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作业没完成,我就抽自己”,父母的内疚式教育,正在伤害孩子……
作者 | 一乔
如果你的孩子,
作业写到凌晨还没完成,
你会怎么做?
广东中山的黄妈妈,
采取的方式令人震惊——
抽自己耳光!
幼儿园布置了一道要背诵的题目,
女儿回到家后,
怎么背都背不下来。
当时母女俩已经耗到十二点快一点了,
黄妈妈心急如焚,
发完脾气后还不解气,
就直接给自己一巴掌。
当时女儿一脸惊恐地看着她,
如今自己想想都觉得后怕。
黄妈妈的做法,
在网上也引起极大的争议。
不少网友痛斥这种“内疚式教育”,
甚至还拿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我妈就是内疚式教育,
然后我成为了妈妈口中最自豪的孩子,
啥事都自己解决完全不用她操心。
但是这样自己会很累,
有什么事宁可跟陌生人说也不会跟他们说,
因为自己已经很累了,
跟他们说还要安慰她们,
心理压力超级大。”
孩子学习不好,
父母有情绪这很正常。
可用“打自己”的方式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就连专家观察员边玉芳老师也表示并不赞成。
黄妈妈的问题,
不在于生气孩子无心向学,
也不在于自己管教无法。
而在于用孩子的错,来惩罚自己。
哲学家康德说过:“生气,
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聪明的妈妈,
她不是力求事事完美、
对孩子尽心尽责,
而是在面对不如预期的事情,
不拿孩子的错来惩罚自己。
01
孩子有错,父母别跟着犯错
节目《大王小王》上,
曾来过一对母女。
女儿杨茹身材肥胖,
体重重达340多斤,
在妈妈看来,
她从小不听话,初中辍学,
平时吵架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
如今嫁人了,
还净给娘家人添麻烦。
到处欠债,
把弟弟和弟媳全都得罪完。
每提到她,
妈妈恨铁不成钢,
失望至极之余,
就生气打自己,
怪自己怎么养出这样的女儿。
甚至说狠话:
“你要是不听话,
我和你爸就喝药死了。”
如此极端的话,
连在场的主持人都听不下去,
觉得可怕吓人。
其实妈妈自己也说,
自己也会想女儿,
可一想到那些糟心事,
就逼自己不要再去管女儿,
宁愿换电话卡也不给自己和女儿沟通联系的机会。
听完妈妈的哭诉,
真很揪心!
明明是关心女儿,
宁愿让儿子怪罪也想办法帮女儿还债。
可偏偏选择这么狠心的方式,
把母女俩间的关系推向更恶化的境地,
越来越僵。
不可否认,
女儿确实有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
可一味自责、
自我惩罚,就能改变现状吗?
显然不行,
只会让彼此的隔阂越来越深,
差点跨不过去。
美国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
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
不寻思解决问题,
怪孩子怪自己,
陷入自怜模式,
只会让负面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
错上加错。
孩子已经错了,
父母就不要再跟着错了。
把自己的激情用在抱怨上,
甚至用惩罚来埋汰自己,
绝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好办法。
02
父母越惩罚自己,孩子越无助迷茫
美国知名认知行为专家埃米·莫林认为,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印证了
上天对自己的惩罚,
这种想法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网上有个问题:
假如父母总爱以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教育,
孩子会怎么样?
有位网友现身说法,
讲述她“失败”的一生。
初中时,她比较叛逆,
经常和妈妈起冲突。
每次母女俩一吵起来,
妈妈就喜欢锤胸,大哭,喊着说:
“我怎么就这么无能,没把你养好……”
更激烈点的话,
妈妈就干脆躲进房间里睡,
不肯吃饭,
连班也没任何动力去上了。
口头禅就是:
“我饿死算了”、
“怎么我就不早点死了算了呢”。
一开始,
她的确很内疚,
觉得自己大不孝。
可听多了,麻木了,
内心充满各种无力感,
甚至有时候,
她觉得活着很没意义,
想放弃自己一走了之。
后来她离开了家,
独自在外生活,
总觉得自己是被“诅咒”了一样,
做什么都不行,
遇到困难挫折就特别容易放弃绝望。
如今,她始终还在跟
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无力感抗争。
认知行为专家埃米·莫林还表示:
“一个感到绝望的孩子可能会想
'我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
因为父母不愿放过他的错,
习惯用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他就被迫要为父母所做的一切负责,
内心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遇见挑战就只会逃避,
从不主动想办法解决,
任由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习得性无助”:
不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
失去动力逃脱困境。
内心被自我评价纠缠住,
他很难活得超脱。
也许有过想要改变的念头,
可却被无数失败的经历打败,
即便有动力,
却都无法坚持到底。
结果就陷入一个恶性循坏,
认为自己的悲惨,
就是活该,
自己的一辈子注定要承受痛苦。
人生,
自然也失去了重燃希望的颜色。
03
放过自己的父母,才会真正放过孩子
孩子的很多问题,
并不是自己用极端的方式就能够改变或解决。
与其被孩子气到崩溃,
用孩子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不如放过自己,
给自己和孩子留一条路。
1、不要总想着最坏的可能性
悲观自怜的父母,
总会很自然地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
他日后发展的状况划上等号,
其实这种预设是不准确的。
孩子不想学习或者叛逆,
也许他是迷茫,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他不学习,
并不代表就没有价值或没成才的可能。
就像《安家》中的苏天培妈妈,
原本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
经常大吼大叫,
母子关系紧张。
可在转学后,
孩子在机器人方面的天分被发现了,
还获得了全国比赛金奖。
这个变化,
让整个家庭矛盾彻底解决了。
所以,给孩子一些时间,
多发现他的优势,
不要什么事情都往最坏的方面想。
多想想好的,或许会有惊喜的发现。
2、逃离压力源,找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
当情绪处于极度负面的时候,
请不要放任自己沉浸在其中,
这样只会越想越负面,越想越痛苦。
压力往往来自于眼见和耳闻,
既然如此,
先做一个阻断,
让自己远离会产生压力的环境,
换个地方冷静冷静透透气。
为了不让自己依旧想着闹心时,
“逼”一下自己去找点开心喜欢的事情做。
当心情恢复好转了,
思考问题就不再偏激片面,
不给孩子过分的压力,
自己也有力气和心情去想积极正面的解决方法。
3、做个60分父母就够了,不多不少
我们和孩子始终是分开独立的,
或许内心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认为自己就是要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
不能让他有任何差池。
可越倾尽一切,
越容易失望无力。
留些心力给自己,
不用追求事事完美、
做好自己该负责的事情,
剩下就留给孩子自己。
孩子需要自我反思、
自我经历挫折,
才有成长的可能。
做60分父母,
就是给自己一个松紧有度的生活,
自己放松了,
孩子才会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个健康的家庭,
缺的永远不是心心向上、
努力成长的孩子,
而是敢不断突破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
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中,
不愿意整天被父母唠叨、否定和指责,
更不想父母把所有生活的“不顺”推卸到自己身上。
既然如此,
给自己的心灵做一个按摩和放松,
给孩子松松绑,
减少过高的期待和压力。
要相信,静待花开,孩子才能自在无恙。
——End——
作者:一乔,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永葆童心的青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