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郑文林/春打六九头

一
年复一年,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便是打春的时刻。打春,是动宾词组,从字源的角度看,春从木从日,仓颉造字之初,似乎指的是“青天白日,草木始萌”之意。而冠以“打”字,一下子就变得有趣起来:春并非实体之物,怎样打?
小时候,每到此时,族中的长辈千叮咛万嘱咐:“春千万别打在炕上。”那么,不妨假定,“打”就是别躺在炕上睡懒觉的意思吧。仔细思量思量,还有“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样深刻的寓意在里面。于是打春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二
峨冠博带的理学家朱柏庐对此洞若观火,他在《朱子家训》中写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从培养子弟的角度看,这便是古代的养成教育:既要勤劳,又要珍惜时光。不管习文还是练武,那些躺在炕上睡懒觉的家伙是成不了气候的。而要有所建树,就得有人时时督促,就如嘱咐我们不要把春打在炕上的长辈们那样。
康熙三十二年夏六月,博野县东章村。缠绵病榻已久的尹公弼临终拉着妻子李氏的手嘱咐:“教子婴孩,晚恐不及。”那年其子尹会一刚刚两岁零三个月大。隔了一年,李氏就开始“教子婴孩”,口授经书,督课极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看不下去了,说孩子还小,不要管这么严。李氏哭着重复了丈夫去世时留下的这八个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也只好作罢。李氏对尹会一的养成教育是成功的,这个不大点的孩子从小读书便“读书俨若成人,不与孩童嬉戏”,十三岁考秀才,十六岁入府学,后来成为清代有名的廉吏名宦。(本段引文出自《尹太夫人年谱》)
我猜想,这个尹会一,似乎从未有过打春打到炕上的时候。
三
从冬至那天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称“数九”。 每年极其寒冷的时节就叫“数九寒天”。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河边看柳,确已是草木萌动的意思了。寒极则春生,可谓否极泰来。“六九头”就是“六九”的头一天。这天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立春。立春,即春之始,但是气温却非常低,完全看不到春天的意思,而古人偏偏长出了慧眼,一眼就看出了“草木萌动”的端倪。于是“春打六九头”便堂而皇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绝妙发明。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主管农事的农正。他告诉人们种什么,何时种。华夏文明是农耕文明,“不误农时”的意义何其重大。如今我们已经想象不到远古的人们是用怎样简陋的工具测量并记录日影,发现了四时的规律,名之以侯、气、节: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二气为一节。节气由此产生,用以指导农事,沿用至今,丝毫不爽。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就有了非凡的意义,从古到今都受到重视。从周代开始,迎春就是官方的重要活动。即便贵为天子,也要参加活动。“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除了迎春,还要假模假式地耕地,以示重视农桑。“天子亲载耒耜,措置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借。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当然,活动结束了,这帮家伙就堂而皇之地喝酒庆祝去了,繁重的农事只好交给朴实的农民了。但是,古代的文明自有其深刻的地方,春季“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而且不能兴兵打仗,使万物休养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今人们为了些许小利而肆意破坏地球家园,单论这一点,古人要比今人高明多了。
四
中国历代皇帝都要在立春装模作样地耕他那一亩三分地。耕地就要鞭打耕牛。这似乎是“鞭春”这个习俗的来历。立春之日,各地官方都要行耕耤礼。“凡耕具皆赤色,牛皆黑色,箱皆黑色。”还要唱农歌。乾隆三十二年《博野县志》记载的农歌:
布谷催耕处处闻,
一蓑春雨一犁云。
泥涂袯襫生来惯,
敢说辛勤答大君。
鼓腹频沾赐复恩,
绘图不用告君门。
祗今挈馌春堤上,
又拜尧衢酒一樽。
力作无烦鼛鼓声,
较晴量雨望西成。
秋来坐见篝车满,
负日茅檐话太平。
玉粒相期献九重,
明粢非独太仓供。
自从圣主勤农业,
赢得家家有宿舂。
青旗拂处曙光分,
黛耜携来瑞霭纷。
大府新畲粢保介,
封畿乐岁省籽耘。
鞭春,主要目的就是祈求五谷丰登。有的地方甚至把鞭春搞成了狂欢。耕牛干脆成了木头骨架、泥土塑成的泥牛,彩绘图纹,彩鞭抽打。甚而将泥牛打碎,大家一哄而上,将土块抢回家。据说这样就可以百畜兴旺。然而这样的狂欢细思恐极,这不叫鞭春,这是明目张胆的杀牛,尽管杀的不是真牛。
五
立春之日,打春,鞭牛,这么闹腾,主要原因可能是冬闲的缘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人们煞有介事地说六九的柳树就有了嫩黄的颜色了。还真有好事者去亲自调查一番。结果柳眉并未吐绿。与其说柳眉绿了,还不如说人们心底的春天在六九头这天苏醒了。春天要来了,我们不但要有美好的愿望,还要趁早行动起来,晚恐无及。这恐怕才是打春的意义所在吧。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郑文林
技术编辑:邓伟娜 郭瑞霞 庞里地
文字编辑:孔淑茵 王淑英 贺景娣 程秀然 李静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我醉乡土”加“作品名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