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国: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目前过敏性鼻炎影响着全世界10%-40%的人口,且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
一项针对我国成年人口的过敏性鼻炎的调查显示,
成人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到2011年的17.6%;
高发区达37.74%。我国儿童患病率为15.79%,逐年增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复杂作用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根本原因。
遗传因素,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通常显示出家族聚集性。
患者多为特应性体质人群,多有哮喘、荨麻疹和湿疹等家族遗传史。
环境中的变应原包括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性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为主要因素,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及分泌物、真菌和蟑螂等物质,都可为过敏性鼻炎的诱发因素。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属于鼻鼽的范畴,认为本病多由内因肺、脾、肾虚损,
外因风寒乘虚而入,体虚加外邪的侵袭,犯及鼻窍,邪正相搏,
肺气不得通调,津液骤停,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
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王教授强调,脾气一虚,肺气先竭。
而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风邪得以内侵致病。
肾阳虚为最根本,然后脾阳不足,表现起来肺气虚。为组方理论的重要依据。
鼻鼽的主要原因是阳虚外感为本,
阳虚外感涉太阳、少阴、少阳经,与肺脾肾及肝胆密切相关,
辨证以太少两感、太少并见为主。
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
少阴阳虚,表现畏寒,太少表证不解,表现为身上怕冷,流鼻涕,少阳枢机不利多表现为痒,如耳朵痒等或者喘气不利等表现。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药: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症:发热不甚,恶寒无汗,头身痛,神疲乏力,脉沉等太少两感之证;
常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因阳气不足,卫外无力,感受寒邪,则表里俱病。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功效主治: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表,表里兼顾。
方解:麻黄散寒宣肺,因患者有少阴阳虚,因此附子温少阴之阳,细辛既能通阳,协助附子温少阴之阳,也能够通阳于外,协助麻黄,发散在表的风寒。
方中附子温阳,麻黄升阳,细辛通阳,大凡阳虚,阳气不通,阳气不能发越者,皆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3味药亦是治疗鼻鼽的重要药物。
医案:
王某,男,35
2017年2月5日,初诊,肝区胀痛3个月,饭后或生气时加重,大便溏,日1次,偶有口苦,早醒,食凉胃不适,脉细弱无力
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B超:肝囊肿,胆囊壁单
发隆起样病变(直径0.3cm)。
方用:
柴胡18g 炒黄芩12g 法半夏20g
桂枝10g 白芍10g 党参15g
炙甘草15g 干姜30g 炒牡蛎15g
天花粉10g 益智仁10g 夏枯草30g
远志15g 仙鹤草30g 黄芪25g
仙灵脾10g 巴戟天15g 川连10g
郁金20g。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2017年2月19日复诊,证减,服药期间流黄涕,过敏性鼻炎发作,
鼻尖发凉,喷嚏流清涕鼻塞,肝区仍有轻微疼痛,口苦,睡眠易醒多梦,
2月5日方去半夏,桂枝减至6g,加炙麻黄10g,细辛10g,附片3g,辛夷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2017年2月26日,复诊,鼻炎已好转,肝区疼痛证减,心烦易怒,昨夜胃疼,恶心反酸,
2月19日方加半夏15g炒枣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鼻尖发凉,多为肺寒病人,为阳虚肺寒的征兆,服药1周,患者鼻炎症状好转。
