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动态|“2017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在京开班
2017年8月21日,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文化译研网承办的“2017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在北京开班。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名外国作家、翻译家、出版人、评论人齐聚北京,参加为期8天的研修活动,与中国文学、出版、翻译界人才和机构进行面对面交流,选译作品、切磋技艺、分享经验、对话未来,将为中国文学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在致辞中说,文学出版互译合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各国文化“美美与共”的手段。“研修班”将通过介绍中国文学出版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度解释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文学出版故事,吸收各国代表的观点、需求、意见和建议,切实推动中外文化互译合作。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在致辞中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对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合力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在每年输出和引进的图书版权约有2.5万种,与世界50多个国家签订了互相翻译对方经典作品的协定,文学出版的互译合作正在蓬勃发展,通过多方协作努力,更多的中外优秀翻译人才必将通过“研修班”和“译研网”网站等平台,充分融入到文化、出版、影视产业链条中,找到更大的市场和平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致辞和主旨演讲中说,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学创作传统和资源,不乏优秀的文学和故事。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巨大发展,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愿望变得日益迫切。“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对于外国译者来说,是一次“深入生活”的体验,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学以及文学背后的生活。希望各国专家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听到中国作家们在其作品中所传达的“中国声音”,从而更多、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这个具有深厚传统,同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创造着灿烂未来的国家。
在开班仪式上,与会嘉宾就“中外文学、出版、翻译交流”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鲁迅文学奖”评委郭宝亮教授与各国代表分享了中国当代文学“由西向东的双向超越”和“由'向内转’到'向外转’”的创作趋向。腾讯阅文集团杨晨介绍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和前景,并欢迎各国代表多多关注网络文学的新动态。中国人民大学贺耀敏副校长呼吁,各个民族的伟大作家和作品应成为人类共同的心灵思考和追求,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介绍说,2016年中国共出版图书50万种,总印数达90万亿册,出版产业正在积极“走出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介绍说,中国目前有250多所大学开设了翻译课程,每年在读翻译硕士有2万多名,在文学翻译领域,机器翻译尚远不能替代优秀翻译人才的作用,“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必然需要中外翻译人才更加密切频繁的合作。
马尔代夫前驻华大使、翻译家拉希德,美国“武侠世界”网站创始人、翻译家赖静平,瑞典前驻华文化参赞、翻译家、作家伊爱娃等代表纷纷表达了译介中国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参与主题发言的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会长伊利亚兹·斯巴修表示,将在本国努力推动出版一系列中国主题图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以求进一步推动阿中文化交流。新西兰阿诺伊尔出版集团创始人费·罗德表示,希望将更多的优秀中国文学、儿童文学作品带入新西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院外方院长白罗米表示,她曾翻译过的《荀子》《庄子》、莫言、余华作品等在罗马尼亚都受到读者喜爱,而随着时代变化,更多罗马尼亚人也期待通过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艺术形式接触更多的中国文化,她期待通过“研修班”接触更多中国作品,不断丰富本国读者的视野和期待。
“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始创于2014年,已邀请一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参与研修,在海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体现了“文化互译、沟通心灵、好作品,让全世界一起看”的宗旨,不断扩大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 | 徐莹 朱贺芳
摄影 | 万国松
编辑 | 朱贺芳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