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师“对照条文”举隅(十)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仲景“对照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 六两 石膏 (碎) 一斤 甘草 (炙) 二两 粳米 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两个条文对比的意义不同的“脉证”却用了同一个“方”,其中奥妙确实值得挖掘!
首先第176条患者脉见“浮滑”,“浮”在这里指“表”,主“热”,而“滑”主“实”、“气”!(可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抟,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故此条描述的患者应该是表有“热”,里有“实(气)”的状态,这里仲景也说“表有热,里有寒”,这里的“寒”到底是指的什么确实是让人伤透脑筋,如果说是代表温度,那么似乎又与“白虎汤”的“清凉”性十分不符,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是存在“错简”,联系到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我们知道既然能“吐”出来的东西,那就应该是有“形”的,有种说法说这个“寒”其实是“痰”的谐音,总之这个“寒”代表的应该是一种致病物质!所以我大胆推测第176条的“寒”与此是一个用法,应该代表的是一种实邪!而且这个“实邪”应是具有热性的,它应该结合了相当程度的“水分”,(在这里我想到小时候见到我们东北农村用土灶台煮饭时候需要盖个大锅盖,“焖”上一会再打开以后会有一种湿润的蒸汽扑面而来,也许仲师在这里说的就是这个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热”传导到体表,因为这是一种“热气”,所以我们用“白虎汤”去清透其热,便可以解决问题!
而第350条的患者同样见“滑”脉,这里我们也大胆推测这个“滑”其实是一种具有热性的邪气,而这种“邪气”闭结在里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宣发继而出现手足逆冷的“厥证”,所以此时的主要矛盾在于清除这个“邪热”,仲景同样用了“白虎汤”,意义也是在清透郁热,使阳气得到正常宣发,里热除而厥者愈!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