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文统奉诏发行最早的纸币
元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纸币流通最为盛行的时期。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以前,访求才智之士,听说过王文统的名字。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后,励精图治,这时又有人推荐了王文统,元世祖便迅速起用了他。 忽必烈成立中书省,总管内外百司的政务。 第一个提拔的平章政事便是王文统,让他改革各种政务。 王文统执政后,设立十路宣抚司,提出各种例式规定,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制度的约束下,官员到地方办差,不会惊扰到百姓; 政府的盐税收入,不会缺斤短两; 市面上的货币流通,畅通无阻。 接着王文统按照皇帝的诏命在颍州、涟水、光化军设立交易市场。 王文统发行了蒙古政权自己的纸币——中统宝钞,同时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流通。
中统钞的发行,标志着元代纸币制度的确立,具有作为支付手段与金、银有同样的价值。 元时来华外商与外宾,看到仅是一张印刷品的元朝纸钞可以购得各种商品,与金银无异,都深感奇特新鲜。 元朝纸钞不仅通行于内陆,而且也通行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今西藏、新疆、云南、东北各地无不流通。 对此,不仅有古代文献可证,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元代的出土经济文物可证。 中统钞由于信誉昭著之故,其流通领域又并不只限于国内。 在东南亚许多地方,直到明代仍有流通。 可见,元纸币实际上在当时国际商业交往中已成为通用货币。 当时一些国家不但欢迎元纸币在其国内流通使用,而且还仿效发行自己的纸币,如波斯帝国,足见纸币对世界影响之大。
忽必烈在经济上改革开创了先河,其中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发明了“纸币”。有人会说最早的钞票是“交子”,北宋年间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是那时候的交子是作为一种存款的凭证而已,并没有作为铜钱那样流通使用。忽必烈推行纸币后,不仅是发行量、稳定性还是流通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前朝。《元史·食货志》说:中国古代的纸币始于唐代的飞钱、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金朝的交钞。纸币的发行管理办法是以实物为母,以纸币为子,子母相权衡而行用。意思是说,纸币代表实物的价值行使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但是在元朝后期,由于毫无节制的发行,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当时的经济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元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但是总体来说,纸币的流通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使用的是纸币。中统元年(1260年)冬,元朝初次发行中统交钞,自十文至二贯文,共计十种不同面值的货币。王文统主持中书政务时间虽短,却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在北方大规模地实行了汉法。在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战争中,王文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这些对于元朝的建国及其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但这个王文统为人刻薄善妒,刚成立中书省时,张文谦为左丞。张文谦是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经刘秉忠推荐入忽必烈幕府,深受忽必烈赏识。张文谦也不忘向忽必烈推荐人才。其所推荐的郭守敬,不仅在兴修水利颇有建树,而且参与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张文谦素以安国利民为己任,所以凡是讨论的问题,都观点明确,因此总和王文统意见不一致。王文统便对此愤愤不平,总想找个借口来陷害张文谦。后来,张文谦终于以左丞之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而离开中书省。这时姚枢、窦默、许衡等都是元世祖所敬重和信任的人。王文统便暗示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太子太师,任命窦默为太子太傅,任命许衡为太子太保。在表面上,王文统装出对这些人很尊重的样子,其实不想他们朝夕作为顾问在元世祖左右。窦默曾与王鹗、姚枢、许衡都侍奉在忽必烈身旁,他们在忽必烈面前斥责王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必祸乱天下,不可把他安插在相位上。”元世祖说:“如果这样的话,那谁可为相呢?”窦默说许衡可以。忽必烈听后很不高兴,此议就作罢了。
可就在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李璮造反了,并将济南、益都、涟海三城献给宋朝。李璮是金末地方武装集团的首领李全之子。金章宗泰和时,金、宋开战,山东各地群众相继起义抗金。益都县人杨安儿(原名杨安国,以卖鞍材为业,人称杨鞍儿),聚众起义。潍州农民李全,人称李铁枪,与兄李福等起义,响应杨安儿。嘉定八年(1215年)后,杨安儿兵败战死,所部红袄军面临解体的危险。这时,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挺身而出,决心继承兄长的遗志,把抗金斗争进行到底。她在其舅父刘全的支持下,招集红袄军旧部1万余人,自为首领,军中尊称她为“姑姑”。此后,杨妙真率经过整顿的红袄军,转战淮、曹一带,继续抗金。杨妙真与刘福等收集残部与李全合兵一处。1217年,宋宁宗赵扩下诏伐金,并招安各路义军,李全等人依靠南宋。李全的农民起义军逐步扩张,后公开与南宋敌对。1231年,宋将赵范、赵葵用计诓李全出营帐,堵塞退路,李全被迫逃走,北至新塘,陷入数尺深的泥淖。宋制勇军赵必胜等追及,用乱枪刺死。接着李全在淮安、淮阴的余部或为宋所灭或降金。
李全的妻子杨妙真,号“四娘子”,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曾率红袄军坚持抗金十余年,影响很大,她的许多故事,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