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迎来中场战事,“四化”能力比拼白热化
正在进行时的上海车展,主题是“拥抱变化”,变化正是汽车行业当下的写照。在今年车展上,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传统车企告别了昔日的高光时刻,而华为、腾讯、百度等科技互联网公司,以及“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相继登场,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时代的舞台上换人了。对于历经百年发展史的汽车行业,变化这个词已不足以概括当下,变局似乎来得更贴切些。造车新势力正在打破传统车企的技术壁垒,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行业格局正在加速洗牌。
拐点已至。进入2021年,造车这个词频繁出现在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新业务中,以华为、腾讯、百度、小米、大疆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试图通过各自在智能化、数字化领域沉淀的能力,或许将不仅重新定义传统汽车,也将推动传统汽车企业向科技企业的转型。
从国内造车局来看,先后崛起蔚来、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为汽车的百年变局做了铺排。如今看来,伴随着科技互联网公司相继下场,汽车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简称“四化”)的方向发展,造车新势力已然迎来中场战事,“四化”的能力将更加白热化。
若将目光投射至深圳,以华为、腾讯、比亚迪为代表的三家深圳企业,可以说是造车场上的绝对主角。一家全球领先的硬科技公司、一家顶尖的互联网大厂以及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深玩家,它们从各自的领域发起攻势,拉开的便是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实力大比拼,改变的是全行业的格局和生态。
有着140多年发展历史的汽车工业,来到了迭代升级的关口。而2021年可以说是智能汽车价值大发现的元年,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跨界入局的科技互联网公司都在争先布局。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智能化更是成为各大车企和供应商聚焦的话题。
对于传统车企和科技互联网公司而言,传统制造业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伴随着5G、AI、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科技产业深度融入汽车产业,让汽车正在成为智能手机之外的新智能终端。
而传统车企与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既有一拍即合,也有急于抱大腿,谁都不想成为被时代淘汰出局的失败者。赶在新一轮洗牌前入局,大家在智能汽车早期阶段都还有跑出来的机会,反应迟缓或将遭受降维打击。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汽车产业的变革类似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过渡,汽车的转变时期好比2010年智能手机的转化时期。
而从今年的上海车展来看,可以说“无智能,不汽车”,智能汽车成为最大的噱头。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阿尔法S在今年车展上赚足了眼球,智能汽车的概念更是点燃了资本市场的汽车板块,掀起涨停潮。
腾讯副总裁钟翔平表示,互联网科技企业与汽车企业已经形成稳固的“双打组合”,共同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同时也将共同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本次车展上,腾讯与广汽宣布战略合作升级,在三年的深度合作基础之上,继续扩大产品数字化和合作,构建出行生态,完善数字化底座,加速实现业务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升级。
而伴随着科技互联网公司的下场,汽车行业正在酝酿一场百年大变局。
时代在变。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已经驶入十字路口。
2020年底,在一场投资交流会上,一名投资人断言五年内新能源汽车将全面取代燃油车。他举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流行穿貂皮大衣,如今在大街上几乎已经没有人穿皮草了。归根到底是人的观点在变,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貂皮大衣已不再是潮流,反而让人觉得土气。而当下提碳中和、碳达峰,新能源汽车便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燃油车一样会成为过去式。
来自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市场上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5%,预计至2025年可达到近60%的市场规模。长期预测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不断增长,到2025年将接近20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75%以上,高于全球市场的装配率水平。
从2015年第一波造车潮算起,经过六年的行业发展,“四化”转型已经深入到汽车产业的核心,成为车企重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传统汽车走向完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以后,传统部件的构成只会占30-40%,而剩余的60-70%是与电子、计算、通信、软件相关。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更是表示,手机有百万级的应用,PC有万级,电视有千级,车只有百级。而通过华为HiCar,可以将手机中的百万级应用带到汽车中。
互联网大厂扎堆造车,盯上的正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百万级应用市场。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红利见顶,互联网公司也正在寻求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机会,“互联网+汽车”便是典型案例之一。以社交和生态服务能力见长的腾讯,从2018年开始进军智慧出行领域,目前已经和33家主流车企合作,深入到造车、卖车、用户服务的方方面面,落地120余款车型。
在汽车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四化”的升级策略已经被各大车企提升上日程,传统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新型人车关系也在变,汽车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向人机交互的智能体进化,这对车企的数字化运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通人、车、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的互联互通,让大数据在云平台、数据中台上顺畅流转,更好地读懂大数据、读懂人的需求、读懂人车交互,才能提供千人千面的车服务,这对于车企来说,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试想听过的歌、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在用车的过程中生成大数据,可以更好地读懂用户,成为人车交互的情感纽带,而这中间就需要打通手机与车机之间的连续性跨端服务。在腾讯联合广汽推出的《2020年中广汽·腾讯智能网联车品牌报告》中指出,对于用户来说,当用户将智能汽车作为出行的陪伴者,它能够承载更多的智能化的助手价值。
随着第二波造车潮席卷而来,人们发现,在造车新势力的战场上,华为、腾讯、比亚迪三家深企都是头部玩家,深圳也可以说是智能网联汽车绝佳的试验场。这是一座科技创新的城市,工业制造业更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如果说华为、腾讯、比亚迪分别代表了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三个主攻方向,那深圳政府则主导着需要统筹协调各方的网联化,在法规制定、交通规划、路侧等方面推进“四化”落地。
在造车产业链上,各家玩法各异。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身份进入汽车行业,华为宣称“不造车”,定位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腾讯则定位为数字化助手。南都记者观察,深圳“造车三杰”可谓殊途同归,是入局者更是赋能者。
作为整车制造商的比亚迪,在今年4月向外界宣布,刀片电池产能快速爬坡,品质稳定可靠,远超原先预期,开始向全行业外供。在造车的产业链上,同时扮演着其他车企供应商的角色。
对外开放与赋能,是深圳“造车三杰”的殊途同归。在自动驾驶方面,腾讯便将自动驾驶开发云平台和模拟仿真工具提供给车厂,进行深度合作。苏奎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不单纯是一个车体硬件。这么大的生态体系,腾讯愿意在里面发挥自己的一些优势作用,助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去年9月,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项目招标结果公示,腾讯和华为联合体中标,项目金额1.49亿。腾讯自动驾驶将运用自身在融合感知、决策规划、高精度地图、虚拟仿真、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助力深圳市坪山区打造集研发、测试、示范、产业化于一体的立体化智能网联产业创新示范区。
造车局行进至中场,已告别前期的“烧钱”阶段,更加比拼技术实力。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为代表的深企代表,是妥妥的实力派,在后半场的角逐中有望引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从而实现国内汽车产业的价值跃升。
然而,无论是从汽车制造,还是未来汽车智能化和软件定义汽车等方面,当下仍需各大厂商破除行业壁垒,共建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把蛋糕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