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病】湿是怎么回事?

讲   阴阳,论五行,学医入道

点击播放语音课程

湿是怎么回事?.mp3 来自汶东内经讲堂 00:00 25:50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解《中医解病》的第二集,这一集我们要讲一下湿是怎么回事?现在的北京正值入秋,天气由酷热转为清凉,中国的24节气真的很神奇,就比如说立秋这一天,立秋一到暑气顿消,空气中那些湿漉漉的水分越来越少,让人顿感清爽。那么,这些让人头疼的湿漉漉的水分都跑去哪里了呢?是啊,大自然中的一切不要去想,随便一个现象恐怕解释清楚就能获得个诺贝尔奖。

我们暂且不去探究这个自然现象,但这个自然现象却和中医认为的一种疾病有关,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讲的内容,湿是怎么回事?

关于湿,中医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我们先说外湿,一般夏季入暑之后 ,人都说酷暑难耐,再加上暑季潮湿,中医认为在暑季大自然会生成一种邪气,这种邪气中医称为湿邪。由于湿邪来自于自然环境,中医称这种湿为外湿。

说到湿邪这个词,也只有中医能够听得懂,如果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自然环境于人体的影响。但是,这种说法太过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中医就把自然界对于人体的影响归纳为六种邪气,这六种邪气,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而湿邪只是其中之一。

有外湿,自然就有内湿。这些年随着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增强,中医的很多概念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比如说湿。很多人认为肥胖和湿相关,减肥就要祛湿。再比如,有的朋友觉得自己身体沉重,没有力气,也认为是湿。还有的人认为大便溏泄也是湿。

这种看法对不对呢?

应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往准确一点讲,这些都属于内湿的范围。

那么,外湿和内湿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外湿是大自然生成的一种带有湿的特性的邪气。内湿是当人体正气虚弱的一种表现,这其中脾气虚最容易生成内湿。当人体内湿比较重时,就很容易遭受到外湿(湿邪)的侵袭。而人体一旦遭受到湿邪侵袭,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那么,这个湿邪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医定义的湿邪是夏秋之际大自然之中的一种邪气。湿邪是有它特定的季节性的。那么,湿邪的季节性在哪个季节呢?

在我们的常识中,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但是在《黄帝内经》当中,把四季划分成为五季。那么,这个第五季在哪呢?

《黄帝内经》在夏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长夏。这个长夏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长夏指的是入伏之后这段闷热多湿的季节。夏季这种闷热多湿的气候,正好符合了湿邪的特点。

那么,湿邪有什么特点呢?

中医总结的湿邪共有三个特点:

湿邪的第一个特点是:湿为阴邪,粘滞固着。

说到湿邪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夏季的暑天。空气潮湿,水气很大,粘到人体表面,黏黏糊糊,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潮湿。这个说的就是湿邪的特点。

湿邪致病,不容易去除,人体一旦被湿邪侵袭,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并且缠绵难愈。传统中医有一个说法,说: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大家想一想,油进入到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这个难度有多大。

听到这里,就有朋友会想了,这个听起来有点像不治之症。那么,是不是一旦被湿邪侵袭就没办法呢了?

这个其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后面我们会告诉大家具体的治法。现在我们先要了解病邪的特点。如果一个人辩证不清,用再好的药,也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因此,认清湿邪的特点,才能做到辩证清晰,用药准确。

下面我们说湿邪的第二个特点,湿邪的第二个特点是:湿性重浊,易阻滞人体气机。

那么,重浊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重指的是沉重,一般被湿邪侵袭的患者会觉得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所谓浊,代表不干净,污秽,浑浊。被湿邪侵袭的患者容易出现,面色黄且晦暗,人的面部就好像有一层污垢一样,洗不干净。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面色又油又黄,面色晦暗,这种人大多是有内湿或者外湿的问题。

阻滞气机的意识是说,被湿邪侵袭的患者,会出现气机不畅的症状。这种症状表现往往是胸脘满闷,没有食欲,倦怠乏力。湿邪阻滞气机之后,还会引发头重如裹,昏昏沉沉等症状。

湿邪的第三个特点是:湿性趋下,容易侵袭人体下部。

关于湿邪趋下的特点《黄帝内经 . 太阴阳明论》中说:故湿邪为病,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症。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说:当一个人遭受湿邪的侵袭之后,就容易产生尿液浑浊,女子的带下,另外还有,脚气病和脚肿等症状。

另外,湿邪侵袭人体,常常和大自然的另外一种邪气相结合,这种邪气就是风邪。当湿邪侵袭人体时,再与风邪相结合,还会造成人体的体表之气被困,并且造成人的肢体酸重,肿痛。人体遭到风湿之邪侵袭人体肌肤,会造成人体出现湿疮,和各种皮肤病等等。这就是湿邪的第三个特点。

当我们了解了外湿的特点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湿邪侵袭呢?

