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033印度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经济

从公元前2 世纪孔雀帝国瓦解到公元3 世纪贵霜帝国分裂,印度经历了巽加王朝,萨塔瓦哈那,印度——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以及其罗和朱罗等政治变迁。虽然这些频繁的变迁令人眩目,然而在这外观混乱的背后有一个因素,它赋予这一时期以连续性和一致性——那就是印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农牧业

这一时期灌溉农业很发达。无论是羯陵伽的卡罗毗拉,还是塞种州长鲁陀罗达曼或贵霜帝国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水利灌溉。卡罗毗拉不仅修建了羯陵伽普里的储水池,还扩展了难陀罗王朝开掘的灌溉渠;鲁陀罗达曼修补了索拉什特拉的苏达尔桑纳湖的缺口;贵霜统治者也建造了一些储水池。此外,农村公社农民合力挖的储水池也不少。人们还很注意保护与管理已修的水库与堤防,法典还规定,对于开垦者、偷窃农具、破坏地界、出售坏种子的人都要处罚。由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作物的产量与种类都有增加。罗迦苏斯鲁陀的药典中对谷物、蔬菜、水果都有细致的分类。当时还培植多种名贵树木,畜牧业也比较发达。约在公元1 世纪由大普林尼写成的东西海上贸易的地理书《厄里特里亚海周游记》中提到,阿里亚卡(卡提阿瓦与邻近地区)在公元1 世纪后半叶牧养大群牛,其奶制品出口到东非。东印度产马,《摩奴法典》中还提到了有关作为繁殖用的种牛。

2.手工业

手工业也有发展。劳动分工更细。如约公元前1 世纪写成文字的《长阿含经》中提到大约24种手工行业。《弥兰陀问经》列举了75种职业,其中近60种是与各种工艺有关的。公元2 世纪的佛教著作《大事》记载王舍城内就有36种以上的工匠。随着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一些工艺制作水平提高,产品有了改进。《厄里特里亚海周游记》提到印度冶炼的钢铁质量精良,外销到埃及。纺织技术也很高超,棉布" 其细密如蛇皮,上面看不到纱线".毛织品有30多种。公元1 世纪印度细布中最精致的为恒河棉布,还有白而柔软的杜库拉布,有的色黑带有宝石光泽。印度棉布大量销往罗马帝国。中国丝绸输入印度,也刺激了印度丝绸的发展。

此外,印度摩揭陀生产的铁,拉贾斯坦、德干和喜马拉雅山麓开采的铜,以及喜马拉雅山坡出产的用途广泛的麝香和藏红花,旁遮普的盐,南印度提供的香料,黄金宝石和檀香木也是印度这一时期有名的特产。

3.商业

这一时期印度的商业贸易有很大的发展。内陆商业沿干道、河海都有进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由于孔雀帝国修筑公路并试图发展统一的行政制度,因此而打开了次大陆;非印度民族占领西北印度对商业有利,因为这导致了对未开发地区的贸易。印度- 希腊人的国王们鼓励与西亚及地中海世界接触,塞种人,帕提亚人和贵霜人把中亚带入了印度商业的活动范围,这又转而导致了与中国的贸易。罗马对香料以及其它奢侈品的需求,使印度商人开始去东南亚,并把罗马商人引到了南印度和西印度。整个印度的商业社会欣欣向荣。

就陆路方面而言,旦叉始罗仍是通往国外的重要城市,由这里到喀布尔北经大夏阿姆河流域、里海和高加索可通黑海;南从坎大哈经赫拉特、埃克巴塔那可到地中海东岸;由坎大哈又可经帕赛波里斯、苏萨、塞琉西亚、巴比伦到亚历山大港,由此往西就是罗马帝国。从旦叉始罗往东北经中亚的丝绸之路还可通中国,印度商人成为贩运丝绸到西方去的中介人。特别是在罗马与安息的战争中,安息阻止中国的货物直达西亚,贵霜帝国时期领土包括中亚,东西贸易有更大的发展。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以及其它精美工艺品得以顺利通过中亚到达印度西北部,然后经印度人转手卖给罗马商人。

