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七篇 军争篇(下)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②;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③。故兵以诈立④,以利动⑤,以分合为变者也⑥。故其疾如风⑦,其徐如林⑧,侵掠如火⑨,不动如山⑩,难知如阴⑪,动如雷震⑫,掠乡分众⑬,廓地分利⑭,悬权而动⑮。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⑯。

【注】①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张预曰:“先知诸侯之实情,然后可与结交;不知其谋,则恐翻覆为患。其邻国为援,亦军事之事。”李零说:“‘交’和‘攻’经常分不开。《九地篇》讲开进,有两国交界的地方(交地),有三国交界的地方(衢地)。有时,你要打一个国家,还要借助第三国。关系如此复杂,不知‘诸侯之谋’怎么行。”豫交,指结交诸侯。豫,通“与”,参与。

②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曹操曰:“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沮泽,水草丛生的沼泽湿地。

③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李荃曰:“入敌镜,恐山川隘狭,地土泥泞,井泉不利,使人导之以得地利。”乡导,即向导。乡,通“向”。

④兵以诈立:吴如嵩说:“‘兵以诈立’就是说战争的胜利是凭借诡诈欺骗建立起来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互相保密,施计用谋乃是军事斗争的一条普遍规律。”黄朴民说:“孙子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就是从根本上划清了通《司马法》为代表的旧‘军礼’的界限,正确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古代兵学理论发展史上,《孙子兵法》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其实便是观念更新。其基本特色就是对西周以来旧的军礼传统的彻底否定,……毫不掩饰地把‘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公之于世,不讳言‘功利’是用兵打仗的出发点,从而放开手脚,理直气壮地在军事行动中进行算计,进行欺骗。”

⑤以利动:刘庆说:《孙子兵法》提出,第一,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利益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强调国家利益对战争的关键制约作用;第二,在战略决策时要讲求战争效益,要权衡利弊,“因利而制权”,不因贪图小利而遭受祸患,不因一时困难而放弃根本利益;第三,在作战时要深刻认识到利与害等因素的影响及其转化机制。“由于‘兵以利动’的思想反映了战争是敌对双方利益冲突发展的最高形式,战争行为是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后手段这一基本规律,因此为后世兵家所普遍遵守。”

⑥以分合为变也:分合,分别指兵力的分散与集中。杨杰在《孙子兵法新论》一书中说:“现代的战争,不只是兵力的分合问题,而是整个国力的大分合。战斗力的物质力与精神力、技术力是分,国家这架战争机器中的政治组织、外交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军事组织也是分,但打起仗来,却要使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统统和军事行动密切配合,实行国家总动员,并且要和利害相同的国家成立联合战线。分合的宽度、深度、密度,随着科学的进步,已经发展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阶段。”吴如嵩着重谈谈了几种情况下的“分合为变”的行军方法。一是开赴战场的分合之法。由于已知战日、已知战地,目的明确,任务清楚,因而一般应采取首先把兵力集中起来再向战场开进的方法。二是战场上的分合之法。在战争过程中,按照上级指定的时间和到达地点,分散于不同地域的参战部队为着达成既定的作战任务,须同时抵近目标,完成对敌包围。三是设伏歼敌的分合之法。按照上级赋予的歼敌任务,在预定设伏地域隐蔽集中,待敌进入伏击圈,然后突然行动,发起攻击。此种情形的分合之法关键是要求部队在向设伏地域开进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伪装和隐蔽。四是内线作战的分合之法。当敌强我弱,遭敌围攻时,为了保存军力,收缩阵地,待敌破敌,须将分散不同方向的我军各部,向上级指定的预置地域实行求心退却,以便集中兵力。

⑦其疾如风:张预曰:“其来疾暴,所向皆靡。”

⑧其徐如林:梅尧臣曰:“如林之森然不乱也。”

⑨侵掠如火:贾林曰:“侵掠敌国,若火燎原,不可往复。”

⑩不动如山:杜牧曰:“闭壁屹然,不可动摇也。”不动,指部队驻守的时候。

⑪难知如阴:李荃曰:“其势不测如阴,不能睹万象。”

⑫动如雷霆:张预曰:“如迅雷忽击,不知所避。”

