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三:犹太教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三:犹太教哲学
巴勒斯坦是西亚最早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居住着操塞姆语的迦南人。公元前2000前后,希伯来人游牧部落从幼发拉底河以东来到这里," 希伯来人" 也就是" 河那边来的人"。他们与迦南人相互冲突又不断融合,创造着希伯来文化。公元前12世纪,一个强大的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占领了希伯来人的领地,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 巴勒斯坦" ,意思是" 腓力斯丁人的国家"。
到公元前11世纪,扫罗统一了希伯来北部以色列和南部犹太各部落,形成一个独立的王国,同腓力斯丁人进行战斗。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建都耶路撒冷,国势日强,最后将腓力斯丁人驱逐出去。大卫之子所罗门在位期间,爆发了以色列人耶罗波安领导的起义,失败的起义者逃往埃及。所罗门死后,耶罗波安在埃及起兵,在埃及人的帮助下,攻下耶路撒冷,建立了独立的以色列国家,定都撒马利亚。犹太国仍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开始了两国对峙的局面。公元前722 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以色列国灭亡。犹太王国在200 年后被新巴比伦王尼布甲撒二世占领,于公元前586 年被彻底摧毁。5 万余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成为所谓" 巴比伦之囚"。
此后,不断有犹太人筹划重返故土,恢复家园,一些哲人们也为此进行宣传活动,被称为" 先知"。到公元前538 年,波斯王居鲁士打败巴比伦和埃及,决定恢复耶路撒冷。到公元前4 世纪,犹太人被释放,重建犹太人的国家。但是不久这一地区又相继为亚历山大、塞流古王朝所征服和统治,公元前1世纪,又落入了罗帝国之手。
巴勒斯坦是个多灾多难的地区,也是一个充满神话和宗教精神的地区。
随着以色列王朝的统一,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修筑圣殿,供奉耶和华。这里成为全国的宗教中心,耶和华为唯一真神的地位开始奠定。但多神崇拜直到公元前5 世纪仍然存在。
从公元前9 世纪到6 世纪,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先后统治巴勒斯坦,大批犹太人移居他国。原来犹太人的民族神耶和华没有能够保护以色列免受异族蹂躏之苦。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人的民族神观念适应现实需要而扩展为列国的神,把异族统治解释为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犯罪的惩罚。这样,耶和华由民族神变成了世界神。这是当时犹太教的一个特点。
从公元前8 世纪起,民间兴起了一些先知,自称是" 神的代言人"。他们在宗教的外衣下评论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情况,预言未来,以" 救世主弥赛亚" 降临,拯救以色列的宗教口号为号召,组织以色列人反抗外族统治的斗争。
从公元前6 世纪到公元前2 世纪这4 个世纪中," 先知" 们收集古代典籍,进行加工整理和编纂,逐步形成了犹太教的经典,即现行的《旧约全书》。《旧约全书》共39卷,分为3 个部分,实际反映了犹太教经典汇编成书的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是律法书,大约在公元前444 年左右编成。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申命记》等5 卷。在创世纪中有关于伊甸园的传说,提出了上帝造人之说。这是以色列人对人类起源问题最早的探讨。此外,律法书主要记述了犹太人的历史和律法。
《旧约》的第二部分是《先知书》8 卷,约编成于公元前190 年。这部分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它反映了公元前6 至2 世纪犹太人的苦难经历。反映了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的斗争。
《旧约》中的第三部分是被称为" 圣著" 的11卷书。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2世纪的下半叶。那么,《旧约》最后形成是在公元前2 世纪下半叶。
《旧约》总的说来是一个宠杂的犹太教的宗教神学体系,它又包括了以色列的历史和启示文学。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它主要有如下观点:
第一,宗教唯心主义的上帝创世说。按《旧约律法书》的主张,天地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在世界被创造以前,除了神而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只有神是存在的。神从无中创造出世界。在造了天地万物之后,神又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神又取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作他的配偶。神赋予人一种统治权,管理这个世界,从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到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又赋予人创造性,成为这个世界上创造性的主人。当人因获罪而被逐出伊甸园后,神仍然通过先知指导着人间的路径。神在冥冥中监督着人们的行为,神还派他的使者救赎世间的人们,神还将通过审判来惩治世间作恶的人。总之,神仍然是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
