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二 十四寒 买臣怀绶 逄萌挂冠


《龙文鞭影》卷二    十四寒  买臣怀绶  逄萌挂冠


买臣怀绶  逄萌挂冠

mǎi chén huái shòu  páng méng guà guān

【注释】

(1)买臣:朱买臣,字翁子,西汉会稽吴县(今属江苏)人。家贫好学,砍柴维生,后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官至丞相长史。

(2)绶:系印信的丝带。

(3)逄萌:字子康,东汉北海都昌(今属山东)人。新莽时渡海客居辽东,东汉初年至劳山修道,朝廷屡次征召不就。

(4)冠:帽子。

【语译】

朱买臣怀里揣着印绶,准备回乡担任会稽太守;逄萌将官帽挂在东都城门,离开京城隐居避祸。

【人物故事】

据《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家境贫困,喜好读书,不善于管理家产,常砍柴卖钱以维生,挑着捆好的柴木,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挑着柴跟随,多次制止买臣在路上歌唱,但买臣唱得更加起劲,妻子感到羞愧,请求离去。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应该就富贵了,如今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了这么久,等我富贵报答你的功劳。”妻子愤怒地说:“象你这样,终究会饿死在水沟里,如何能富贵?”买臣不能劝留她,就听任她去了。之后,买臣独自在路上歌唱,背着柴行走于坟墓间。前妻和夫家一起上坟,看见买臣又冷又饿,就叫唤他来吃饭。

几年后,买臣随从上计吏(上报帐簿的官员)当差,押送装载衣食用具的车子到长安,恰巧同乡人严助受皇上宠信,向皇上推荐了买臣。召见,买臣解说《春秋》,谈论《楚辞》,皇帝听了很高兴,任买臣为中大夫,和严助都任侍中。后来买臣因事获罪被免职,过了很久,买臣向皇帝献计以平定东越,皇上任他为会稽太守。皇上对他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象身穿锦绣衣服夜晚在路上行走,如今你觉得如何呢?”买臣磕头谢恩。

起初,买臣被免职,等待皇上诏命,常依随看守会稽郡邸的人借住饮食。拜为会稽太守后,买臣穿着旧衣服,怀里揣着印信和绶带,走回郡邸(诸郡在京师的府邸)。正值上计时,会稽的上计吏正群聚饮酒,对买臣不屑一顾。买臣进入室内,看守郡邸的人与他共食,快吃饱时,绶带稍微露了出来。看守郡邸的人觉得奇怪,上前拉其绶带,看其印信,竟是会稽太守的印章。看守郡邸的人大吃一惊,出来告诉上计吏。但他们都喝醉了,大叫说:“太夸张了!”看守郡邸的人说:“试着拿来看看吧!”向来轻视买臣的旧识进去看印信,走回来急切地呼喊:“确实如此!”在座的人惊慌害怕,告诉守丞(辅助郡守的官吏),大家互相推挤排列于中庭拜见买臣。

不久,长安厩吏驾着驷马官车来迎接,买臣乘坐离去。会稽听说太守将至,发动人民清除道路,县吏送行和迎接的车有一百多辆。到了吴县,买臣看见前妻和丈夫在清理道路。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载其夫妻到太守府,安置在园内,供给他们食物。住了一个月,前妻上吊而死,买臣拿钱给她丈夫,让他安葬妻子。又把老友全都召见了,对那些曾有恩于他的人,皆一一报答。

据《后汉书.逸民传.逄萌》,逄萌家境贫困,曾当过亭长。有一回县尉经过县亭,逄萌等候迎接拜见,不久舍弃亭长之职,感叹说:“大丈夫怎能供人使唤!”于是前往长安就学,通晓《春秋》经典。当时王莽杀了儿子王宇,逄萌对朋友说:“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已经断绝了!若不离去,将大祸临头。”随即摘下官帽,挂在东都洛阳的城门上,归乡后带领家人渡海,客居辽东。

逄萌素来通晓阴阳之学,知道新莽将败亡,不久,就头戴瓦盆,在市集哭道:“新乎新乎!”因而就隐居避世。直到汉光武帝即位,逄萌又到琅邪郡的劳山隐居,养志修道,人们都被他的道德所感化。北海太守向来就听说逄萌这位高人,派官员送礼拜见,但逄萌不理会。太守怀恨在心而派人逮捕他。官员磕头说:“逄萌是位品德贤良的人,闻名天下,所到之处,人民敬重他有如父亲,前往捉他必然捉不得,只会自取其辱。”太守怒而将官员关进监狱,改派其他官员。但走到劳山,人民果然共同以武器抵御,官员受伤流血,奔逃回来。后来光武帝下诏征召逄萌,他假托年纪老迈,一连征召了几次都不肯去。

【说明】

人生际遇往往很难预料,朱买臣即是一例。所以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能另眼看待。怀才不遇也不需妄自菲薄,平时充实学识,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买臣之妻自始至终都是个悲剧人物,其实买臣贫困时她挑柴跟随,再嫁后救济过又冷又饿的买臣,对买臣也算仁至义尽。只是她受不了穷困潦倒的买臣还在路上歌唱,可见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对路人的侧目不能淡然处之。买臣当太守后,将他们夫妻安置园内,其妻必然难以忍受闲言闲语,最终羞愧自尽,与其说是造化弄人,不如说是被这执着于名、爱面子的心给害了。

逄萌挂冠的原因是:“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三纲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提倡的伦常道德,来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渊源于孔子。遵循三纲五常,便能维持人伦和谐及社会稳定。王莽杀子,逄萌见三纲灭绝,天下将乱,便挂冠而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