⑬掠乡分众:郭化若说:“掠夺‘乡’间的粮食财务,把掳掠来的奴隶和农奴等分赐给有功de将领官吏。”朱军说:“‘掠’字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就是掠夺的行为。”“孙子时代的‘重地则掠’、‘重地吾将继其食’、‘掠于饶野,三军足食’,看来掠的目的物主要是粮食,这是‘因粮于敌’原则的实施。”“‘掠’即含有强行征集之意。”

⑭廓地分利:杜牧曰:“开土拓境,则分割与有功者。”廓地,扩大土地。           ⑮悬权而动:即孙武在《九地篇》、《火攻篇》一再强调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悬权,原指悬挂秤锤以称物,此处的意思是权衡利害。

⑯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杜牧曰:“言军争着,先须计远近迂直,然后可以为胜。其计量之审,如悬权于衡,不失锱铢,然后可以动而取胜,此乃军争胜之法也。”

【译文】所以,不了解一个诸侯国的战略谋划,便不能与其结交;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便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带路,便不能利用地形。因此,用兵打仗是凭借诡诈手段获得成功的,是依据获利多少来决定是否行动的,处理兵力分散与集中的问题,要根据战场实际采取灵活变通的战术思想。所以,部队行军迅速犹如急风;行军缓慢则严整不乱如树林;侵略敌国时,就像熊熊烈火般无可阻遏;部队驻守时,就像巍峨山岳般不可动摇;部队的状态如阴云蔽天般难以把握;部队发起冲击时,如雷击般无可躲避;掠夺乡间财物,将掳掠来的民众分给有功者;开疆拓土后,将土地分给功臣;权衡利弊得失后再采取行动。谁预先掌握了将迂回路线变得近直的奥秘,谁就能取胜,这就是获得先机之利的方法。

【原文】《军政》曰①:“言不相闻,故为金鼓②;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④。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⑤。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⑥。

【注】①《军政》:早于《孙子兵法》的一本古代兵书,已亡佚。

②言不相闻,故为金鼓:金鼓,古代用以指挥联络的通讯工具。杜佑曰:“金,钲铎也。听其音声,以为耳候。”王皙曰:“鼓鼙、钲铎之属。坐作、进退、疾徐、疏数,皆有其节。”

③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杜佑曰:“瞻其指麾,以为目候。”

④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张预曰:“夫用兵既众,占地必广,首尾相辽,耳目不接,故设金鼓之声,使之相闻,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见。视听均齐,则虽百万之众,进退如一矣。”一,统一。按,金鼓的用法,可参看《周礼·夏官·大司马》、《尉缭子·勒卒令》。

⑤“人既专一”四句:梅尧臣曰:“一人之耳目者,谓使人之视听齐一而不乱也。鼓之则进,金之则止;麾右则右,麾左则左,不可以勇怯而独先也。”张预曰:“士卒专心一意,惟在于金鼓旌旗之号令。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一有违者,必戮。故曰:令不进而进,与令不退而退,厥罪惟均。”

⑥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梅尧臣曰:“多者,欲以变惑敌人耳目。”变人之耳目,扰乱敌人的视听。

【译文】《军政》说:“将官的言语号令,士卒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以指挥行动;将官的动作指令,士卒看不见,所以设置了旌旗以指挥打仗。”金鼓与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视听工具。士卒的行为如果已经做到了步调一致,那么勇敢的就不敢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敢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使用火光和金鼓,白天作战多使用旌旗,这是为了扰乱敌人视听的缘故。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④。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⑤。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⑥。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⑦。

【注】①故三军可夺气:张预曰:“气者,战之所恃也。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则其锋不可当。故敌人新来而气锐,则且以不战挫之,伺其衰倦而后击,故彼之锐气可以夺也。……常养吾之气,使锐盛而不衰,然后彼之气可得而夺也。”夺气,指士卒失去战胜敌人的锐气。

②将军可夺心:李荃曰:“怒之令愤,挠之令乱,间之令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杜牧曰:“心者,将军心中所倚赖以为军者也。”朱军说:“夺心,指控制敌军指挥员的思维活动。将军是指挥部队的核心,他们的思想状况对部队作战有直接影响,……要求指挥员应具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的本领。”夺心,指将领失去战胜敌人的良好心理、坚强意志等。

③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朝气、昼气、暮气,指士卒在作战开始、中间与最后不同阶段的士气。孟氏曰:“朝气、初气也;昼气,再作之气也;暮气,衰竭之气也。”梅尧臣曰:“谓兵始而锐,久则惰而思归,故可击。”一说,朝、昼、暮,意即早晨、白天、傍晚。归,止息,此处是衰竭的意思。一说,指思归之情。

