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之声||《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作者:杨树民 朗诵:罗兰


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
认识陈育新缘于她的好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珊珊。因为同为文学爱好者,每年我们都会有很多机会碰面,年前的时候,潘主席打电话过来相约小酌聚会,共贺新春,开玩笑地说要介绍一位美女钢琴家给我认识一下,于是很老套的在酒桌上结识了这位港城的钢琴教师。
那天一见面,潘珊珊便笑着向大家介绍了她,可能是初次见面,她看起来稍稍有些拘谨,不太说话,显得很低调,基本上都是在倾听我们的聊天。因为年前饭店生意好,服务员忙不过来,所以她频频站起来充当临时服务员的角色,给大家倒酒斟茶,显然是一个文静雅致、善解人意的女子,眉宇间淡淡透漏出的艺术气质让人不禁对她充满了好奇,于是我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想深入地探究一下陈育新这样常年为孩子们默默奉献的艺术教师们。
陈育新是一位钢琴教师,她的学校就设在女人街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连云港树人艺术专修学校,陈育新是校长。
陈育新学钢琴属于“大器晚成”。一般学钢琴,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陈育新没有令人羡慕的金色童年,父母买不起钢琴。她是在丈夫的“逼迫”之下,才开始她的钢琴之旅的。没有想到,一旦爱上那黑白键盘,从此,陈育新的生活,就不分白天和黑夜,过上的一个“琴童”般的枯燥而又丰富的生活了。每天七八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一般人难以忍受,可她却一直坚持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资聪颖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很快她就拿到了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的顶级证书:10级。初战告捷让她变得更加勤奋,并于1998年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葛德月先生的钢琴师资班,开始了自己的专业钢琴学习生涯。
陈育新自己的学琴之路充满了艰辛,即便是现在,既当校长又当钢琴教师,工作异常辛苦,她依旧每天坚持练琴。每月两趟去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接受葛教授面对面的专业指导,从不缺课。往返坐火车要花去两天时间,练琴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那半个小时,还是葛教授看她远途劳顿特别赠送的。每次,她从北京回来后,从不休息,马上就给孩子上课。
因为她知道练琴的枯燥,所以,上第一节课时,陈育新并不着急着让孩子弹琴,而是给孩子们讲音乐家的故事,先树立一个楷模在那儿,让孩子去敬仰去追求。弹琴的时候,她让两个孩子相互评价一番,哪里是对的,哪里是不对的,然后,陈育新上琴演示一番,这样获得的教学效果非常好。陈育新没有强化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是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做游戏,让孩子在家庭式的环境里学琴。陈育新说,本来音乐就是一种素质和气质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孩子束缚住了,要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2010年,陈育新受中国少年儿童联合会邀请到日本考察访问,行程没有参观雅马哈琴厂安排,她就放弃逛街的机会,到厂里看看。她拍摄了一些照片,带回来,给孩子看,自己也感受到了钢琴王国的艺术氛围。
陈育新比较宅。练琴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是客观原因,不爱动,爱静,是主观原因。除了练琴,就是看书。日子就这样像流水一样,虽是波澜不兴的,却也淙淙作响,充满情趣。钢琴历来被称为乐器之王,能够和王者相伴,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缘分。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当上手触摸到琴键的那一刻,全部化作乌有。音乐,的确可以净化灵魂的。
作者
杨树民:江苏连云港《 苍梧晚报》记者。
教师
陈育新:中国音乐学院钢琴高级教师、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师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著名钢琴教育家葛德月先生学习钢琴教学。2003年所教的学生李莹参加由团青年团中央主办,“首届中国少年儿童艺术节” 中荣获儿童组钢琴金奖。陈育新获得“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奖”。2004年所教的学生徐好参加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主办“中国首届让每个孩子成功”儿童艺术表演赛中荣获儿童组钢琴金奖。陈育新获得“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奖”。2006年参加由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主办全国少儿音乐舞蹈素质教育优秀工作者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作者”。2007年参加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文化部主办“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国艺术人才选拔活动” 中,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所教的学生吉敏参加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红帆船”全国少儿艺术教师及优秀学生艺术精品展演活动中荣获少年组钢琴金奖。陈育新获得“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奖”。2009年被连云港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长”。2010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校专业委员会被“全国校外基础教育培训机构优秀校长” 。
朗诵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
赞 (0)