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字
供,多音字,读音gōng、gòng,是形声字,从人共声,本义为供给、供应,《说文》,"共,设也。一曰供给"。引申出供奉、供述、供职、供事等。古文中"供"与"共"常通用,如"共酒食,具资用",共即供也。
共,甲骨文“共”像双手托举物品奉献。造字本义:献祭。
“共”的“双手举物风险”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入“人(祭师)”另造“供”代替。

供”的字源解说我评站长的解说: 1分2分3分4分5分 网友总评: 0分
“𠬞”又是“共”的本字;“廾”是“𠬞”的异体字;而“共”又是“拱”、“供”和“恭”的本字。𠬞,甲骨文(左,左手)(又,右手),表示左右两手相对,意即拱手,古代的抱拳礼。在战争频仍的远古时代,人们双手抱拳高举过头顶(由投降姿势演化而来),目的是以不利于自身防卫的脆弱姿势,向对方显示臣服与虔敬;后来这种抱拳于头顶的姿势,演变为抱拳于胸前的简便礼仪,在和平时期表示友善和相互敬重。亮拳示威,抱拳示弱,可谓古今一也。当“𠬞”成为单纯字件、不再单独使用之后,繁体甲骨文再加“囗”(祭祀区、集会广场)另造“共”代替,表示在祭祀区或集会广场集体性拱手行礼的典型礼仪动作。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金文异体字误将“囗”(祭祀区、集会广场)写成不知所云的“廿”。有的金文异体字写成(手持杵棒)、(手持杵棒)会义,表示众人手持杵棒夯土,为大型建筑集体施工。篆文承续金文异体字字形。当“共”的“奉献祭品”引申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供”代替,强调祭祀者恭敬奉献祭品。造字本义:动词,宗教集会者将奉献的祭品恭敬摆放在祭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共”写成。当“共”的“抱拳拱手”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拱”代替,强调抱拳的手部动作。当“共”的“心怀敬意”引申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心”另造“恭”代替,强调由衷崇敬而表露谦卑的态度与言行。表达“抱拳示敬”时,古籍多以“拱”代替“𠬞”、“廾”和“共”; 表达“心怀敬意而谦卑”时,古籍多以“恭”代替“共”和“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供,設也。从人,共聲。一曰供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供,摆设祭品。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共”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共”是“供给”的意思。
“供”的字义引申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供”的词汇分类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①本义,动词:将所奉祭品恭敬摆放在祭台 gòng 。 供案 供桌 供菜 供果 供品 供奉 供献
供,设也。——《说文解字 · 人部》
上无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墨子 · 非命上》
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吕氏春秋 · 季夏》
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 · 封禅书》
②动词:给予,给出,满足对方需求 gōng。 供电 供料 供气 供水 供油 供给 供养 供应 供求 供销 供需 供事 供职
供不应求 供过于 求供求平衡 供需平衡 供求关系
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尚书 · 无逸》
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孟子 · 滕文公篇》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庄子 · 天地》
行用货财,供给军之求索,使百吏肃敬,不敢解怠行邪,以待君之令,相室之任也。——《管子 · 地图》
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佑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后汉书 · 桓荣丁鸿列传》
瑜以相者言中,益贵繇,而供给资费,使得专学。——《三国志 · 魏书》
③动词:说出实情真相,招认 gòng 。 供称 供认 供词 供状 供认不讳 / 招供
勾责得王葛四招供:先於至元二十七年窃盗分宜县刘十一苎蔴。—— 《元典章新集 · 刑部 · 偷盗》
取凶犯口供讫,又将干证唤问……皆供认不讳。——清 · 黄六鸿《福惠全书 · 刑名 · 审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