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园会旁的未解之谜:古崖居是奚人建造的吗?

北京市延庆区西北约20公里的海坨山麓,有一座普通的村落叫东门营。半个多世纪以前,一遇到战乱和匪患,全村的人就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直到风平浪静才回来。对那必然存在的藏身处,全村人都守口如瓶。

直到1984年,时任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程金龙来到村里。那年5月14日的下午,对陈金龙显然意义非凡:在村子不远处海拔8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修造如此众多排列有序的洞窟不是鬼斧神工也是鲁班再世了!建筑外观是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洞室,凿在离地面四五十米的石壁上。建筑内部更加神奇,有单间、里外套间、三居室,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结构。更令人瞠目的是,洞窟里有炉灶、火炕、烟道和马槽;用来做厨房的石室墙壁上,甚至还有存放佐料或者炊具的壁橱。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堪称完美的火炕,虽然炕板已经不见,但从回转曲折的烟道上就能看出,当年纯熟老练的俢炕技巧。统计表明,古崖居保存下来的石室有174间,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此前,程金龙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石窟,究竟是什么人留下这人去洞空的奇迹?

东门营村建村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因有八户人家俗称老八户。村东头的郭大爷就是其中八户之一,老人祖辈在此生活了五六百年,但也不知道是谁建造的古崖居。另一位王姓老人说他只知道古崖居最大的洞窟是先前清水县的一个县衙,其他的洞窟都是住户,他还曾在县衙洞窟下面见过一个石碑。另外的几位老人也说过去县衙所在“官堂子”洞窟,并且有匾。对于老人们的说法,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谭烈飞却查不到有关清水县的任何记载。也就是说,清水县在延庆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我国的确有一个清水县,却远在甘肃省;北京市门头沟也有一个清水镇,但和古崖居无关。但在老人们所说的“官堂子”上方却依稀可见有县衙两字的痕迹,不知又作何解释?

在古崖居被发现后,先后有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然而,古崖居除了遗留下来的坚硬的山体房屋,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生活遗存。这样庞大的一座建筑开凿的年代、背景和用途,史籍中无任何资料记载,大家众说纷纭,迄今尚无最终定论,因而被称之为千古之谜。关于古崖居的居住者,主要有奚人说、长城附属遗迹说、屯军说、避难说、矮人说等观点。

“奚人说”是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游区的宣传都以此说为据。已故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原主任赵其昌等专家均持这种观点。赵主任在《北京延庆县“古崖居”——西奚遗址之探讨》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考证认为,古崖居居住者大概在洞沟生活了30多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德广专门从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在《奚人历史文化遗存考述》中,他依据时间和地望推测“古崖居是西奚人迁居妫州后开凿的居所”。

奚人,为东胡鲜卑族的一支。《旧唐书》和《新五代史》都有记载:“唐之末,奚人为避兵祸、苛税,西迁妫州,依此山为猎,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也就是说,1000余年前的唐五代时期曾有一支西迁妫州,称为“西奚”,而留在原地的称为“东奚”。奚人在唐初兴盛,唐末为躲避契丹的残酷压榨,在首领去诸的带领下南迁到妫州一带。最后一次记载就出现在军都山附近。而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东北,擅长制作火炕。今天官厅水库、延庆北部山区都属妫州,古崖居就在这一地区,在地望上是相符的。一些学者据此推断古崖居可能是他们建造的。

但是,古时的延庆有平原也有山区,奚人为什么放着一马平川的平原不住,非要凿洞而居呢?唐朝后期,北京当时是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的势力范围。在南有契丹追兵,北有刘氏父子的统治的情况下,奚人似乎只能躲在夹缝中,在易守难攻的峭壁上建造自己的栖身之所。在新五代史中,有更多的佐证:奚人首领去诸经常到北山采集麝香和人参贿赂当时镇守幽州的刘守光以求自保。书中还说,奚人把粮食藏在洞窟中,不为外人所知。

此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今天人们可以一览无余的古崖居并非历史原貌,而是原本遮挡在前面的山体坍塌后,露出了藏在山肚子里的洞窟。古崖居分为前山和后山分布,功能也不尽相同。前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明显是出于防御需要,而后山居室紧密生活设施完备,一旦有敌来犯就可以沿着唯一的一线天小路躲进深山。这种布局十分符合当时奚人面临的处境。奚人建造古崖居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因为崖居不是拱形,而一律是平的,这显然是凿洞者缺少经验。而住帐篷的奚人显然不太会凿洞,那就只好硬着头皮去干,洞中阴暗潮湿,他们建造火炕的成熟技术恰好用上派场。

那么,既然奚人曾住在这片山崖上,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饱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这些人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奚人最终难以抵御契丹族的铁骑,被迫迁出艰难生活了30余年的崖居,带走了生活用具、牛羊马匹。如今,奚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古崖居。

离开古崖居遗址,脑海里不断闪现,一身谜团的古崖居,安静的悬在峡谷之间。更像一个符号,一面中国古建筑另类的旗帜,孤独的守望着历史,提醒人们对历史保持思考,保持探索,保持敬畏,等待破解这千古之谜。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