双辛鼻鼽散---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双辛鼻鼽散为自拟方,主要针对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患者。
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少阴肾阳不足,太阳经气不利;太阴少阴并病,肺肾经气虚寒;少阳经气不利,胆经邪热犯肺。
自拟方:
炙麻黄10g 细辛3g
黄芩10g 川芎10g
辛夷10g(后下) 黄芪 20g
防风10g
补益、发散两两相顾,
寒热并用:以温补阳气、通阳散寒为主,和解枢机、 清解郁热为辅,
如此才能使表里和合,寒热平谐,邪不內侵。
全方:肺脾气固,风寒外散,郁热得清,标本兼顾,邪难再侵。
麻黄开腠理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雄烈走窜,可温少阴,佐麻黄解散表寒,
配辛夷祛风通窍。黄芪益气固表,补益肺脾。黄芩清解少阳郁热,川芎祛风止痛。
防风可增强黄 芪益气固表之用,也可以助麻黄细辛祛除风邪。
双辛鼻鼽散无附子,全方比较平和。
医案:
郭子某,女,22
2017年9月10日,食辣后胃疼,过敏性鼻炎发作,晨起有喷嚏流涕,手足冷,手指脱 皮,舌红苔少。
处方:
炙麻黄10g 细辛6g 黄芩12g
川芎10g 防风15g 生黄芪20g
辛夷10g 制附片10g 白芷10g
生甘草10g 桔梗10g 桑叶15g
苍耳子6g 炒白术15g 五味子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2014年1月9日复诊,
2014年1月9日复诊,服前方后诸症减轻,舌苔仍白腻。
前方加干姜10g,14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随诊半年未复发。
柴胡桂枝汤---太少并见
柴胡桂枝汤亦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很重要的一个方子,调和肝胆脾胃三焦。主要治疗太阳、少阳并病,即太阳和少阳先后出现了病变,但有先后次序之分,先病太阳,后病少阳。
《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其中发热微恶寒,为太阳表证的症状,支节疼痛为肢体关节酸疼,不重,太阳表证未去。其中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病的症状,呕吐为少阳病代表症状。心下支结为胸胁苦闷的轻症。太阳、少阳病都有,但症状都不太重。
病机:太少并病,少阳枢机不利,太阳营卫不和。并病:一经症状未罢,一经症状又起。
治法:太少两解,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柴胡桂枝汤所用为,桂枝汤取一半,小柴胡汤取一半,另甘草取1两,两者合二为一,重复药物取其一,剂量变为1半。
柴胡桂枝汤: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王教授指出,张仲景治疗太阳病的方子有二,一为麻黄汤,
另一个为桂枝汤,因为此病兼有少阳病,因此不适合用麻黄汤发汗,因为兼有少阳,往往内里兼有郁热,因此不适合用麻黄、桂枝。
因此要不耐峻汗之辛温,只能选择桂枝汤来解肌祛风,因此选用桂枝汤。治疗少阳而选用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既治疗了少阳的肝胆,又调了脾、胃,又调了三焦,既调气又可调血,可调营卫。《难经》中记载:“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柴胡桂枝汤在临床上加减用药:
兼表气不固——玉屏风散
兼营卫不和——桂枝汤
兼风——过敏煎
兼水饮——苓桂术甘汤
兼痰涎盛——姜夏味
兼正气亏虚——三仙汤
医案:
高建某,女,49
2017年924,目涩头晕,过敏性鼻炎,心跳缓,血压低,胃部时胀,口苦,
大便可,排气多,舌红苔黄白腻,轻度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
处方:
柴胡10g 炒黄芩10g 法半夏15g
桂枝10g 白芍15g 生晒参6g
炙甘草20g 大枣20g 炙麻黄10g
细辛10g 制附片8g 浮小麦40g
辛夷10g 黄芪20g 防风15g
当归15g 荆芥10g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2017年10月17日,头晕、鼻炎减,胃脘部饥时痛,饱则胀,证减而未愈,夜寐 不佳,目干涩,舌淡红苔薄腻,去首乌藤、生晒参,加吴茱萸10g党参15g柏子 仁30g当归10g,龙胆草减至8g,去公英。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心跳慢,王教授常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速过缓。心跳慢、血压低为正气不足;
胃部时胀为胃肠不好;口苦,胆不好;
排气多脾阳不足;舌红苔黄白腻为肝胆有热,脾胃有湿。
用柴胡桂枝汤做总体调理,用黄芪、防风、当归补血,浮小麦缓解情绪,
心跳慢还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决。服药后过敏性鼻炎症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