印度与中国的商业往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更加发展。当时大乘佛教的经典中产生了一个新的" 七宝" 概念。" 七宝" 概念在早期佛经中就有,代表佛教早期的国家理想。而这时的" 七宝" 是指七种具体的珠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珍珠、玛瑙或琥珀。这些珠宝正是欧亚大陆长途贸易中的热门货。金和银都是印度本土所缺而急于从西方或中亚进口的商品。琉璃最早是指天青石,后来又用蓝色的玻璃代替。天青石是贵霜领土上的特产,很早就是西方社会需求的装饰品。水晶是罗马上层和中国的统治阶级认为极其高贵的东西。罗马学者普林尼认为印度产的水晶为最上品。当时中国人还没有找到生产透明玻璃器皿的秘诀,在他们看来假冒水晶的玻璃制品也够好的了。红色的珊瑚是地中海中部的特产,印度的统治者和中国的皇帝都很喜爱,珍珠是南印度和波斯湾的产品,中亚商路的墓地里都有发现,中国的都城也有这些珍宝。看来,如果没有这个长途贸易把各种珠宝带到印度,大乘佛典中的" 七宝" 概念是不可能产生的。大乘佛典把" 七宝" 作为佛教理想的象征,告诫信徒这是礼佛祭塔的最佳供品。这七种属于人世间的俗物一旦凝成一个概念,就成了神圣的物品。信徒出于虔诚,或相信用它们供佛能带来幸福,不惜重金购买用来礼佛。旦叉始罗等地贵霜时期的佛塔底下发掘出佛舍利匣,除佛骨外,确有一起装入的七宝。这种风气通过中亚传入中国,从北魏时就盛行,一直到唐代不衰。同时这些长途运来的珍品原本是帝王和贵族所专用的,平民,即使是有钱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无权使用。由于佛教盛行,就打破了界限,平民也可以购买这些物品敬佛,而信佛的统治者害怕来世报应不加制止,甚至加以提倡,这些珍品的需求因此更为旺盛。

丝绸是与佛教有关的另一项商品。早期的大乘佛典如《大事记》或《妙法莲华经》不仅鼓励信徒用丝绸来装饰佛塔,而且许愿说,即使只捐一块丝绸,也会积下大德,求得今生及来世福祉。用彩绸和珠宝装饰佛塔的风气因此大盛,在中亚和中国以后发展成彩幡,几个世纪里发展到百尺长幡。佛教的消费构成了丝绸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路方面,西印度港口除布罗奇外,还有苏尔帕拉卡〈在孟买以北〉,穆济里斯,内尔辛达等,东印度沿海则有耽摩栗底〈西孟加拉的塔姆卢克〉与卡维里帕迪南等。由海路往西运到红海沿岸的货物,到亚历山大里亚转运罗马帝国各地,往东则通东南亚国家的岛屿。南印度各国的海外贸易最盛。

据罗马作家普林尼记载,印度最大的船只为75吨,船只所载人数有300 ,500,甚至700人不等。港口有码头、灯塔、海关等设施。最初商船是沿海岸航行,阿拉伯人首先利用夏季的东北风飘洋过海,此后,航运更为发展。据《厄里特里亚海周游记》记载,印度向罗马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丝绸、平纹细布等奢侈品与玩赏动物如猴、孔雀、鹦鹉等。罗马奥古斯都占领托勒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以后,罗马妇女穿的衣料多为印度细布,手指和耳朵上都佩戴珍珠饰物,连鞋上也缀有珠宝,由印度贩来的中国丝绸贵同黄金。罗马也向印度输出亚麻布、酒、红珊瑚、铜、锡、铅、琥珀、希腊女奴、乐伎等。但贸易金额远远不及向印度购买的商品,这对罗马是很不利的逆差。

印度在其它地区的贸易也很可观,如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印度以细布换取非洲象牙。由于罗马对香料等奢侈品的大量需求,而印度本地的出产不能完全满足,这就促使印度商人冒险充当香料产地马来亚、爪哇、苏门答腊、柬埔寨和婆罗洲的贸易中间人。然而,随着一些印度人在东南亚定居,一种更大的贸易发展起来了。在这方面,来自印度西岸与南岸的商人们占据主导。后来,南印度的商人们几乎支配了这种贸易。来自羯陵伽和摩揭陀的商人们也很活跃,但在这一贸易的早期历史中,他们集中于锡兰,缅甸和印度东海岸作生意。

随着商业贸易的增长,货币经济也有了发展。孔雀王朝以后的几个世纪,在铸币方面突然兴隆。西北地区的国王们模仿希腊和伊朗的货币型式铸币,其他统治者发行地方货币,这些货币大大优于孔雀王朝的冲制印记的钱币。外国钱币自由流通,例如罗马的" 第纳".在南印度发现的罗马条金,被认定是作造币用的。

随着货币经济的确立,专职的银行业务变得更普遍了。此时高利贷已是被认可的银行业务的一部分,而一般的利率继续是15%。海运贸易的利率往往要求更高的利率。

然而,货币使用的日益增加,并没有排斥物物交易等方式,这些方式继续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例如,在朱罗王国尽管有罗马金币和其他一些更小的铜币流通,但许多世纪以来,稻谷仍是交换的计量单位。