④“故善用兵者”四句:张预曰:“凡人之气,初来新至则勇锐,陈久人倦则衰。故善用兵者,当其锐盛,则坚守以避之;待其惰归,则出兵以击之。此所谓善治己之气,以夺人之气者也。”治气,掌握了敌我双方士气变化的规律。

⑤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杜牧曰:“《司马法》曰:‘本心固。’言料敌制胜,本心已定,但当调治之,使安静坚固,不为事挠,不为利惑,候敌之乱,伺敌之哗,则出兵攻之矣。”治,严整有序。哗,喧哗骚动。治心,掌握了敌我双方的心理特点,即在具备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也了解敌人的心理。

⑥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张预曰:“此所谓善治己之力,以困人之力者也。”治力,指掌握了敌我双方的战斗力情况。

⑦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张预曰:“正正,谓形名齐整也;堂堂,谓行陈广大也。敌人如此,岂可轻哉?《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又曰:‘强而避之。’言须识变通。此所谓善治变化之道,以应敌人者也。”邀,阻截,截击,阻击。正正,严整的样子。堂堂,壮大的样子。陈,同“阵”。治变,指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战术思想。

【译文】可以使三军士卒失去战胜敌人的锐气,也可以使将军失去战胜敌人的心理意志。在打仗过程中,士气始而锐不可当,继而士气怠惰,终则士气衰竭。所以善于用兵的将领,应避开敌人锐不可当的时候,而在敌人士气衰落时出击,这是掌握了敌我双方士气变化的规律。用自己的严整有序对付敌人的混乱不堪,用自己的安宁镇静,对付敌人的喧哗骚动,这是掌握了敌我双方的心理特点。用自己的近道便捷对付敌人的远途奔波,用自己的安逸对付敌人的疲劳,用自己的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了敌我双方的战斗力情况。不要截击旗帜齐整的敌人,不要攻击军容壮大的敌人,这是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战术思想。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①,佯北勿从②,锐卒勿

攻③,饵兵勿食④,归师勿遏⑤,围师必阙⑥,穷寇勿迫⑦。此用兵之法也。

【注】①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杜牧曰:“向者,仰也。背者,倚也。逆者,迎也。言敌在高处,不可仰攻;敌倚丘山下来求战,不可逆之。此言自下趋高者力乏,自高趋下者势顺也。故不可向迎。”

②佯北勿从:贾林曰:“敌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击我兵,谨勒将士,勿令逐追。”佯,假装,伪装。北,败逃,败走。从,跟随,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③锐卒勿攻:陈皞月:“盖言士卒轻锐,且勿攻之,待其懈惰,然后击之。所谓千里远斗,其锋莫当,盖近之尔。”张预曰:“敌若乘锐而来,其锋不可当,宜少避之,以伺疲挫。”

④饵兵勿食:王皙曰:“饵我以利,必有奇伏。”饵兵,指敌人抛出的诱饵。

⑤归师勿遏:李荃曰:“士卒思归,志不可遏也。”张预曰:“兵之在外,人人思归,当路邀之,必致死战。”遏,栏阻,阻截。

⑥围师必阙: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刘庆说:“春秋时期,大多数战争并不是要完全摧毁敌国、歼灭敌军,而是以有限的军事行动达成称霸的目的,因此不主张或不能进行歼灭作战,攻克敌人城邑营垒手段也嫌简陋。考虑到敌军‘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九地篇》)的心理状态,从涣散敌军斗志、瓦解敌军防御的角度考虑,‘围师必阙’的原则受到兵家的普遍遵守。”阙,缺口。

⑦穷寇勿迫:杜牧曰:“汉宣帝时,赵充国讨先零羌。羌睹大军,弃辎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穷寇也,不可迫。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将曰:‘善。’虏果赴水,溺水者数万,于是大破之也。”穷寇,陷入绝境的敌人。迫,逼迫。

【译文】用兵打仗的原理是:敌人如果占据了高地就不要仰攻;敌人如果背靠高地就不要迎击;敌人如果假意败逃就不要追击;敌人有锐气时不要进攻;敌人抛出的诱饵不要吞食;对退归本国的敌军不可阻截;对已被包围的敌人,应给他们留下一个缺口,以避免其负隅顽抗;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逼迫。这些就是用兵打仗的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