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南鱼龙灯
隆尧南鱼龙灯
隆尧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冀南平原中部,河北省南部,东临巨鹿,西接内丘、临城,南依任县,北连柏乡、宁晋,面积749平方公里。境内有泜河、澧河、滏阳河、午河贯穿,西部有尧山、宣务山,东部一片平原。南鱼位于县东部千户营乡境内,在千户营北偏西3公里。地处古大陆泽下端。明代尚有积水,当时附近人们在此打鱼为业,常栖于南北二高地,并在那里出售水产品,并称此二高地为“南鱼市”、“北鱼市”。水去人居,遂称南高地为“南鱼”村。
分布区域:隆尧县南鱼龙灯这种金角龙主要是在南鱼村,它活动于其发祥地南鱼村及周边村庄。
历史渊源:隆尧县南鱼龙灯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演变过程,传说唐太宗时天上有一金角龙,专管民间降雨之事,由于与别人打赌,违背了玉皇意愿,违法天规,给民间百姓造成重大灾难,被玉皇斩首。便召集一些野鬼在京城造事,于是唐太宗便向金角龙讲和,派唐僧去西天取经,来超度金角龙,封金角龙为神,享受民间香火。可这些野鬼进了城,有的贪图京城的繁华不肯离开,特别是过年,他们闹事生乱,敲诈百姓,非要金角龙的神灵出面制止不可,可过年时金角龙自己也贪图玩乐,便要百姓扎龙灯在城里舞起来,野鬼见了,以为是金角老龙来了,迅速躲避,这样正月里玩龙灯可以驱鬼辟邪,成了风俗,后来人们修建了奶奶庙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在当地奶奶庙庆典时,在县城内的广场表演,以表达欣喜欢乐之情,舞蹈延续多年无太大变化。
以前的活动情况并无文字记载,无从考察,能追忆起的活动在清朝嘉庆年间,距今约有一百多年,南鱼龙灯的产生、发展,经过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过程中的孕育,它经过繁荣,也经过挫折。“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开放之初的兴盛和现在由于现代传媒、娱乐的发展影响而进入濒危的境地。
基本内容:从前南鱼龙灯在制作工艺上比较复杂,主要原料有竹条、铁丝、木料、麻绳、棉布、颜料等,用竹条、麻绳将龙头捆扎成形后,用棉布包好,涂上各种颜色画上鳞片、龙眼两侧再扎上龙角,下额装上胡须,每节龙身和龙尾在制作工艺上与龙头基本相同,只是每节龙身内都装有油灯。整条龙除龙头、龙尾外龙身共有九节,每节长约六十五公分,龙头、龙尾和每节龙身下面都固定一木棒,每节内的油灯是用棉绳捻成灯芯,用雄黄食油配制成燃料,能燃烧五六个小时(没见到实物,只是听老艺人讲述,现在实物中的灯是用灯泡代替),绣球在制作时,先做一球状体,然后将其固定在一根木棒上,再用彩色棉布包好即可。
现在南鱼龙灯主要是龙身在制作工艺上与从前相比要简单多了,用木片制成圆筒作支架,圆筒与木棒固定在一起,再在圆筒内装上灯泡、电池作电源,把制好的骨架用丝绳连在一起,表演时套上用金丝绸制作的龙皮即可,这就比旧式龙灯轻便了许多,演员舞起来比较省力。
舞龙灯时一般要舞红、黄两条龙,每条龙需要12人来表演,表演时1人手持绣球在前面引导,其余11人高举龙头、龙身、龙尾紧紧跟随其后,基本步伐有小跑和急走,龙身上下翻飞,非常壮观,在表演过程中还可以做出各种花样,有五龙盘柱、钻八节、钻二节、还有绞龙、双龙对翻,还可来回钻,经过改进在表演时还可以喷火喷水,舞龙灯与其它舞龙的不同之处是“灯”,尤其在晚上表演,龙身里的灯一亮,更具观赏性。
从前,演员在表演时没有特定服装,人们用毛巾在头上一扎,就开始表演,现在,演员表演时都有特制服装,有红、黄两种颜色,他们头上扎有红、黄两种颜色的头箍,腰间系有腰带,穿红色服装的舞黄龙,穿黄色服装的舞红龙,在这些演员当中,最主要的角色是舞绣球、龙头、龙尾、二节、八节这五位演员。舞龙时用一面大鼓和六对大钹来伴奏。演员在化妆上比较简单随意,常常是在临上场时用白色、红色的粉在两颊上随意一抹,即可登场表演。很多老艺人多无文化,他们主要是口传、身授,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传承谱系:很早以前的传承情况无从考究,老艺人能追忆起的传承情况是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传承到现在已是第八代,且均为师徒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