工商业的繁荣,使次大陆涌现出一些新的城市,贵霜帝国的首都富楼沙就是其中一个。它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马拉瓦蒂是安度罗王朝的著名都城,也是公元2 世纪很兴旺的城市。它还是棉纺织业的中心之一。

南方大多数城市中心都是因贸易而繁荣的港口,一首早期泰米尔诗描写该城镇被一个公园和一个公开集市从中穿过而分为两部分。王宫和富豪商人的砖瓦结构的居住地是在城镇的内陆部分。沿海的那一半,居住着工匠,手艺人和少数富者,也包括商人的货栈和办事处。外国侨民住在海岸,自成一区。

这一时期城市不仅数目增多,规模也较以前为大。在发掘的城市遗址上,可看出贵霜时期的物质文明已超过孔雀王朝时期。在城市里,不仅王宫而且平民的住宅也大量使用火烧的砖。当时盛行的是一种长17-18 寸的大砖。由于建筑材料的改进,当时城市里有不少两层以上的楼房。

4.工商行会与种姓制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社会组织与种姓制度的变化。在城市生活中,工商业的行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孔雀王朝时期延续下来的行会,在组织生产中以及在形成公众舆论中,都成为城市生活中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手艺人都加入了行会,因为对他们来说,作为个人与行会竞争是困难的;此外,行会提供了社会地位和某种程度的安全。随着对特定商品的要求日益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提高产量的必要,有些行会开始雇佣劳工和奴隶。行会必须在它们发挥作用的地方登记,必须在改变场所时从地方政府那儿获得批准。不管什么行业的工匠都能组织行会,大多数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因为这能提供很多的便利。主导的行业行会是制陶工、金属工和木工的行会。

行会的规模从如下事实可以窥豹一斑:有一名叫萨达拉帕塔的富裕陶工伤主,拥有500 个制陶工场。此外,他还组织自己的销售,并拥有大量的船只,把陶器从工场运到恒河各港口。随着商业的增加,重要的各行会更加膨大了。行会把成员资格限制于特定行业的人,一行会是一特定行业人的技术教育中心。采矿、冶金、纺织、印染、木工等方面的知识,由有关的行会维系着并得到改进。以这种方式取得的惊人成就,可见之于保存下来的钱币上;可见之于孔雀王朝及以后时期的石柱上,那时对岩石的削割和抛光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北方抛光黑陶也技艺精湛。修筑水坝和灌溉蓄水池的工程技术,此时也有很大的提高。

此外,行会还确定工作的规章、成品的质量和价格以保障工匠和消费者的利益。行会还控制加工了的商品的价格,或者依据工作质量,或者按一定的级别进行计算。通过行会的法庭,会员的行为举止受到控制。行会的习惯法具有法律的效力。行会也干涉成员的私人生活。如一名已婚的妇女如果想要加入" 佛教教团" 当一名尼姑,她不仅必须征得丈夫的同意,而且还要得到其丈夫所属行会的应允。行会总是能保持固定的人数。在某个亚种姓的传袭职业发生变化的过渡期间,对行会的威胁就来临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族交往的增多以及住居的混杂、财富的进一步分化等,这些都对种姓的变化产生了某些冲击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贸易与商业的空前扩展,也就意味着行会的增加和雇佣更多的工匠,而当时商人主要来自吠舍种姓,手工业者则多来自首陀罗种姓,这两种低级种姓在工商业的发展中增加了财富,吠舍与首陀罗之间在经济上的界限也缩小了。首陀罗种姓中有些人因改变了自己的种姓地位而开始改变着职业和住所。

此外,次大陆的港口城镇和贸易中心,外来者数量的增多也使亚种姓因而增加。特别在不受种姓观念约束的外族人〈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等统治下,受着城市开明气氛影响的首陀罗种姓极力要求改善自己的境遇。代表正统势力的婆罗门立法者却力图维护自己的利益,压制首陀罗,一再重申婆罗门较之其他的社会成员要优秀,应受到极大的尊敬。种种社会关系要求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说明,因而这一时期法论的写作增多。一位叫摩奴的长老在公元1 、2 世纪某个时期编写了" 摩奴法典".摩奴的理论被引证为社会诸律法的权威。

理论上,四个种姓被精确和清楚地规定下来了,相称于各种姓的合法活动和职能的各规则,支配着全社会的活动。但对外族统治者,还有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外族人,立法者不得不对他们让步,授予他们刹帝利的身分,不过是低下的刹帝利,以这种方式将他们纳入种姓社会内。