如果一个人在夏秋之际,居住在暑热潮湿的环境之中,如果您身体健康,气血充盈,阳气充沛,自然不容易被外界的湿邪所侵袭。但是,如果您身体虚弱,气血亏损,再加上体内有内湿,这个时候,人体的内湿和外界的湿邪相呼应,就容易受到的湿邪的侵袭,并且引发身体的疾病。

说到这里,我们还需要解释一下人体的内湿是什么?

人体内的湿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前提的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人体的脾胃功能衰弱。

学习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脾主运化。《黄帝内经》所说的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指的是脾具有把水谷转化为人体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并且将这些营养物质转输到人体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二是运化水液,指的是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功能。

当人体通过摄入外界的食物和饮水,进入胃肠道之后,是通过胃肠道的消化作用,把食物和饮水分解,变成人体容易吸收的营养物质,之后,再由脾负责吸收和分配给其他脏腑的。

这个时候,如果人体阳气充沛,气血充盈,脾脏的功能也旺盛,胃肠道所分解的这些营养物质,就容易被脾脏所吸收并且布散出去,转变成为人体所需的气血阳气等人体的动能。

而当人体进入衰老期之后,随着人体的脾胃功能的衰退,人体代谢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也随之减弱,进入人体的营养物质,大量的堆积,不能被代谢掉,这些营养物质就会转化成为痰湿。

这其实才是,人到中年之后,慢慢发胖的一个基本原因。我们身体代谢有个习惯,最先不能代谢掉的营养物质,先以脂肪的方式贮藏起来,随着脂肪贮藏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多,慢慢就装不下了。

这个时候,这些不被身体分解的营养物质,就成为了人体的一种负担,就比如这些营养物质逐渐泛化到人体的血液、淋巴系统、经络、气管、肠道中,以痰湿的方式出现。

痰湿泛化到人体的血液之中,就会造成人体的高血脂症。

痰湿泛化到人体的淋巴系统之中,就容易产生头昏、眩晕、高血压。

痰湿泛化到人体的经络之中,就阻滞人体的气机,引发人体的胸闷和无力。

痰湿泛化到人体的气管之中,就引发咳嗽,多痰。

痰湿泛化到人体的肠道之中,就引发腹泻。

总之,无论痰湿泛化到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造成疾病。痰湿在人体的泛化过程中,会造成人体的的整体功能衰退,就比如,内湿重的患者,就会感觉肢体沉重,倦怠,慢性腹泻,没有力气等等。

那么,当人体被湿邪侵袭会产生什么疾病呢?下面我们就把中医内科学当中,外湿导致的三种症状介绍给大家。

1、湿困卫表

这里的卫表的意思是人体体表的一种气,这个气,中医称之为卫气。卫气的有防御外界邪气侵袭人体的作用。湿困卫表的意思是说,外界的湿邪侵袭到了人体的体表,滞留在人体的体表,影响了人体体表卫气的运行和护卫人体的作用。

一般湿困卫表的患者,会觉得,身体发热,兼有怕风,怕冷,汗出少而粘,头痛并不强烈,头上由如裹着东西,肢体酸重,而且疼痛。除此之外,患者还会有胸闷,胃胀,反胃,口中粘腻,大便稀溏等症状。一般湿困卫表的患者的面色微黄,舌苔白腻,脉浮且软而无力。

在中医内科学这本教材中,推荐的治疗湿困卫表证的方剂是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苓汤是一个芳香化湿的方剂,以藿香,厚朴,半夏,茯苓为主药,这其中藿香有芳香化湿药的作用。厚朴有使湿气下行和通便的作用。半夏的主要作用是化痰湿。茯苓的主要作用是化湿利尿。

藿朴夏苓汤一共11味药,主要是一个治疗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的方子。

关于藿朴夏苓汤这个方剂我不多做解释,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芳香化湿兼有利水清热作用的方剂就可以了。由于这个方剂并没有中成药,也就是说,这个方剂并不适合中医爱好者使用。关于方剂的组成我会发在课程的文字版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文字版,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另外,这里我们推荐一个治疗人体湿证的通用方,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对于内湿和外湿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藿香正气散已经制成了成药,药店里丸剂和胶囊的都有。

