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炉儿

“灯炉儿”在孝义话中读deng(一声)lour(四声),是“灯笼”的意思。

除“灯炉儿”外,孝义话中还有“火炉儿”,读huε(三声)lour(四声)。除夕或正月里,在院子外或街道上,用炭块儿垒起一个中空、锥形、半人高的炭塔,待天黑后,中间塞以木柴或直接浇上汽油,点燃,火苗从“火炉儿”的缝隙中窜出,映红了围在旁边的人们的脸庞。我印象较深的是,小孩子会把鞭炮撂进“火炉儿”中,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往往招致大人的斥骂。但过不了一会儿,忍不住又往里撂一个。

孝义话的“ou”与普通话的“u”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醋:cou(四声)

2.瞎瞽儿:瞎gou(三声)儿

3.哭:hou(三声)

4.颁颅:颁lou(四声)

5.奴才:nou(一声)才

6.平素:平sou(四声)

7.祖宗:zou(三声)宗

即“炉”是可能读lou(四声)的。

《康熙字典》中,“炉”的解释有“火炉也”。

《汉语大字典》中,“炉”的解释有“供做饭、烧水、取暖、冶炼等用的盛火器具或装置。如:炉灶;手炉;锅炉;熔铁炉;电炉”,还有“也指用作焚香的器具”。

我的理解是,“炉”的解释还应补充一项,“供照明用的器具”。

下图的熏灯像不像炉?

以下三图,网上卖家直接称之为“灯炉”。

福建莆田涵江区大洋乡有灯炉寨,“海拔788米的山峰因形似灯炉而称为灯炉寨”。

写作“灯炉儿,火炉儿”是对的,下面的写法值得商榷。

1.《乡言研究》中有“灯篓儿”,解释为“灯笼”。

2.《介休方言志》中有“灯篓儿”,解释为“灯笼”。

3.《临县方言志》中有“灯楼儿”,解释为“灯笼”。

4.《忻州方言志》中有“灯楼”,解释为“灯笼”。

5.《定襄方言志》中有“灯楼”,解释为“灯笼”。

6.《河津方言研究》中有“灯楼”,解释为“灯笼”。

7.《临汾方言志》中有“灯篓子”,解释为“灯笼”。

8.《屯留方言志》中有“灯娄”,解释为“灯笼”。

9.《左权方言志》中有“灯篓”,解释为“灯笼”。

10.《天镇方言志》中有“灯篓”,解释为“灯笼”。

11.《保德方言研究》中有“灯篓”,解释为“灯笼”。

12.《平鲁方言词汇研究》中有“灯篓”,解释为“灯笼”。

13.《繁峙方言俗语汇编》中有“灯笼”,“笼”的注音为“lou(楼)”。

14.《山西怀仁方言词汇研究》中有“每逢除夕或元宵节,或者婚丧嫁娶等重要的节日,人们都要在院子里或者大门外或者县里的交通要塞用大块炭垒成一个塔状的旺火,当地人们也把旺火称为'火笼’”。

15.《凉州方言词语考释》中有“灯笼火把”,“笼”的注音“为lou(一声)”。

“灯炉儿”在司马村读deng(一声)lәr(四声),“火炉儿”读hu(三声)lәr(四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