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画赏析 千年难遇的旷世名作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除北方山水系统的山水画外,长于界画的郭忠恕,善于表现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以及继承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是我国 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院体画、 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形式语言和技法更 加丰富多样, 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 远高旷;从这些艺术作品的语言、形态、内容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上看,会令人产生一种崇高的艺术美。这种崇高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源于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实践;源于人类的道德实践和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李成

李成 李成(?-967),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营丘(今山东)。出身贵族,有文才,因世变不得志,好饮酒与游历。擅画山水自娱。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其画传世不多,现存的许多《寒林图》都假说是他的作品,其实多为后人仿作。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该画描绘一骑士于旅途中见一古碑而驻足观望,人骑为同期画家王晓所绘,背景是李成的手笔。荒原空旷,土地寒瘠,老树枝枯叶散,一派萧寒景象。传为李成的作品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与《小寒林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寒林钓艇图》、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等。日本澄怀堂文库藏《乔松平远图》,画有茂林远嶂,亭馆行旅,布景构图具有北宋初期特点,为流传有绪的李成真迹,但有专家认为系燕文贵作品。《晴峦萧寺图》也是北宋作品,虽不能认定作者为李成,但是确信无疑的北宋初期山水,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他作品,多为宋人作品,时代稍晚。

范宽

范宽 ,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生卒不详,略晚于李成,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尚在。据说性情宽厚,好饮酒,不拘世故,常往来于京洛间。他的山水画,初师李成,后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他深入到终南、太华一带的深山里,对自然进行探考体会,终于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所作之画,峰峦浑厚,笔墨雄奇,使人观其画,“恍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当时就受到了高度重视。他的传世作品中,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是较为可信的真迹。迎面矗立的山头、如练的飞瀑、杂树丛生的山丘,掩映树后的楼阁,潺潺的流水、山路上行进的驮马,这一切都在雄浑的笔墨中表现了出来。他也擅画雪景寒林,雪山形象则是他的创造。传为范宽的作品还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山萧寺图》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雪景寒林图》,真伪有争议,但可作为其传派作品来研究。

许道宁

许道宁,河间(今属河北)人,活动于北宋初期。据载,他原为买药人,画画是为招揽生意,卖药时附送其所画树石,后来竟以此成名。被认为是李成、范宽之后的第一人。其山水师法李成,晚年笔法简快,所画峰峦树木,峭拔劲硬,成一家之体。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绢本墨笔,淡设色,画群山远峰之下开阔江面上的数只渔艇。用长皴直扫而下,以表现峰峦的峭拔之势。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神宗时奉诏入宫廷画院,初为“艺学”,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以山水画知名于时。初为自学,后临摹李成之画,画艺大进。画石多用卷云皴,所谓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创造。他是李成之后,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的人,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职业画家的他却受到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赞扬,他们都有吟咏郭熙作品的诗。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其先人属军籍,以绘画见长入宫,是北宋太宗、真宗时的宫廷画家。专长山水,兼及人物,曾画《七夕夜市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实景物,可惜已失传。他的山水画创作,不囿于古人,景物多变,亦自成一家。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为一卷描写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画,山石用小斧劈皴,笔法尖劲峭立,建筑物用界画法为之,工整精细,代表了燕画的特点。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同名作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夏山图》被专家认定为其弟子屈鼎的作品。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上海博物馆藏纸本水墨《溪山图》卷,虽未必为燕氏亲作,但画风与其接近,可以作为研究参考。

王诜

王诜,字晋卿,祖籍山西太原,居开封。他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的后代,娶英宗之女蜀国公主为妻,为驸马都尉、降州团练使。与苏轼等往来密切,后因苏轼获罪受牵连夺官,次年公主病故后,被降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虽为贵戚,但常与寒士往来,好结交,与苏轼兄弟、黄庭坚、米芾等相往还。宋徽宗为端王时,亦常与其接触,受其影响。喜绘画,并好收藏古今名画,上承李成、郭熙之法,多画烟江远壑、晴岚绝涧、寒林幽谷等景致。作品传世不多,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渔村小雪图》描写初冬雪后的渔村生活,以水墨为主并用金碧山水法,其山石皴擦,取法郭熙,寒林松树,则学李成。为了表现雪后的阳光,于树头苇上微染金粉,雪山留空白底,并于山头树杈处敷厚粉。这应是王诜的创造。《烟江叠嶂图》传世不止一本,上海博物馆所藏两卷,一为宣和装青绿本,一为水墨本,两画曾同时著录于《宣和画谱》,均有徽宗题签,苏轼曾反复吟咏青绿本,并在水墨本托尾与王诜一再唱和。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大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后卒于淮阳军治所。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与其父并称为“大、小米”。子承父业,创造了“米家山水”的新画法,“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以上诸画,完全以水墨画成,无勾皴之笔,利用墨与水的相互渗透的模糊效果,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山水,史称“米点皴”或“落茄皴”。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画法,扩大和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形式和表现力,寓丰富于单纯之中,使山水画更加符合文人画的意趣,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的文人画家一再以“云山墨戏”为题材进行创作。

郭忠恕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早慧,然遭遇坎坷,入宋后仍不得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决杖配隶登州途中死去。以长于界画楼台而闻于世,在界画发展中贡献很大。其界画之精确,被誉为“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曾无小差”。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此画为绢本墨笔界画,画人们在为雪所覆盖的两艘大船上忙碌的情景,有徽宗签题。专家猜测其原为长卷,今属割裂残本。

王希孟

王希孟,画史无传。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这幅作品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