年、微信拜年所替代。然而,每到这一天,我总还是会想起儿时过春节闹新春拜新年的欢乐!

我的家乡在鄂东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童年的记忆中,孩子们一年中最盼的是过春节,因为只有那几天,不仅有好吃好喝,最主要的是还有过新年闹新春的“文化大餐”,我们孩子们可以在大人的带领下,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享受几天难得的童真童趣童乐!

记得每年一过了小年,村里的“手艺人”和“文艺人”就开始忙碌起来。

篾匠去竹园里砍来竹子,噼里啪啦劈开,用竹篾扎好彩莲船的架子;画匠在白纸上画上喜庆的牡丹花、鸳鸯鸟等等,用浆糊小心翼翼的糊在彩莲船的架子上,然后把彩纸扎的绣球花和小灯笼,用彩带固定在彩莲船的各个部位,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莲船就造成了!

木匠从山中砍来又直又硬的小树,按照规格下料,刨去树皮,打上眼,穿上脚踏板,一对对高跷就制作成功了!大人的高跷是绑在腿上踩的,小孩子们要想体验高跷的乐趣和惊险,就用两根长一些的木棍制作高跷,双手把木棍夹在胳肢窝里,先踩上去一只脚,然后迅速踩上去另一只脚,叮咚叮咚的在地上来回走着,玩得可欢了!

扎狮子的工艺就复杂一些了,先用竹篾扎出一个狮子的头部形状,眼睛鼻子用硬纸板做成模子,然后反复涂上桐油使之定型,大嘴巴还要能张合自如。狮子的后部用床单与头部相连,床单上面用染成红色的细麻丝铺盖,就算是狮毛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村里的锣鼓声就响了起来。参加闹新春的人们,穿上新衣服,喜笑颜开的集中在村头。“文艺人”都化好妆,拿着各自的演出道具和行头,锣鼓手们敲锣打鼓,小孩们屁颠屁颠地跟在大人身后,一起去走村串户拜新年!

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将长长的鞭炮点燃,欢迎闹新春的队伍。这时锣鼓点更加激烈,演员和观众围成一个大圆圈,漂亮的船姑娘肩上用红丝带背着彩莲船,双手扶在彩船的两侧,随着锣鼓点和划船人的脚步,在圆圈内开始舞动起来。绕着人群几圈后,在锣鼓的指挥下,彩莲船船头对着主人家贴着大红对联的大门,划船人一边摇着用竹竿制作的浆,一边与我们这一帮小屁孩一唱一和:“彩莲船啦!”“哟哟”,“两头尖啦”“呀嗬嘿”,“来到贵府”“呀喂哟”,“拜新年啦”“划着”!

接下来,舞狮表演开始,锣鼓点也变得急促起来。舞狮者双手操纵狮头,忽高忽低,大嘴巴忽张忽合;狮身表演者躬着腰,不停的用双手抖动着狮毛,好像狮子在呼吸一样。领狮者腰间扎着一根红腰带,翻了几个跟头,舞了几套拳法,然后拿起红铁球,对着狮头,按着“啷切哐”的锣鼓点,与狮子展开搏斗,最后将红铁球塞进了狮子的大嘴里。顽皮的孩子们不停地把点燃的鞭炮向狮子身上扔,锣鼓声鞭炮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压台戏是踩高跷。表演者把高跷绑在小腿上,要反复练习好长时间才能直立行走,尤其是要在高跷上不动站一会就更难了,所以踩高跷者一般都是在不停地走动,以动来掌握平衡。表演踩高跷一般有六到八人,其中一人扮演“疯婆子”。“疯婆子”应该是高跷表演者中技艺最高的,化妆成红红的脸蛋上画着一颗大黑痣,戴着一顶黑色的济公帽,手中拿一把破蒲扇,挤眉弄眼,装疯卖傻,口中还要与其他高跷者一起唱着“国泰年丰风调雨顺”的小调,还不时来一个高难度的翻筋斗,或者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手中摇着破蒲扇,说一段笑话,逗得乡亲们前仰后合!

到了夜晚,我们点起了灯笼和火把,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宛如一条长长的火龙,继续走村串户,进行着我们的拜年闹春活动。

这支拜新年队伍一直要闹到正月初五才返回村里。每到一家,热情好客的主人都要拿出他们最好的土特产招待,我们小孩的口袋里常常塞满了糖果、花生、瓜子。每到一地,乡亲们都争着抢着到他们家留餐留宿。

一路的锣鼓声,一路的欢笑声,一路的亲情,一路的热情,儿时过大年的欢乐永远在我梦中!

2021年2月7日于大别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