藿香正气散和藿朴夏苓汤相比,藿香正气散化痰湿的作用更好,藿朴夏苓汤

化水湿,解表的作用更好。要想真正学会使用这个方剂,还需要您具有一定的辩证用药能力才可以。另外,再强调一点这两个方剂都是用于治疗寒湿证的,湿热证不适合。

【来源】《感证辑要》引《医原》。

【组成】藿香二钱、 川朴一钱 、姜半夏一钱半、 赤苓三钱、 杏仁三钱生苡仁四钱、白蔻仁一钱、 猪苓三钱 、淡豆豉三钱、泽泻一钱半、通草一钱。

下面讲湿邪的第二个症状,湿滞经络。

湿滞经络指的是,湿浊之邪侵袭人体下肢,造成的人体的下肢腿部或膝关节出现肿胀或者屈伸不利等症状。这个症状更接近于大家所理解的风湿病,湿邪侵袭人体不仅会造成下肢的肿胀,还容易造成膝盖积液等症状。临床观察这种湿滞经络的症状,会出现舌苔的白滑或者白腻,这些都是湿浊困脾的表现。

在中医内科学当中治疗这个疾病的方剂是薏苡仁汤。但在中医内科学上并没有说是用哪个薏苡仁汤,因为中医历史上有很多薏苡仁汤的方剂。我依据中医内科学所描述的症状,查到的是出自《奇效良方》的薏苡仁汤。

出自《奇效良方》的薏苡仁汤,是一个用于治疗,人体受风湿之邪侵袭,导致的手足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等症状。薏苡仁汤同样是一个治疗寒湿证的方剂,湿热证不适合。

【处方】

薏苡仁(一两) 当归(一两) 芍药(一两) 麻黄(一两) 官桂(一两) 甘草(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挫炒.一两)

另外,这里再强调一下,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一个注意事项。我们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学习的是一个治病的思路。当临床上遇到这个症状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有这个方剂出现,但是治这个病,绝不仅用这个方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同样一个疾病,在不同体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治疗思路。如果说,你中医内科学学的非常好,遇到哪一类疾病就用哪个标准处方,这个一定治不好病。

因为,治病还要兼顾患者体质的差异性。就比如一个人阳虚体质的人和阴虚体质的人,同时得了一种病,疾病的走向是不同的。

阳虚体质的患者遇到湿邪,容易化成寒湿证。而阴虚体质的人遇到湿邪就容易生湿热证。而寒湿证和湿热证的处方就完全不同了。

另外,临床上治病,经常有病人说,我这个病不重要,你不用管,我那个病重要,你只要把那个重要的病治好了就行了。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体的每一个症状都有可能是核心症状引发的。

临床上看病,轻症一定是先好,重症一定是最后才好,这是治病的规律。有些患者,不了解这个知识,反过来说,我这个病不重要都好了,那个重症为啥就不好,这是因为重症表现出你体质的核心问题。核心的问题一定是最后解决,同时解决的难度一定大于那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下面讲湿邪致病的第三种类型,湿毒浸淫。

湿毒浸淫证的临床表现症状是皮肤病,其中有疥癣,疮疥,疱疹,脚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等等。一般这种湿热证的舌苔都是黄腻的,脉滑且快速。

这个症状类型,基本就是湿热导致的皮肤病,书中推荐的方剂是二妙丸。二妙丸现在药店里面都有卖的,买起来很方便。

处方:黄柏末、苍术末各等分。

但是,临床上单用这个处方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胃肠湿热的问题,一个是皮肤病的问题。一般舌苔黄腻的症状,是胃肠间有湿热,如果湿热这个名词您理解不了,您就可以理解为慢性炎症。

这种胃肠间的慢性炎症,有很多种原因,可以治疗胃肠湿热的方剂也很多,就比如:大柴胡汤、温胆汤,大黄牡丹汤,这些方剂用于治疗胃肠道湿热都是有效的,但具体是什么病症,还需要辨别清楚,因为这些内容说起来又足够讲一堂课的,再加上并不是本堂课的这个主题,这里就不多讲了。

关于湿的分类,中医内科学分为内湿和外湿两块,另外还有脾虚造成的湿,以及肾虚造成的湿,如果把所有的关于湿的内容都集合起来讲,这个恐怕讲十堂课也讲不完,由于时间的不够,我们这里只把外湿的三个方剂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以此为基础,能够对于湿产生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好了,课程讲到这里,今天的课程就讲解完了。今天所讲的方剂在文字版中都有。另外,在本期课程文字版中,共为大家提供了几种中药材的图片,其中半夏、白豆蔻、苍术、白术、厚朴、紫苏的图片都没有标注名称,您能认出这些图片中的中药材吗?请在群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吧。

课程的最后,说一个事,疫情期间为了方便大家看病,汶东中医工作室在今年的3月份开通了网络门诊,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发现效果还是非常好的。近期随着疫情的缓解,有朋关心疫情结束后这个微信视频门诊会不会停,这个和大家说一下,这个微信视频门诊不会停,即使疫情结束我们还会延续下去,这个大家尽管放心。

希望了解本次讲座文字版内容的朋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汶东内经讲堂。好的,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