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草篆得名的缘由,既不是隶意,也不是飞白,真正属性是草意

赵宧光一生钟爱篆书,其篆书独具面貌,既不同于历史的书风,也有别于时代面目,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被称之为“草篆”。

“草篆”的最大特点是以“草法”的融入篆书,即在篆书的书写时,大量使用草书的用笔方法。而这种用笔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连笔意识。此外,隶变过程中出现的“草篆”是书体演变过程中的不自觉现象,其中的偶然性很多,赵宧光的“草篆”是对成熟小篆的有意识改造,主动性的背后势必有其必然性。

《蜀道难》

“隶意”并不是赵宧光“草篆”得名的缘由

赵宧光“草篆”中常常带有隶书笔意,曾言:“篆之宛转处宜匀者勿论矣,其不必匀者,会须迭荡顿挫,始有笔意。”

赵宧光认为李阳冰、周伯琦二人篆书皆是俗书,其原因就在于“以圆为法”。而隶书笔法的吸收,也可矫正时代篆书尚“圆”之弊。故而,其篆书用笔,于转折处多用折而少用转,取“方”为法,不欲流转而过,以顿挫之笔增加点画的厚重感。而这个“方”也是隶书的主要特征之一。

隶书笔法的融入,是赵宧光接近古法,并与今人拉开距离的手段。观赵氏篆书,尽管用笔无隶书之波挑,却往往隶意十足,这一点从藏于苏州博物馆的赵宧光所书所书的《蜀道难》 可以看出。此外他对隶书“飞动”用笔多有吸收,常常以微带隶意的用笔取代篆书传统的中锋笔法,以求得篆书的灵动,从而区别于传统小篆的庄重。

观赵宧光篆书中的隶味,多少有些文徵明父子篆书隶写的影子,只是赵氏更多了草意与飞白的运用。很多研究者据此而对“草篆”是否是赵宧光所创的问题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如果隶意融入篆书就可以将其称为“草篆”,那么“草篆”显然不是赵宧光所创。

因为,仅仅就明代而言,在赵宧光之前有不少书家就是这样的风格。问题在于,“隶意”的融入不是“草篆”构成的主要成因。

篆书“飞白”

“飞白”也不是其“草篆”得名的缘由

赵宧光对飞白情有独钟,并有意识地加以继承,从他传世的篆书作品看,除了隶意的融入,还大量运用了“飞白”,几乎字字飞白,如赵宧光所书的“水镜”。

张怀瓘《书断》云:“妙哉飞白,祖自八分。”又云:“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

按张怀瓘所言,“飞白”是发自隶书的一种运笔特征,并为蔡邕所创,这种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白痕的隶书被称为“飞白书”。也许是这种成功的结合所产生的美打动了后人,其后,飞白被逐渐运用于各种书体。至元代,更喜用飞白。除了在书写篆书时使用飞白,还应用于画石、画竹等等。

赵孟的篆书“在当时已成为一种众人仿效的风气”,他的篆书样式影响了整个元代,对明代也有影响。其《光福重建塔记》前有其篆书引首,结字基本上是秦小篆一脉,笔画中锋,但含丝丝飞白。这种样式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没有大的突破。此类用笔严谨,仅仅是用墨浓淡差别的篆书,皆不可以“草篆”名之。

可见,“飞白”在篆书上的运用并非是赵宧光的首先创造。仅就明代而言,在赵氏之前的篆书创作中就有不少人喜用飞白,而且,一度成为时髦。故“飞白”参入篆书,并不是赵宧光篆书区别于他人的主要特征。另外,就“飞白”本身而言,它也不是“草篆”的主要特征,“飞白”与“草”毕竟有本质区别。“飞白”只是赵宧光“草篆”的笔法元素之一。

《杜牧七绝诗》

“草篆”的真正属性是“草法”的融入

篆书中加入“隶意”与“飞白”,可能会使篆书变得或厚重或灵动,但此皆不是“草篆”得名的真正缘由。

隶书笔法、飞白运笔皆非是“草法”的主流特征。如《乙瑛碑》,尽管波挑飞动,隶意十足,但它却具有成熟隶书的典型特征,是十分庄重的隶书。即便我们假设《乙瑛碑》 是以“飞白”的运笔写成,也丝毫不会影响它的规整端庄,最多是较之石刻灵动些许而已。可见,无论“隶意”还是“飞白”,都不是“草篆”的真正属性。

