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寒食帖》为例,看看好书法的标尺?
特约评改人:钱玉清(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11—2012年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陈学志 行书关山中堂 规格138cm×69cm
陈学志作品评语:该作是一件纯行书作品,作者有一定临古基础,用笔、结字基本合法,章法布局、落款钤印也基本合度,是一件较完整且雅致的作品。
但作品的艺术性,即艺术感染力尚显不足,少了一点创作主体情感因素的介入。自古以来,行书相对于其他书体,优秀、经典碑帖的存世量更多一些,所以,取挹的资料更多、学习的范围更广、选择的空间更大。
但代代相传,历史已交给了我们评判书法作品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一把亘古不变的标尺,那就是作品的艺术性。
该作法源漫漶、造字乖蹇、气息卑弱、活力不足,这即是缺乏艺术性的表现,作者好似在读书,而不是在朗诵,情感寡淡,精神乏力。其他问题还有:一、不知是版本问题还是作者抄录不慎,文词多处差错,“塞”应为“鱼”、“书”应为“尘”、“傍”应为“梦”。二、“梦”“难”等字行法有误。建议作者以后应更多地关注作品景象的营造,块面的组合,空间的布置,字势的揖让,点线的态度,行气的聚散,使作品生动、活泼起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经典解读
灿若霄汉的《黄州寒食帖》
■钱玉清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也就是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的两首遣兴诗,以行书写就。诗中意象阴霾,渲染出一种沉郁凄然的气氛,自叙其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贫,时运不济的惆怅心境,读来令人哀惋叹惜。
该帖笔致沉着,点画丰腴,真行相间,一派自然,天真烂漫之趣盈溢全篇。节奏始缓渐快,字体由小及大,笔调自细变粗。情绪的起伏通过笔墨的宣泄体现出来,跌宕振发,幽邃壮美,恣肆飞扬,痛快淋漓,当为“苏书第一”。黄庭坚云:“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明张丑在《清河书画舫》称此帖为“当属最胜”。
《寒食帖》确为东坡“无意于佳乃佳”的神来佳构,结字或大或小、或长或扁,用笔或中或侧、或粗或细,行距或松或紧、或开或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年”“中”“苇”“纸”的四竖,虽均使用悬针笔法,然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参差错落,极具变化,为作品增添了动感和美感,强化了趣味性和艺术性。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黄州寒食帖》
示范作品
▼
临《黄州寒食帖》横幅 规格31.5cm×9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