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七八十年代的九江吗?那些值得回忆的地方正在慢慢消失
你在九江多久了呢?
你见过七八十年代的九江吗?
你知道更久远的九江是什么样子吗?
九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看着变化越来越快的九江
这座城市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在高楼四起的同时
那些值得回忆的地方正在慢慢消失
那么你呢?
你是否还能想起当初的老九江是什么模样......
消失的记忆
国棉一厂
那时候,有一个叫国棉一厂的地方,承载了很多中年人年轻时的记忆。
还记得那时候的官牌夹铁路,去找同学发小玩耍的春安里、牛奶场和鱼苗塘吗?
龙开河
在那个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年代,河两岸的居民吃完饭都会在桥上面乘凉夸白,闲话家常一片欢声笑语的景象,三两孩童追逐嬉戏。晨起的妇女提着换洗衣物来到河边清洗,隔壁的大爷每天和新闻联播一样准时出现。
杨子巷
这里和九江其他老社区一样,有着窄窄的小巷,有蹒跚买菜的老人,有卖力吆喝的小贩,但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市井之声显得更加温暖。人们总是在相遇的时候互相打着招呼,买卖双方仿佛是多年的邻居一样话着家常。
西园
曾有一句话说,小小西园,七十二行,一应俱全,堪称九江城的缩影。
吃饭、逛街、聚会,西园处处藏有老九江人的时代记忆。
2003年,九江市政府对西园片区房屋进行拆迁改建。
百年西园,从此作为一段历史,永远留在了九江人的记忆当中。
人民电影院
九江还不像现在电影院遍地开花,宝贵的天鹅电影院、劳动电影院、人民电影院你还记得吗?
记得那时候经常会跟小伙伴们去天鹅电影院那里看电影、打台球。
三里街市场
还记得童年时最爱跟着妈妈去买菜的三里街市场吗?
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小摊小贩的叫卖声
那时候的三里街市场集蔬菜水果调料干货粮油于一体,为九江人的一日三餐提供原材料,大家都来这里买菜,置办日常生活用品。
大中路步行街
大中路是九江一条老商业街,也是九江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它在九江远近闻名。
曾经,九江人出门相约总是一句“大中大见啊”作为约定地点。
作为九江具有代表性的街区,那时的步行街或许没有现在这么琳琅满目,但是作为最早的商业街,也是十分热闹了。
九江书城
那时候的九江书城还不叫新华书店,坐在书城里面看看小人书是最开心的闲暇时光了。
浔庐餐厅
现在的烟水亭湖畔,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块人们跳舞唱歌听戏的地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勾动着整个九江的味蕾神经。
那时候特别爱吃浔庐餐厅的包子,父亲每天早晨都会排队去买。
那个时候,餐厅就有了旋转门。我们小孩子觉得十分稀奇,总是在放学后偷偷跑过去玩。
老火车站
那时候的九江老火车站,谁还有记忆中的迎来送往!
送君送到千里外,那时候的人们离家,亲朋好友总要送到站台上,细心叮嘱,看着火车远去才收回不舍的目光。
一张火车票根承载载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九江人离家的难舍难分,和翘首以盼的思念。
甘棠湖公园
那时候大家都喜欢成群结队的去甘棠湖洗衣服,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家常。
那时候天天盼望着大人带我们去甘棠公园,儿时的记忆一半都在那儿了。
消失的手艺
画糖人
画糖艺人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小学时候可喜欢围在摊子上看画糖人了。
炒爆米花
“砰”的一声,小朋友们都会朝着声响传来的方向跑去。因为大家都闻见了那新鲜的米香味,这肯定是爆米花师傅来了。他可是我小时候最爱的职业,觉得可拉风了。
弹棉花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的弦响,把一堆棉花压成整整齐齐的一条被褥。
老式理发师
一个装着剃刀、剪刀、毛刷、围兜、帆布等工具的小木箱、一张板凳就组成了一套老式理发工具,这是几十年前的“理发店”中的必备工具。
那时候的理发真的只是理发,凭的就是一双巧手和一张熟脸。
修鞋匠
记得小时候每过一段时间奶奶都会和街坊邻居一起把家里坏掉的鞋子、雨伞等物件装在破掉的铁皮桶里拿到修鞋的爷爷那里去修,修鞋的爷爷还把桶一起补好。
补锅
以前谁家铁锅烧穿了又舍不得丢的话,就会拿出来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又补,一用好几年。
消失的感情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
大家都住在一个巷子里
或者一个院子里
邻里之间相处和睦
昨天他家炒了好吃的菜阿姨端点过来你家尝尝
今天你家买了酒爸爸喊隔壁叔叔过来一起喝
妈妈和阿姨亲的像姐妹,一起逛街一起买菜
爸爸和叔叔像兄弟一样,一起聊天一起喝酒
那时候一放学就甩开书包跑出去找小伙伴玩
也没有电子游戏和手机
打弹珠、跳房子、斗牛,跳皮筋
你们到处疯跑满巷子都是大声欢笑声
那时候都是爷爷奶奶身边带着长大
不像现在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亲
那时候邻里之间什么事都说,都知根知底
不像现在进出小区难以见到邻居一面
如果不是同时乘电梯都不知道
噢,原来这是我家邻居
这座城市走的很快
每天不一样也绝不只是口号
还有很多美好,还来不及一一回忆
但我想,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
九江,总是那个让我们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