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不闲是一种厉害能力

关键词:淡季、旺季、磨刀、提升
企业众生相:旺季忙的人仰马翻,许多该做的一些管理提升的工作没有时间、没有人去做;但是到了淡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副田园牧歌的景象。
这种企业很危险,一直醉心于事务性工作,满足于生产交付,满足于收入和利润数据,满足于简单重复,用的还是十年前的方式方法。
而同行们日新月异,积极为未来做好储备。一个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全体现在生产淡季时的表现。
识别这类企业不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有没有成体系的培训活动;二是有没有鼓励改善的氛围和文化;三是有没有开展一些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 1/3 忙时打仗,闲时培训


人的能力是企业竞争最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怎么来,必须依靠培训。
但培训不是运动,也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而是如何保证依照制度流程的齿轮在运转。
生产旺季时,肯定要首先满足客户需求,毕竟客户第一嘛。但是淡季时,应该是员工能力提升的最好时间。
首先是企业文化、领导力、质量教育、创新意识等思想、意识方面的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首先获得全体员工思想、理念上的统一,如果大家不能认可同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劲使的越大,破坏力反而越大。
理念教育会让员工明白很多事理,在工作中积极、阳光、不畏艰难挫折,重在内在素质提升。
其次是生产技能、计划能力、质量工具、供应链技术、客户需求、精益6西格玛、前沿技术等技术、技能方面的课程。前面的培训若属于“道”的层面,那么这里就属于“术”了,道是告诉我们要去哪儿,而术告诉我们怎样去,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人不知道,培训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为培训给后续工作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和人员一专多岗的柔性适应能力,都会以成本节省的形式反映到财务报表上。
最后一个是摄影、写作、绘画、舞蹈、钓鱼、羽毛球、电玩、花艺、烘焙、礼仪等方面课程。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两个属于自己的爱好,尤其是90后、00后,可以在舞蹈、羽毛球、电玩等交流经验,同样,家庭主妇们喜欢花艺、烘焙、礼仪,心静的人喜欢读书、写作、绘画,中年人喜欢钓鱼、摄影等等。
希望通过看似与工作不相干的一些培训、交流,找到每一个的兴趣爱好,让每一位员工找到自信力,培养情操,从而将这种自信力带到工作上。
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固定的月度培训计划,没有内部培训讲师,没有培训KPI,没有月度、季度最佳培训讲师、教材评选,没有课时奖励,那你的企业就是不想拥有素质高的员工,与平时宣扬的肯定言行不一。
  • 2/3 忙时打仗,闲时改善


改善需要时间和精力,淡季是改善的黄金时间,一刻值千金,所有的投入将会数倍在旺季时反哺。
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器顺者,事半功倍,器逆者,事倍功半。在淡季发动员工进行工装治具的改进和制作,不失为一项重要工作。
有的企业因陋就简,废物利用没有问题,但一直将就着,就会成为影响效率和质量的因素了。
君不见,工具、物料放的乱七八糟,每天花在找工具、物料的时间不会少,一天10分钟,一年就是2400分钟,就是5天工作时间。
若100个人,就是500天的浪费时间,顶2个人的全职工作量了,聘用2个人花费15万,这也是真金白银的成本呀。
又譬如,平时发现生产布局不合理,物流运输路线过长或交叉混乱,那么生产任务不忙时,可以发动员工进行生产布局优化调整,这个比较兴师动众,在生产旺季肯定不可能实施。
生产工序的增减裁并,通过过往的使用,肯定会发现一些一些不合理的动作,也会发现以前一些工序时间测算的不合理,有的关键工序会增加一些自检动作等。
这些都要对工序重新优化调整,并对工序时间重新平衡,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流水线作业效率,这里面需要大量的时间测算和平衡计算工作。
设备要做到战时不坏,在淡季保养、大修是一门必修课。
有的企业设备部门热衷于设备在使用故障时的紧急抢修。
维修人员加班加点,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终于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企业领导有时还大力表扬抢修时的功臣。
偶尔为之可以,长期如此,就是大大的错误。
在日本企业,设备极少在使用的时候损坏,也就没有什么抢修一说,视抢修为耻辱,认为这是对自己平时工作的羞辱。
但是他们平时,尤其是淡季,可是非常的忙碌,所有的大修、专检全部安排在生产淡季,当然这与平日对设备的保养、点检到位也密不可分。
总之,设备管理到位的企业视淡季为宝贝。
观察一个企业对淡季的使用,从他们的改善看板就可以看出,改善项目的数量是不是明显增多,改善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更甚,这里面可是一座巨大的金矿。
若没有改善看板,那就更谈不上淡季利用了。
  • 3/3 忙时打仗,闲时体改


体系系统的改进和引入,这是一项伤筋动骨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工作。
什么时候干,企业经历市场寒冬的时候,是干这种事情的最佳时期。平时忙时经营,淡季时一定要看同行、先进企业在干什么,有什么厉害的东西。
华为一直有危机感,“华为的冬天”就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市场可能会遇到一场寒冬。
是年,任正非去美国考察了一遍,回来就推行IPD和ISC体系,属于典型的寒冬磨刀,并且力度大到吓人。
1998年开始,华为花1亿美金邀请IBM帮助开展信息技术战略和规划、集成产品开发变革(IPD),随后又开展集成供应链体系设计(ISC)。
2004年邀请美世咨询公司开展组织结构设计,2007年邀请IBM、普华永道、毕马威开展集成财务体系变革,2007年邀请埃森哲开展销售管理体系变革(CRM)。
还有任职资格体系来自于英国国家职业任职资格体系,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是德国国家技术应用研究院做的,精益生产是日本丰田做的,股权是韬睿做的……
近10年内,华为光花在管理变革上的费用就有300亿人民币之巨,仅支付给IBM的咨询费就高达十数亿美金,1998年1亿美金相当于华为2年的利润总额。
以IPD、ISC为核心的六大管理变革,使华为的研发、生产、营销、供应、财资、服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走向了科学管理的套路上。
正确的路径必然导致正确的结果:IPD实施以后,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研发费用下降50%,产品故障率由2001年的17%下降到2006年的1.3%,产品维护成本下降200%;ISC实施以后,库存周转率提高40%,产品成本降低35%,订单履约周期缩短40%,客户满意度提高20%,等等。
从此,华为管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磨刀不能耽搁,更不能耽搁在淡季。
中国企业比西方企业落后的不是技术,是管理,管理体系建设比产品技术建设,对于目前处于全球竞争前沿的一些企业,显得尤为迫切。
在客户需求变化和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切没有IPD思想的研发是在耍流氓,一定做不好产品;一切没有ISC理念的履约供应是在耍流氓,一定做不快交付。
全球知名企业就是在理解和贯彻IPD、ISC思想的深度上进行较量。
一个成功的企业,淡季往往比旺季还忙,前者全是管理提升,后者多是履约任务落实完成,试问,对于企业素质,哪一个更厉害?
这其中也反映出一个企业当家人的眼界和魄力。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一、四晚为您呈现。

支持我的创作,

请点文后右下角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