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哈萨克族是“三无民族”,还是“太太口服液”原料供应商

连绵起伏的天山,绵延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雄居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与天山遥遥相望。在这两大山系的崇山峻岭间,分布着大小不等、高度各异的谷地和盆地,那碧绿如茵、水草丰美的牧场上,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哈萨克族同胞生活的地方。哈萨克族有“三无”民族之称:是世界上唯一无乞丐、无孤儿、无先天残疾的民族。

哈萨克族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他们长期游牧于深山老林或荒漠草原,经常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野兽作斗争,造就了团结互助、纯朴友善的性格。如谁家遭到风雪灾害,人有病,牲畜有了损失,附近的牧民都会送穿、送钱、送牲畜等。哈萨克人互相帮助中还有一种良好的风尚。帮助者,有什么帮助什么,有多少帮助多少,叫做礼轻人义重。帮助者不因为少而难以出手,被帮助者也不会因为少而瞧不起他,往往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双方都是真心实意的。另外,哈萨克族流行着一种馈赠制,凡一同放牧、帐篷搭在一起的牧民,第一次做出的食品要互相馈赠,请大家分享;对新邻居首次相见,每家要送他一壶茶,一个馕,以示欢迎,这就是他们的礼俗,叫做“伊肉力克”。由于在哈萨克族流传着待客与馈赠等民间风俗和懂得馈赠与分享的民族文化,所以即使有什么天灾人祸,也不至于有人无家可归而沦落街头为乞丐。而且,这种互助之风,不仅限于本民族,他们对其他民族的人也是这样。

哈萨克族是“没有孤儿的民族”。他们不仅仅对族群中的弱者或贫困者会给予帮助,如果族群中有家庭发生变故,孩子失去父母,就会自动被血缘较近或者关系较好的朋友接到家里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这种抚养亲属孩子的行为,既没有道德的压力,也没有法律的被迫,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样自然延续着。这些大人没有替别人养育孩子的委屈和痛苦,这些孩子们也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同样视抚养他们的人为第二亲生父母,长大成家后也像一家人一样相处。逐渐地就形成了这种没有孤儿,互相扶助的风气,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是一样,每个到过哈萨克族村落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对客人和族人如出一辙的热情。他们会用家中最好的食品待客,精心为客人喂马,第二天为客人送行,还要赠送一些礼物。所以,在与哈萨克人共同生活过的其他民族中,有这样的说法,“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人,你哪怕走一年的路,也不用带一粒粮食、一分钱。”此话无一点虚假。

“不知七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儿。”这是哈萨克族有名的谚语。在家庭教育中,哈萨克族极其重视培养子女对本民族和家族的热爱之情,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从孩子会说话起,父母便经常对孩子讲授七代长辈的名字。哈萨克民族的亲缘关系习俗,采用七辈计算方法:例如:七代子女(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为孙、仍孙);七辈先祖(即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天祖、烈祖、太祖);七门亲戚(即本亲、舅亲、岳丈亲、外甥亲、挑担亲、姐夫女婿亲、亲家亲)。哈萨克人认为源自于七辈先祖的七代人相互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并一直计算到第七代,而且,这已经成为了具有法律意义的习俗。以上七辈先祖、七代子女、七门亲戚和七个群体等“七字”认知体系已经成为了充分认识哈萨克民族生活习俗的第一课。七辈之内不得嫁娶,禁止同一部落的人通婚,保证了哈萨克人的后代无先天性残疾。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征服驯化了马的民族,是哈萨克族。他们的祖先乌孙人是亚欧草原通道上的杰出民族。驯养马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影响从到农业的运输系统到战斗的每件事物。哈萨克族相马术(哈萨克马)是生活在草原牧区的哈萨克族牧民世代相传的独特相马技能。早在公元前6000至7000年,哈萨克族的先民塞种人就开始了驯养马匹。公元前2世纪,生活在伊犁河和七河流域的主要是乌孙人,他们融合原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和月氏人,成为哈萨克人的先祖。中国史书称这一部落联盟为乌孙国。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此地,并同乌孙国建立了联系。中国西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王,相互联姻结好。《史记》记载:“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女江都翁主”。《前汉书》称乌孙马为“西极马”或“天马”,与“大宛马”相媲美。据考证乌孙马即今哈萨克马的前身。乌孙马的大量引进,无疑加强和巩固了汉朝的军事、生产和交通运输等综合实力。

马是哈萨克族民族的生命,是物质及精神的支柱,体现出哈萨克民族与自然的关系。哈萨克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马上摔跤、赛马、赛走马、叼羊、姑娘追、马上拾银、马上摔跤、马上射箭等,马背上的精彩活动,展现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万种风情。几乎所有节日的重大活动,都必然有马的参与,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马“参与”的任何重大活动都会变得索然无味。哈萨克族谚语中有关马的谚语数量最多,有“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牧人的翅膀,马具是牧人的脸”、“好马出马驹,英雄出少年”、“好人不脱离人民,好马不离开故土”等等谚语。哈萨克人还是“世界上骑马最多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会骑马,小孩刚刚学会走路,就开始学习骑马,5岁的哈萨克男孩要举行“上马礼”。对哈萨克男人来说,跨上马背是件重要的大事。几乎每个哈萨克斯坦人都必须配一匹马,并且马的多少,也成了衡量一个家庭富足和希望的标志。

哈萨克人饲养的伊犁马、哈萨克马、巴里坤马和伊吾马有叫人想不到的产乳能力。巴里坤马日平均产奶达7.74公斤,挤奶期总产量达928.8公斤。新疆的马一般在3周岁时即可参加配种。体质好的马匹到20岁仍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一匹母马可以提供至少近17年的奶源。7月为母马产驹高峰期。这个时候,也正是“骏马遍山坡,马奶流成河”的黄金时刻。白天,母马出外觅草,乳房发胀后便回来给小马喂奶。这时,牧民也提着奶桶等候“送奶”来的母马。一般是先让小马吃一点奶后,便将小马拉开,牧民开始挤奶;过后,再让小马吃奶;再拉开,再挤。母马很配合,很少乱蹦乱跳。有时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挤奶任务。把挤好的马奶放在用牛皮或是驼皮做成的皮囊、皮桶里,放入少许陈奶酒曲,置于保温处,使之发酵。每天要用木杵搅动数次。二三天后,就成了略带酸味、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脾的马奶子。

哈萨克人饲养的马浑身都是宝。位于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的阿合赞孕马养殖基地,已经有200多户哈萨克族牧民在这里定居,养殖的孕马达到800匹左右。这里也是伊犁河谷最大的一个孕马集中养殖基地。据了解,母马的怀孕期大约为9个月,母马怀孕4个月后它的尿才能作为雌激素原料,主要用于防治生理和病理原因引起的雌激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和冠心病等。这时,这些母马就要集中养殖,养殖者要给马绑上特制的器具收集孕马尿。每公斤孕马尿的收购价格平均为20元,跟马奶一个价。在5个月的采集期,一匹孕马每天大约能产马尿3至4公斤,5个月内可以采集600公斤,给牧民带来的纯收入为10000多元。由于许多哈萨克族牧民养殖的孕马都有数十匹,这可为牧民家庭在冬闲季节带来数万元的收入。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