第二,原罪与救赎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犹太教看来,人自始祖亚当和夏娃那里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原罪。他们偷吃禁果,被罚出伊甸园,来到地上受罪。苦难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人类忍受苦难,在苦难中行善事,是自我救赎的途径。还有另一种苦难是世间的恶人强加给人的,对这些恶人,上帝要审判他们。上帝还要派使者到世上来救赎世人。这种救赎来自于神和人的道德力量。
第三,救苦救难,寻求公平的社会政治思想。《旧约》中许多篇中都宣扬耶和华热爱人民,谴责权贵剥削人民欺压穷人的行径,号召人民和平友好相处。先知们以神的名义宣告,耶和华必将审问他们中的长老和首领,谴责他们侵夺穷人的劳动果实,压制百姓,设立不义的律例,屈枉穷人等等。《旧约》中提出弥赛亚救世主的思想,宣扬弥赛亚必将取得政权,组织政府建立人民和睦、友善相处、没有贫穷,没有战争的理想王国。这种神话的国度给犹太人带来了希望,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寻求社会公平的政治思想。
第四,先知先党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英雄史观。《旧约》中的第二部分是《先知书》,其他部分也是以先知传达耶和华的旨意的方式进行说教。先知的本意是" (神的)报信者" 或" 代言人" ,他们代表上帝评论世间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情况,建立起神与人的沟通。人的知识就是从他们的言论中得来,人们的行为要遵守他们制定的例律,服从耶和华与先知定下的约。总之," 先知" 先觉,知识来自于神;众人后觉,知识来自于先知的教诲,应服从先知。
" 先知" 不仅是先觉者,而且是拯救人类的英雄。《旧约》承认人们在世间受苦,受压迫剥削,是不公正的。但是,人们无法自己解救自己,而必须由上帝派" 救世主" 来拯救人类。救世主在犹太教《旧约》中称为" 弥赛亚" ,基督教的《新约》中的" 基督" ,也是源于《旧约》的" 弥赛亚"。在犹太教的《旧约》中,主要是正统的神学宗教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非正统的自由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传道书》和《约伯记》中。
《约伯记》记叙了约伯历经上帝与魔鬼的考验,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依然敬畏上帝的故事。其中,借约伯的牢骚发出了对上帝的怀疑和质问。故事是从耶和华与魔鬼撒旦的对话开始的:耶和华说,世上再没有谁比约伯更敬我爱我。撒旦说,他敬你爱你是因为你使他及家人平安富裕。假若你让他倒霉,看他还信不信你。于是耶和华就允许撒旦去试探约伯。他先夺去了他子女和财富,约伯仍坚持信仰上帝。然后,又夺去了他的健康,约伯终于动摇了。他想寻死,并向上帝大发牢骚。他说:为什么善得不到善报,恶得不到恶报?为什么善人颠沛流离,恶人享受安乐?犹太人非常敬奉上帝,我约伯就是如此。而巴比伦人不但不信上帝,而且还加侮辱,可是巴比伦强大兴盛,犹太人却倒霉受罪。上帝何在?为什么我约伯一辈子努力奉行神的一切旨意,结果却遭受迫害呢?你创造的世界上没有正义,到处都是非正义的事情。" 有人挪移地界,抢夺群畜而收养,他们抢孤儿的驴,强取寡妇的牛为当头"。而穷人们被迫" 收割别人田间的禾稼,摘取恶人余剩的葡萄,终日赤身无衣,天气寒冷毫无遮盖。……在多民的城内有人呻吟、受伤的人哀号,而神却不理会那恶人的愚妄。" (《旧约全书.约伯记》第24章)约伯悲叹生命短暂,死而不能复生,意义何在?约伯甚至将上帝比作魔鬼,愿将他毁灭。当然,最后约伯还是畏惧上帝而沉默,上帝也给了他丰厚的奖赏。
《传道书》宣传人生幸福与否同善无关的思想,指出"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 ,受欺压的人流泪,无人安慰,欺压人的人却更有势力。《传道书》认为,生命无足贵,奋斗亦无益,一切聪明才智,一切金银财富,一切人生享受,到头来都使人落不到好结果。" 空虚的空虚,空虚的空虚,凡事都是空虚"。智慧也不能使人幸福," 神叫人所经验的,是极重的劳苦"。"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因此,忧伤者转而歌颂快乐,"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 你一生空虚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妾,快活度日"。《传道书》进一步说:" 人死后和动物一样,……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空虚,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故此,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他身后事,谁能使他知晓呢?" 《约伯记》和《传道书》批判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间秩序之说,宣传悲观、怀疑、一切皆空、及时行乐的观点,指出没有来世的幸福,进而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既然没有神否定了造物主,而且人和动物都是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便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