对种姓不大计较的佛教也是吸收外族加入印度社会的便利途径,因此,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大多皈依佛教,他们和商人团体都支持佛教,他们捐资兴修佛教寺院、佛像雕刻等。佛教的众生平等理论必然会对种姓的理论结构形成挑战。

5.奴隶制经济的解体

这一时期,战俘和买卖得来的奴隶仍是奴隶劳动的主要来源;公社成员失去祖传的份地,由吠舍降到首陀罗的地位,也补充着奴仆的队伍,但奴隶制已出现衰亡的征兆。生产力的发展,农具和耕畜的改进,农业知识的增长,耕作技术与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生产者对劳动生产有某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奴隶却不是这样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在奴隶的反抗下,立法者不得不订出一些解放奴隶的条件,这更使使用奴隶无利可图。在公元100- 400年的《那罗陀法典》中已把奴隶排除在生产劳动者之外,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不洁净的工作。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也在萌芽,如阿育王时建立首陀罗的移民村,进行租税剥削;安度罗王朝封赐土地,受封者土地权利增多;首陀罗工匠参加行会,改善了自己的地位等。随着奴隶制帝国的灭亡,这些新因素逐渐发展,并进而取代奴隶制的剥削关系。

(0)

相关推荐

  • 乳 房 稅的可怕往事

    乳房稅的可怕往事 文 l Vishnu A 译 l 药师 当代女性几乎在各行各业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机遇.但在几十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回望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因而向女性施 ...

  • 爪哇人[现代人]

    爪哇古迹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爪哇族共有9521万人,其中9083万(95.4%)为穆斯林,161万(1.7%)为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142万(1.5%)为印度教徒,114万(1.2%)为佛教徒 ...

  • 【每天老照片】--9635--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认为制约了印度的发展

    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了上千年,虽然印度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在印度人心中,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多数印度人都信奉印度教.种姓制度人为的将人分为五等.即婆 ...

  • 历史简读:印度种姓制度(所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形成

    印度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92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为"达萨",意为敌人. 以后越来越多的战俘变为被役的奴隶,"达萨"一次也就用来表示奴 ...

  • 高种姓“婆罗门”在印度有多牛出生有军人保护,终身拥有一特权

    引言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读陈胜传>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诞生出了很多文明,而在人类文明初期,以四大文明古 ...

  • 影响10多亿人的印度教,到底是什么样的宗教?

    <西游记>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经历.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被认为是佛教的起源地,而实际上佛教起源于尼泊尔. 按照正常逻辑来分析,印度一直标榜自己是佛教起源国,印度应该信佛教的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28印度吠陀时代经济(上)

    印度吠陀时代经济(上) 公元前14世纪初,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河流域.由于印欧语族的雅利安人当时尚处于原始氏族制经济后期的部落军事联盟阶段,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即无固定的城市,也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当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29印度吠陀时代经济(下)

    印度吠陀时代经济(下) (2)奴隶制的发生与国家形成 早在早期吠陀时代奴隶已开始发生.奴隶制是伴随雅利安人对土著居民的征服而产生的.雅利安人称土著居民为" 达萨" 或"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30印度列国时代经济

    印度列国时代经济 公元前600 至前324 年是次大陆古代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 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至公元前4 世纪后期,摩揭陀除次大陆西北外,统一了次大陆北部.由于这时期列国并存,所以称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31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经济(上)

    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经济(上) 公元前324-前187 年是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的孔雀王朝时代.孔雀王朝首次统一了次大陆绝大部分领土,建立了一个奴隶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是印度古代奴隶制经济的典型发展时期.所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32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经济(下)

    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经济(下) 3.奴隶制度的发展 孔雀王朝时期奴隶制度有较大发展.公元前4 至前3世纪,次大陆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奴隶.卖身.债奴.罪奴.家生奴.<政事论>先后提到的达萨(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34印度笈多王朝经济

    印度笈多王朝经济 1.封建制的形成 笈多帝国是印度进入封建制时代的第一个大帝国,这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已取代奴隶制成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成分,其标志是封建主已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 在当时社会的主要经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01旧石器时代经济(上)

    旧石器时代经济(上) 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近百年来的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早在200 多万年前,人类已脱离了动物界,出现在世界的许多地区.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为我们留下了人类最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05新石器时代经济概况

    新石器时代经济概况 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发展着社会经济,推动着人类自身的进步.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氏族部落逐渐学会了使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08北非南亚新石器时代经济

    北非南亚新石器时代经济 1.北非 在非洲北部的埃及和苏丹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与西亚地区有所区别,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时间上这一带的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公元前6000- 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