篆书之审美,结字崇尚婉转通达,笔画追求洁净圆整,气象则偏重庄严肃穆。《蜀道难》则大量使用连笔,风格迥异于前规。赵宧光以篆书为体,以草书点画为用,书体的结构为篆书,而行笔则使用行、草书的笔法,包括点画、连笔映带、飞白、粗细变化等等。

另外,与传统篆书不同的还有,赵宧光强化了篆书书写的速度感、时序感。首先是书写速度较传统篆书的行笔明显加快。另外,赵宧光在篆书的书写过程中,完全采用了行、草书的点画书写顺序。

此两点与传统篆书书写的速度、点画书写的次序有明显区别。赵宧光对“篆”与“草”的结合有其自己的观点,《寒山帚谈》云:书法止言真书须粗知篆体,余则以为岂惟真之取篆,即篆、隶不得真、草不成名家。确实,赵宧光以草法参入篆书,使原本端庄典雅的篆书变得率意而富有个性,从而有别于历史上大多严谨划一的篆书风格特征。正因为这个缘故,赵宧光以其“草篆”得名于世。

篆书《张樗寮手书金刚经后叙》

结语:

赵宧光“草篆”的风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草法的融入,表现出草书连笔、快写等草率的特征;二是隶书的用笔取代了篆书的运笔,增加了点画结字的丰富性与厚重感;三是飞白的大量运用,使篆书变得活泼灵动。有此三点,使原本稳重端庄为特征的篆书书体得以“草篆” 之名。

从表面上看,赵宧光的“草篆”是在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独特风格,但真正改变传统面貌而成为“草篆”的因素则是由于“草法”的融入。故赵宧光也自称其草篆“前无作者”,并非是自负之语。

(0)

相关推荐

  • 百体书法—草篆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草篆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草篆,篆书书体的一种.春秋战国时代通行篆书还没有字体的专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相对于篆书的草体写法--草篆,是在手写 ...

  • 赵宧光 草篆《杜牧七绝诗》

    赵宧光(1559-1625) 赵宧光 草篆<杜牧七绝诗>轴 105.1×46.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释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邨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趙宧光書. ...

  • 赵宧光 草篆《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赵宧光 草篆<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7*100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释文: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餉东淄.漠漠水田飞白鷺,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 ...

  • 印人传:那个写草篆的赵宧光其实也是篆刻家

    在明代篆刻家里,有一个年龄介于苏宣(泗水派)和朱简(切刀制印创始人)之间的篆刻家,他比苏宣小6岁,比朱简大11岁,他叫赵宧光.赵宧光篆刻的名气不大,原因在于他大多作品自用,但他编纂(不是他的原创)的& ...

  • 赵宧光——开“草篆”先河,再现简牍篆书之神态

    介绍赵宧光之前还是要啰嗦两句,可能大多数人对家学渊源不很在意,总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个可能用在当今的商场没准会有作用,但是用在做学问上可能就不大灵了,数代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底那 ...

  • 赵宧光——《寒山帚谈》8

    名家书有下笔便佳者,有用意辄好,不用意即不佳者,有不用意反好,用意即不佳者,此天工人工之异也.天工是其先世之人工,人工是其后世之天工.天人交至,上也:得人无天,次也:得天无人者,见世过世俱无利益者也. ...

  • 【宝瑞盈春拍】传世孤本—赵宧光《林壑听泉图》绢本山水大轴

    2018北京宝瑞盈春拍预览 预展时间 2018年6月17日-6月19日   9:30-20:00 拍卖时间 2018年6月20日 上午9:30(星期三) 预展及拍卖地点 北京亚洲大酒店大宴会厅 北京市 ...

  • 赵宧光游法海寺

    <苏州日报>2020年12月12日 B01版 何大明 晚明时期,有一位隐居在苏州寒山的高士,名赵宧光,字凡夫,他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赵元俨的后代.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苏州太仓.赵宧光的出生年 ...

  • 明,赵宧光《登鹳雀楼五绝诗》轴,中国国家...

    明,赵宧光<登鹳雀楼五绝诗>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赵宧光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草篆"先河,堪称一绝. 此幅作品有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多写了一个"静&qu ...

  • 丹青四十载 桃李自成蹊——美术学院赵焕光作品展

    作品欣赏  赵焕光的画将于2021年3月22-26日在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赵焕光 祖籍河北保定,1961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生长在河南新乡.1982年赴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学习陶瓷专业,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