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千变万化,掌握了这些,你也能

文源 | 网络 · 编辑 | 思思
设计 | 晓洁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最具魏晋古风意韵,有人评价他的字,象王谢贵族家的子弟,纵然有不端正的,但爽爽有一种高贵的风气。这虽然是说风格上的特点,与人的修养和性格有一定关系,但至关重要的还是用笔。

除了风格上的特征,他的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富于变化,能够八面出锋才不至于掣肘,也才能使写出来的字没有拘谨之气,而有爽爽之感。

这些变化仅仅是书写时改变一下字形结构吗?显然不是。同样的笔法,就算字形千变万化,也会使通篇千篇一律,并且会杂乱无章,当然会使作品索然无味。多变的笔法才是免于平淡无奇的关键,而利于笔法转换的执笔也就是垂直于纸面执笔。这种执笔并非只为了行中锋之法,也是为了转换笔法方便。对于驾驭笔法,笔杆就象汽车的档把,暂停时要收笔垂悬。

关于这种垂直悬“掉”的执笔,多种书法论著记录了王右军这句话,“每做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建矣。”《说文解字》中,掉,摇也。一个掉字说明王羲之用笔不是死把着笔管做平面运动的,而是使笔杆摇曳生姿的。

我们看黄庭经,很多笔画里仰收的笔势。这个笔势怎么做到的呢?仰收一般用鳞勒,背笔策法,行至势尽,仰策之势不变,同时按笔,转腕收笔,这时笔杆又被“摇”正了。覆收是容易的,仰收就考验手法和功力,如果是侧锋行笔是做不出来的。

这只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说王羲之,颜真卿他们的草书多用侧锋,理由当然是字里的飞白。由于笔头含墨少到了一定程度,致使纸上着墨不均匀,却并非是侧锋造成的笔画边缘毛糙。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种飞白笔画是散锋刷出来的。如果散锋刷笔也是用的退笔或者用小了的笔。这种情况也是因为笔头墨少,下墨不均匀,所以完成飞白平行的现象。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蔡尚书见工匠拿笤帚刷墙,就会关于改变的照搬照套,这不符合那些大师的行事风格。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作是魏晋以后最具有篆籀笔意书法作品。其中的篆籀笔法仅仅是被叫做篆籀笔法的圆转转折吗?

其实这也是古法的一种用法,这就牵扯到篆隶的不同。隶书的转折已经是分笔了,相当于一横一竖两个笔画的组合笔画。篆书的转角则是一笔直过,有的隶书作品也有用这种篆法。

这种转折,也是八法五势中的钩努势中的转折,需要圆角而趯,趯这里读yuè,有迅速的意思。快速的行笔过程中,压力被传递给纸面,笔毫与笔毫之间压力较小。直转也不会使笔毫扭绞。转向之后,笔毫已经由右面转换成后面,到依然还是中锋。这也就是篆籀笔法的一种,篆书也不是有人说的那样只有慢慢地写,慢了绝对转不过来,该慢时不能快,该快时慢了也不成。

这种笔法不但颜真卿的行草书法中有,二王的作品中更多见。这种笔法造成的字形上的变化,使文字自带一种气势,这样的变化才会多而不雷同。今天这种圆转用笔都被当做侧锋用笔来对待,不但不会增加书法的妍丽,还会输掉那种古法的醇厚之气。

古法存于篆籀,中锋也只是篆籀的一种。今人看不见古法的存在,才会认为形神便是古法。赵孟曾经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笔法的核心总是不变的,但会增加响应技巧,用新的笔法代替古法也是得不偿失的。

笔法自古至今都是学习书法的重中之重。那些只重形式不重笔法的学习,肯定会使作品浅薄,没有了内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