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025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3.名将刘仁赡
显德四年(957)正月,后周南征大军已经围困寿州达十五个月,却依然无法攻下寿州。与此同时,刘仁赡的坚守也到了最后的时刻,除了兵力消耗之外,城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
刘仁赡苦苦地等待,终于等来了一丝希望,李璟又派出了一支庞大的援军北上,兵力达到了五万人!
这支援军在紫金山(寿州东北五公里处)扎营,连珠式地排列了十几个大营寨,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绵延几十里,很有气势,让后周军队颇为忌惮。
平心而论,战争打了一年多,李璟的运气还算不错了。最关键的寿州城,有猛将刘仁赡坐镇,才能坚持那么久,换成别人,早就歇菜了。本来大势已去,湿热的天气又出来帮忙,老天爷也够意思了。现在双方都已打得筋疲力尽,谁在最后一刻,咬紧牙关,就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可李璟的用人水平远远不如他的诗词创作水平, 在最最关键的时刻,他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他把五万援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刚刚败退下来的李景达,并授权他全权指挥淮南战局。
没错,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还是那种熟悉的味道。
李景达虽然手握重兵,却十分胆小保守,来了这么久,始终不敢主动发动攻击。
作为援军,既然来了,不积极进攻,那干什么呢?
李景达倒也没闲着,他来了以后,专心致志地干了一件事——修筑甬道。
所谓“甬道”,就是两旁有遮蔽物的通道。修这个玩意,主要是为了向寿州城输送粮草。这个想法很人性化,可真让人啼笑皆非。后周军队会不会放任你搞建筑先不说,人家寿州城里的人早就饿得眼冒金星,正在苦苦地支撑,哪里还等得到你修好甬道?
刘仁赡见李景达那么不靠谱,就提出要率众出城决战,请他一起配合。结果,方案到了李景达那里,被拒绝了。
李景达的愚蠢使南唐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
在后周军队的侵扰下,李景达的甬道终究没有修成,寿州城的粮草始终无法得到补充,饥饿开始成为寿州城守军的最大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后周倾斜。
摊上蠢人李景达,刘仁赡只能仰天长叹,他已经无计可施,支撑他的信念,不再是胜利的希望,而是忠诚。
刘仁赡忧愤过度,病倒了。他以一己之力困守孤城,以一座孤城,支撑着整个淮南战场。现在,这种坚持,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刻。
在后周征讨淮南的过程中,兵败、弃城、出降,似乎一直是南唐的主旋律,只有刘仁赡的寿州,是个例外。一开始,我不明白这位老将究竟神奇在哪里,直到我看到这样一件事情。
正月下旬,寿州城内。
南唐巡逻官员抓住了一位乘着黑夜出城逃跑的青年将校,查明该人的身份后,他们大吃一惊,这人是刘仁赡最小的儿子——刘崇谏。
为谨慎起见,巡逻官将刘崇谏押送到了刘仁赡处,请他亲自处置。
刘崇谏跪地俯首、瑟瑟发抖,他不敢抬头看一眼自己的父亲,他知道,父亲执掌军队,从来铁面无私,他更知道,临阵脱逃,是死罪。
刘仁赡静静地伫立着,面无表情,让人察觉不到他内心的半点波动。他一直沉默着,凝固的气氛告诉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没有父亲和儿子,只有统帅和逃兵!
传令——腰斩!
听到决定后,刘崇谏伏在地上颤栗,身旁的人呆呆地看着这一幕,却没有一人站出来求情。
不是不想,是不敢。
终于,监军使(负责监督军队的官员,军队二把手)周廷构实在不忍心,站出来向刘仁赡痛哭求情。
平心而论,以寿州城守军的实力,能坚持到这个份上,已经竭尽全力。别说放过自己的儿子,即便举城投降,也不算太过分。
但周廷构的求情并没有奏效,刘仁赡不为所动。
万般无奈,周廷构想起了另一个人,现在能救刘崇谏的,只剩下一个人——刘仁赡的夫人、刘崇谏的母亲。
这回,周廷构得到了一个母亲的答复:
“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如果宽宥了他,刘氏就不再是忠良门第,我与仁赡有什么面目见众将士呢!(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
说完,下令推出处斩。然后,她从容地为儿子办理丧事。
“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
我相信,这也是刘仁赡的回答。
仅此一点,他完全配得上名将的美誉,他的夫人也值得尊敬。
对南唐而言,拥有一个刘仁赡,是它最大的幸运,不幸的是,他仅有一个刘仁赡。
三月,柴荣再次亲征,抵达寿州城下督战。
李景达依然毫无作为,就在相持过程中,一员大将因内讧而叛降,不但献出了营寨,还带走了一万多军队,这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柴荣把握战机,果断突破紫金山大营,沿着淮河向东,水陆并进追击残敌,大败南唐军队,“唐兵战溺死及降者殆四万人,获船舰粮仗以十万数”。
刘仁赡听说最后一支援兵溃败,一病不起,昏迷不醒。
三月十九日,坚守了十七个月的寿州城陷落。
不久,刘仁赡病死。
尽管后周和南唐在战场上打得死去活来,但在听到刘仁赡的死讯后,双方都作出了相同的反应。
“世宗(柴荣)遣使吊丧,追封彭城郡王。”
“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
有气节的人,无论敌我,都将给予最高的尊重,从来如此!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