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啥要“压岁钱”?

关于过年的记忆,多数是停留在儿时 ,那时最向往的就是过年。过年了,再凶的家长的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不会被催着写作业,有吃不完的零食,能换上崭新的衣服,与小伙伴出去玩耍,吃美味小吃,买心仪玩具等等。正月里,随家长出去拜年,更少不了领压岁钱。
每每接过长辈的压岁红包,小算盘都打得咔咔响,里面有多少啊,要上交多少,截留多少,吃东西花多少,买玩具用多少,玩游戏机要多少……光想想就喜上眉梢。及至长大成年,就不能再享受压岁钱的乐趣了,幸好还能用手机抢红包,小小回味领到压岁钱的乐趣。
压岁钱的准确记载最早出现在元代吴当《除夕有感》,“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争分压岁钱。”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春酒,小孩争抢压岁钱。清代王松《除夕书怀》说“亲朋索写宜春帖,儿女争求压岁钱。”清代李炳灵《探春令·成都除夕》也写到“料乡园笑语,雏孙洽。压岁钱盈箧。”
红色自古就是中国的吉祥色,明代秦镛《清江县志》记载:“除夕……小儿以红缕结钱龙,曰‘压岁’。” 所以那时的压岁钱是用红绳串上,和现在用红包装压岁钱是一个道理。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以綵绳穿钱,编作龙形,置於牀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压岁钱就是“压(yā)胜钱”“押胜钱”。“压胜”是古代一种避邪祈吉的仪式,用以达到压制、降服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班固《汉书》中记载:“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宫。”汉哀帝刘欣就让匈奴单于住“太岁”、“厌胜”的屋子里。
最早的厌胜钱出现在西汉,汉代五铢钱中,有的正面铸有“脱身易、宜子孙”字样,有的正面铭文为“辟兵莫当”,背面铭文为“除凶去央(殃)”,显然是为避凶致吉而特意制造的。时至明清,厌胜钱就成为佩戴在小孩子身上的期盼吉利和辟邪的装饰品。
第二种说法, “压岁”是“压祟”的谐音。清代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记载除夕时:“给家人金银铜钱,名为‘分钱’,亦曰‘带钱’,俱一百二十文,盛以绢袋,如茄如瓶,夜贮床头,曰‘压祟’。”有趋吉避凶,压制鬼祟的意思。同时,“压”还有接近的意思。而“压岁”表示马上到岁日(春节)了,发点压岁钱给小孩,全家一起,欢乐祥和的共度春节。
END

法务法会

  1. 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2. 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公示 - 2020年8月1日

  3. 天师府初一、十五诵早课上表祈福活动通知

  4.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辛丑(2021)年迎春纳福开运补财线上法会通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